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怀宏:中国人,你为什么如此生气?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152 次 更新时间:2008-08-04 20:59

进入专题: 中国人  

何怀宏 (进入专栏)  

习惯于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弱者的心态,是一种习惯于抱团、而不习惯于做一个独立负责的公民的心态。

二十年前,龙应台在台湾写过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呼吁人们看到损害公益、破坏环境的事情应当生气,不再沉默、不再逆来顺受,而是积极地行动起来,包括把自己的生气大声地向损害者、向社会、向执法机构说出来。

我赞成这种“生气”,这是走向公民社会的必具一步,甚至可以说这是使这样一个社会保持健康活力的蓬勃“生气”,这种“生气”和理性结合起来,将给社会带来有益的结果,它也体现出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今天我想谈的是我们行为的另一面,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易怒和生气的另一面,甚至可说是“暴戾”的一面,它不会给社会带来任何有益的结果,包括对施暴者本人。

我们在街头巷尾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双方初则恶语相向,继则拳脚相加,其愤怒似乎不“见血”甚至不“见尸”就绝不罢手,而究其因则常常只是一件小事。

今年11月8日,温州灵昆中学的一个学生因为在课堂上吵闹,被校长叫去批评,据说打了他一个耳光(其实说法不一),这个校长后来应家长的坚持,陪孩子到医院去检查而结果正常,11日又主动到学生家里家访,竟然被这个学生的父亲当着孩子的面、且不顾孩子的阻拦而狂怒地将校长杀死。据说,这个杀人者几天前妻子刚离开了他。此前,福建还有一个年轻病人因为慢性前列腺炎久治不愈,也迁怒于给他看病的一个中医,竟然跑到门诊部将其砍伤之后、又一直追到出租车前将其杀死。

今年稍早些日子,一个北京的警察到太原去,在红绿灯前和一个太原的警察拌了几句嘴,这个太原的警察觉得咽不下这口气,竟然找了一些人,将这个北京的警察活活打死。再早一些年,曾有一个北京的女出租汽车司机,因为在单位里要被扣发30元奖金,交涉未果后,一时心情压抑难平,竟开车冲向人群,撞死撞伤多人。事后,女司机痛悔万分,只求一死,并留下遗言捐献自己的器官。不久之前,在怀柔,一个下午骑着自行车带着女儿出行的农民,因和一辆卡车发生交通争执,到派出所处理时又怀疑对方打电话走了后门,傍晚就去开车撞车撞人,结果又上演了类似的悲惨一幕。

那为什么要这样暴怒?

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好好说?

退一万步说,如果对方真的骂你了,你也可以骂她几句;甚至对方真的打你了,把你逼急了,你实在忍不住了,也打她两下;但为什么上来就使出致其死命的一招?

从这些暴力事件的起因来看,有的出于无端怀疑、有的本是正常争议、也不排除有的可能是受到了不公的、但仍非需要立即使用暴力来正当防卫的事情。而从施加的对象来说,有的是针对自己争执的对象,有的却纯粹是以暴力泄愤而殃及无辜,结果是无一例外的流血和死亡。我们观察这些暴力事件,可以明显地感到在事件的原因和后果之间,是多么的不相称!而在这两者之间,则是一种“暴戾之气”在运行和推动。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感到一种无形的“戾气”之浸染,它们并非只是发生在某一特殊的地方、某一特殊的群体之中,而是发生在不少地方、不少行业、不少人群之间。我们且不说有一种“戾气”甚至也许渗入了我们的血液,它至少已经潜藏并弥漫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不易驱除,而其中相当多一部分只是由于迁怒和泄愤。我们自己经常是这种气氛的受害人,但有时也可能是它的推波助澜者或冷漠的旁观者。

发怒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试图以暴力来宣泄自己的怒火,用暴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这种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实质上是一种弱者的心态,是一种习惯于抱团、而不习惯于做一个独立负责的公民的心态。说到底,这还是一种在“臣民”与“暴民”之间迅速变换的同一心态的残留。一个走向现代法治的社会的公民,遇有纠纷,应当平心静气地申说,遇有不公,应当理直气壮地生气,努力坚持理性的交涉和法治框架内的斗争———虽然这在法治不健全的情况下很不容易,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坚持这样做,而如果许多人都来坚持这样做,事情慢慢也许就会变得比较容易。而如果我们向另一条只是发泄怒气的路上走,则法治之路将会更加遥远。准备法治框架内的斗争吧,那更需要勇敢、坚强、热血,还有坚韧和耐心。我们若逞一时之快就可能带来永久之痛,而且,如果事情并不是那样严重或牵涉原则,我们也不妨学学古人那种和解的精神,恕道的精神、“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精神。

的确,人是有七情六欲的,人并不是不会生气的。客观上说,如果民气有壅堵或压抑之处,还应该考虑有制度性的舒解和释放之道,但主观上我们也要考虑什么是健康的“生气”,而且,即便是健康的“生气”,也应考虑一个恰当的出口。

产生这样一种“戾气”自然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人性、历史和时代。奥地利行为学家洛伦兹认为,人性中存有攻击性的原始本能;而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转换时代,也有过“戾气”张扬的时代;20世纪的世界经历了许多暴力和流血,强调“中和”的一支文化传统曾遭中断,甚至有一两代人可说是在一种崇尚暴力的文化熏陶下长大的。我们主观上不习惯于用法律解决纠纷,也常常是因为客观上很不容易。但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如果要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命和尊严,只能走法治一途。

无论如何,我们应当努力认识和抑制这种“戾气”,这不仅是为了使社会长治久安的法治建设,也不仅是为了珍惜他人和自己的生命,同时还是为了保持自己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尊严和格准。

进入 何怀宏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人  

本文责编:lit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16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