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国际社会的大事无疑首推。随着西方对伊朗制裁的逐步取消,伊朗对外石油输出增加,必将进一步增大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下行的压力。国际能源署(IEA)7月的原油市场报告指出,国际油市供应过剩的情况在2季度依然严重,至今也无改善。根据IEA数据显示,全球原油库存在2015年4月至6月间每日增加330万桶。IEA预计非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产油国在2016年将保持产量不变,目前全球供应过剩情况为每日240万桶原油,油价或将进一步下跌,以此来促使页岩油和非页岩油的产量下降。美油跌7.7%,达到52.53美元/桶,创近三个月新低,也是2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布油跌6.4%,达到56.47美元/桶,创三个月新低,也是4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IEA官员警告到:“油价尚未见底。”[1]
国际石油价格如此波动原因何在?希腊退欧概率增加、中国经济放缓、伊朗核协议有望达成、美国和OPEC原油产量或增加,是近来油价下行的五大原因。但美国和沙特利用油价打压俄罗斯的“阴谋论”也甚嚣尘上。其实,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个别国家或集团势力已经无法也无力掌控和操纵原油这种战略资源,原油需求放缓是油价下跌的推手,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还是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竞争预期,只是地缘政治博弈和货币价格变化引发的资金逐利,使得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放大了供过于求和价格预期的传导效应。
一、国际能源价格剧烈波动之原因[2]
1、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增幅大于产量增幅。1971年至2000年底,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增幅高达89.8%,同时石油产量增幅仅为38.9%。30多年来,世界石油储量一直有较大的挖掘潜力,石油工业一直处于资源保障稳步提升的良性循环中。
2、海洋石油开发和页岩油气革命,加强了美国能源供应能力,新增石油产能不断投放市场。美国能源资料协会预计,2014年美国国内增产110万桶/天,2015年将达96.3万桶/天。全球许多国家也都准备开发页岩油气资源,一旦环境污染问题逐渐缓解,这种非常规能源的供应将继续增加。美国能源署的数据显示,11月的第一周,美国国内原油产量突破每天900万桶,为198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日产量为960万桶,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3]的日产量在3000万桶左右。由于11月27日OPEC决定保持石油生产目标3000万桶/日不变,没有减产来稳定油价,WTI原油跌8%,已破68美元,布伦特原油跌近8%,逼近71美元。即便原油价格下跌且页岩油储量丰富,但是从长远眼光来看,原油在较长时间内仍是优良能源产品,新能源恐难替代。从美国能源安全的长远战略看,也不会过度开采自身页岩油气。
3、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进入持续低增长期,原油需求遭遇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国际能源署(IEA)全球原油日需求预估报告2014年下调20万桶,2015年下调30万桶,当前预计每日增长110万桶。EIA表示,美国原油进口萎缩速度远快于预估,而产量却攀升到30年新高位。除美国经济复苏势头相对较好之外,欧洲再次陷入衰退风险。由于降低融资成本无法奏效,降低能源成本成为欧美寻求经济复苏的又一选项。中国经济成长及原油需求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单位GDP耗能下降。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增速放缓,能源需求减弱,石油消费受到抑制,导致国际石油供应宽松的长期格局,2015年全球原油将转向过剩,国际石油价格难以迅速止跌回升。[4]
4、全球气候变化要求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限定排放数量,并制定各自的时间表。中美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开启两国对低碳新能源产业的战略性扶持和贸易,明年的巴黎气候大会将对能源行业实施更严厉的监管。煤炭、石油等作为传统能源的利用受到更多限制,无法支持石油消费总量快速增长。各国努力提高能效、开发新能源替代石油资源,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逐步增加。
5、各消费国石油储备充足,大多数达到国际能源署建议的90天进口量。中国于11月首次发布战略石油库存数据,并承诺今后定期发布。英国《石油卫报》估计,中国的石油储备约4亿桶,相当于40天的进口量。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来战略石油储备一直维持在90天进口量以上的水平。沙特不仅拥有1000万桶石油的日产能,还在全球修建了三个超级油储基地(冲绳、鹿特丹与埃及),总规模达到了1300万桶,并根据协议可以在自己三大基地储满的基础上利用美国的石油战略储能。
