《琅琊榜》是继《甄嬛传》之后,最有资格被称为“现象级”的电视剧,观众谈论着梅长苏、萧景琰,后知后觉的人开始“补看”,社交媒体上有关这部剧的信息阅读量数以十亿计。在剧火了之后,关于该剧的原著作者、制片人、出品公司等相关信息,都成为引人关注的新闻。
封建王朝,武官当政是悲剧,文人当政则被寄予了许多理想化的想象。梅长苏在《琅琊榜》里成为肩负这种理想化想象的载体,所以,尽管他在宫廷暗战中心狠手辣、屡屡得手,观众也只会觉得痛快而非惊讶。因此,《琅琊榜》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部大获成功的《甄嬛传》,梅长苏可以视为男版“嬛嬛”。《琅琊榜》里的爱是隐忍、富有牺牲精神的,恨是持久冰冷的,善是低调绵长的,恶是焚心碎骨的……这几种情感,普通观众均能找到共鸣,观看时总忍不住有唏嘘之情。
《琅琊榜》被标榜为一部正剧。的确,在这部剧里,情节设置符合逻辑,角色表演厚重有力,没有狗血设计,没有无厘头场景。它的“正剧范儿”还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认知与使用,对原著文学成分的吸收与发扬。它的“复仇”元素,高度迎合“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民间价值观,它的“忠诚”理念,也与当下“唯利是图”的社会大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以往的正剧,多给人以正襟危坐的感觉,多少也有些保守和迂腐的元素,但《琅琊榜》却突破了“正剧”这一说法天生自带的束缚,用灵活的创作技巧,使得这部剧轻灵有加,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此外,它采用新的表现形式与手法,但在叙事上却保留了传统电视剧的优势,从容不迫,剧情都是干货,没有注水嫌疑。
按照流行的说法,《琅琊榜》是一部标准的“大IP”改编作品。它的原著小说,在近10年前就已经在网络上发表,拥有了批量长期追随的读者。经由出版社出版成书后,纸书继续延伸着小说的阅读价值,在出品方购得电视剧改编版权后,采取了慎重的处理方式,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三年磨一剑,打磨出了这部优质的电视剧。可以说,《琅琊榜》是优质网络小说与成熟电视剧工业生产的一次上佳配合。
自网络文学商业化以来,已经诞生了数量不少的话题电影和高收视率电视剧,网络小说也成为影视创意的重要源头。对于网络小说“大IP”频繁被改编,舆论一直喜忧参半,一方面网络文学为影视注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活的语言,另一方面,急功近利的制作者“杀鸡取卵”,采取粗糙复制的方式把“大IP”转化为影视快消品拿到市场上赚钱。
这也是为什么观众总是能轻易从那些“大IP”改编作品身上发现毛病与缺憾的原因。网络文学本身就泥沙俱下,就算里面的精品,也存在诸多缺陷。影视作品又完全不同于小说作品,简单的转化会放大原著的缺点,但精心的改编却既能发挥原著精髓又能修正原著不足,让一个所谓的“IP”,在集体智慧的创作中,实现完美化。《琅琊榜》就是这样的一部代表作。
不过,《琅琊榜》的大热,也标志着互联网文艺无论在创作还是消费领域, 都进入相对成熟的时期,在将优质互联网文艺作品产品的链条上,所有相关方都能获得利益,文化市场的繁荣,互联网文艺的主力军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互联网文艺进入了成熟期。通过这几年火热的改编,制作者与创作者积累了财富的同时也收获了经验。固然还有大量的从业者在从事着浮躁的跟风生产,但真正有实力的公司与制作人,开始意识到滥用“大IP”对行业形态造成的破坏。像《甄嬛传》、《琅琊榜》这样改编一部成功一部,才是“大IP”的最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