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选出最糟糕的电影,因为所有入围的电影都很差劲,这是为“金扫帚奖”投票的网友发出的抱怨,也是对2014年国产电影的一个真实客观的评价。与电影质量“都很差劲”形成强烈对比的是,20部入围“最令人失望的影片”名单中,有17部票房过亿。
按照惯常思维理解,烂片理应无人理睬,最多到院线一日游而已,但国产片却是反常规的,一些片子虽评分不高,但票房却令人“高山仰止”,甚至有口碑越差票房越好这样的极端个例出现,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一定有着它的特殊成因。
中国电影市场目前处在爆发性增长阶段,影院间数,银幕块数,票房数字,都在以惊人的数据,在刷新着人们对电影市场的认识,但有一种增长没有被重视,那就是观影群体的扩展、观影人数的提升。观众的增加,带来了对电影的饥渴消费。
对电影的饥渴消费,又来自于看电影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相对于其他娱乐,看电影还是相对廉价的打发时间的活动,尤其是电商的参与,把电影票拉到了9.9元一张的低位,相约看电影,成为年轻人的社交途径。
舆论对于电影产品的高度关注,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观影热度,一些电影虽烂,但话题性却很强,不少观众是为了寻找共同参与话题讨论的目的而走进影院,不看某部电影就失去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在去年尤为明显,不少电影营销商也把握住这个特点,在推广电影方面无所不用其极。
那么,谁该为烂片负责?有一种声音说,观众的审美程度不高,才导致烂片当道,这种说法很难成立,因为观众走进影院,选择的余地是不多的,厨子做饭不好吃怪食客,这种逻辑是不成立的。有消费需求要释放,又没有精品来满足,那么只能拿烂片代替,看完后用吐槽来弥补观赏不佳带来的坏心情。
还有声音说,是审查制度导致的。电影审查的确对创作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但这不是烂片批量出现的根本原因,有一些不涉及敏感题材的电影,其实还有着很大的创作空间,但是,创作一部好电影,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需要耗费巨大的心神,于是,投资方便选择了快速的盈利模式——投拍烂片,用概念迎合市场,获取短期利益。
有责任的电影从业者开始从源头上反思,认为电影创作主体应对烂片负起责任来,因为相对于被动接受的观众,创作者更有能力辨别一个故事的好坏,发现一个故事有没有拍摄的价值,当创作者的专业眼光都起不到作用的时候,指望观众的批评来推动影片往好的方向走是不现实的。唯有创作层面坚守自己的艺术标准,才能力挽国产片继续往烂的底线下坠。
可是,从现在的电影制作链条看,导演、编剧的确不是烂片的源头,他们也要吃饭,在面对强势的投资方时,也要低头妥协。如此,改变国产片糟糕状况,真的要指望资本“良心发现”吗?众所周知,资本逐利是本能,拍电影赚钱天经地义,要求资本对电影质量负责,这有点所托非人。
这么一圈转下来,发现竟然找不到阻止烂片的办法。目前值得指望的一个做法是,中国电影市场全面放开,让更多的国外电影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同时,彻底取消对国产片的政策保护,让整个产业链吃到生产烂片的苦处,置之死地而后生。
现在还不是观众用脚投票的时候,在各个节日,电影院人头攒动,都是看电影的,怎么让观众用脚投票?只有这个市场继续发酵到更大的规模,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烂片才会逐渐失去市场,只是到那时,死去的不止是国产电影,还有观众对国产片的最后一点信任。
在这样的时刻,哪家投资方、制片方对作品负责,对观众负责,他们的名字就会被记住,就会在大浪淘沙的时候留下来。可惜,有这种愿望喊这种口号的人很多,但真正为国产片发展做有益贡献的人,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