6、油价下跌未及生产成本底线。2014年11月27日OPEC决定维持每天3000万桶的产量目标,打消了对于OPEC将会降低产量以支持油价的最后一点希望,将使全球原油市场中供过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油价应声大跌至五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主力原油合约场内交易中收于每桶66.15美元。OPEC显然愿意忍受更低一些的油价,以便维持其市场份额。因为美国页岩油气迅速开发和俄罗斯以及拉美国家产量提升,非OPEC产油国的生产规模不断增长,OPEC的市场份额一直面临严峻挑战。在国际石油市场,OPEC的份额已经由20年前的50%下降至如今的30%;俄罗斯石油出口2006年超越沙特,随后增长至近30%的份额;美国凭借页岩油气的技术开发、产品出口,所占份额几乎与沙特持平。市场供应过剩使得油价相比6月时的近期峰值下跌了接近40%。OPEC不肯减产保价,意味着当前油价尚未触及其生产成本线。高盛估测布伦特原油85美元/桶是美国页岩油生产成本底线,只要市场价格在实际成本曲线之上就可盈利。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的首席执行官(CEO)兼主席雷克斯-蒂勒森(RexTillerson)12月3日接受CNBC访问时表示,公司有能力应对原油价格进一步下跌,甚至可以接受每桶40美元的油价。前白宫官员BobMcNally表示,沙特的石油保本价格大约是每桶97美元,即使油价跌破80美元/桶,沙特也仅仅损失约100----200亿美元。手握75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沙特,至少能承受低低油价大約兩年时间。众所周知,OPEC曾控制全球石油产能的三分之一,OPEC讨论减产问题实际上主要是沙特减不减产,因为其他成员国的石油产量不足以左右全球油价走向。
7、地缘政治风险。首先,伊拉克国内分裂导致石油供给出现不确定性;其次,伊斯兰国崛起造成中东产油地区局势紧张;第三,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紧张关系短期内难以化解,欧美可能加大对俄制裁;第四,美国放开原油出口威胁到俄对欧盟的出口而造成美俄新矛盾。俄决定依靠4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顺势做空油价打压美国页岩油气,即使蒙受财政损失也要击破“美国主导原油暴跌做空俄罗斯”的阴谋。如此种种,虽不能消除地缘政治危机造成的能源供给条件的恶化,但多少化解了地缘政治危机造成原油供给中断的风险。地缘政治博弈、市场份额争夺推波助澜,使得国际油价成为国际能源格局中几大玩家权力博弈的工具,加强了国际油价下跌趋势,种种因素表明国际油价走势无法摆脱地缘政治风险。
8、沙特阿拉伯试图打一场石油低价战。2014年12月11日,沙特石油部长阿里-埃尔-纳伊米(Alial-Naimi)表示,决定原油价格的是市场力量,而不是OPEC对产量所进行的调整。OPEC的月度报告认为2015年对该组织所生产石油的需求将是每天2890万桶,这个2002年以来的最低预测值比之前一个月的判断要少每天30万桶。理由是:首先是产量的增长,其中大部分来自北美页岩油气产量的增加;其次是需求的减少,技术在改善原油开采状况的同时,也提升了能源利用率。这是沙特的一个政治策略,即通过降价发起新的一轮石油市场份额大战,让油价下跌到足够低,让美国的页岩油气企业无利可图,以阻止页岩石油大规模进入市场,抢回国际石油市场的份额,重新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领导力量,通过掌控原油价格重构国际石油版图和阿拉伯世界统治力。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近期报告将2015年产量预期减少了每天10万桶。似可佐证沙特策略正在发挥作用,国际石油价格大战的战火也许将越烧越猛。
综上,国际原油价格暴跌涉及多种因素:市场供应充足,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放缓,多国货币贬值,美元大幅升值,地缘政治博弈等。是供求竞争转向买方市场、全球大宗商品依赖美元标价而美元大幅升值、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根本原因在于供求失衡。过去16年以来影响世界经济的三次油价冲击都在于全球原油需求的快速下降。从经济学上讲,原油供给失去约束、美国投放石油产能、全球经济持续萎缩,三大核心要素都不能支撑原油价格,无论是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还是用“总收入-总支出”模型进行模拟测算,原油都严重偏离均衡价格,页岩油气技术革命带来的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格局将可能维持较长一段时间。只要美国石油生产商不减产,价格战仍将持续,国际油价难以走强,低油价或成为新常态,油价必然长期波动。原油市场供过于求的格局,导致美国原油持续大幅增产、欧佩克掀起价格战、俄罗斯陷入窘境,国际原油战略格局正陷入一场剧烈的变动中,最终重新洗牌。
二、国际油价大跌之影响[5]
1、2014年国际油价暴跌,截至11月月中,国际基准油价布伦特原油价格跌幅高达28%。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开会前,由于对欧佩克减产的预期降低,国际油价本周连续三个交易日下跌,欧市油价跌至72美元/桶,累计下跌5.1%,单月累计下跌12%,年内高点达32.1%,刷4年新低;欧佩克会后决定不减产,国际油价应声下降5美元/桶。技术层面上已呈明显的熊市格局。
2、供油大国抢市场,美国供应充足。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数据,上周原油日产量增加7.3万桶至908万桶,为1983年以来最高周纪录,原油库存增加194.6万桶,增幅远超市场预期。充足的供应量带给长线油价巨大压力,使其较长时间内低位运行。
3、对进口原油占国内供应量90%的日本而言,进口油价下跌有助于提振经济,但油价大波动必然影响其国际贸易差额和国内经济运行稳定。第三季度,日本GDP环比增长下滑1.6%,四年来第三次陷入经济衰退。安倍首相不得不紧急解散众院、提前举行大选。
4、对以资源出口为主要经济支撑的俄罗斯构成巨大压力。俄政府咬紧牙关试图以强硬姿态应对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的严重危机,宣布将出售所持的该国最大石油生产商——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下称俄石油)19.5%、逾20亿股的股份,作价不低于该公司2006年上市价每股7.55美元,俄政府将因此获得至少80亿美元。总理梅德韦杰夫已经签署该法令并公布在政府官网上。俄石油是全球最大的油气企业之一,现在日产量已达420万桶,相当于俄全国日产出的40%,接近全球日产出的5%,几乎是西方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的两倍。但目前欠银行和债权人约600亿美元的贷款,是除巴西国有石油公司之外,负债与盈利之比最高的大型石油公司。卢布的迅速贬值也对俄罗斯经济构成了巨大的压力。俄因此施展多元化的能源外交,推行亚洲能源战略,大幅度增加对亚洲的油气出口;交好朝鲜,利用朝鲜作为跳板向韩国、向日本输出石油;结好土耳其,扩大能源出口;在东南亚与越南进行能源合作;通过与新兴经济体的能源合作,对冲西方国家制裁对俄经济产生的副作用。
5、国际石油生产格局的变化。已有54年历史的OPEC仍在运转,但越来越为沙特所主导。[6]11月,OPEC决定不限制产量,令油价进一步下滑,此举符合极少数国家的利益,但令其他国家继续在艰难困境中挣扎。巴黎银行预测:未来一年,如果石油产量维持目前水平,而油价保持每桶约70美元,相比每桶105美元的三年均价,OPEC的石油出口收入将减少3160亿美元。2012年,流入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投资的“石油美元”达5000亿美元的高峰。2014年如果油价均值为每桶78美元,流入这类投资的“石油美元”可能降至1000亿美元以下。[7]随着国际油价大跌,OPEC石油收入将锐减,流入全球金融市场的“石油美元”将趋于枯竭。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强有力的冲击。
在OPEC内部,一些成员国有能力提升产能,另一些成员国则由于投资不足和缺乏资金,面临结构性减产问题。沙特、科威特和阿联酋放纵油价下滑,试图拖垮美国的石油企业,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这意味着沉重的打击。伊朗恳求沙特出手稳定油价,依赖石油收入的委内瑞拉部分地区出现大面积停电,伊拉克不得不削减2015年预算方案,尼日利亚将举行全国大选、出现内乱的风险激增。油价下滑拉大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鸿沟,地缘政治利益的分歧、意识形态的对立加剧了OPEC组织内部的矛盾。但是,沙特一方面配合美国打压俄罗斯,另一方面又忧心俄罗斯趁油价走低抢夺市场份额。
6、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此次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与此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国际环境、地缘政治和国际石油战略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在“石油价格战”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1)中国无疑是此轮“石油价格大战”中的最大赢家。据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称,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约60%的石油需求依靠进口,如果油价持续下跌,将节省巨额外汇支出,到今年年底减少石油进口支出300亿美元。
(2)国际油价下跌也为中国加速建设石油战略储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黑龙江10月底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指出,大庆油田明年将下调产量。考虑到国内多数油田都已经达到或接近开采限度,中国对国际石油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另外,油价下跌对降低生产、交通成本利好,并且促进了股市的上升,使得企业融资能力加强。
(3)外交上,中国作为全球石油市场的大客户,与俄签订了一揽子能源合作协议,为俄的亚洲能源战略打下重要基础,中俄在国际事务方面的广泛合作,也让俄在与欧美博弈的“石油价格战”中底气大增。中国作为能源需求大国,也将在俄罗斯的亚洲能源战略中获益。
但如果油价长期低迷,对中国经济也将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1)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国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而可再生能源与主流能源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价关系,如果成品油价格不断下跌,势必造成与可再生能源差价不断扩大,不利于中国的节能减排计划和能源结构调整、环境治理。
(2)2014年12月10日,中国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2014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下降0.2%,同比上涨1.4%;PPI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2.7%。1-11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0%。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2%。[8]中国海关总署12月8日公布最新数据显示,11月出口同比增长4.7%,进口同比下降6.7%,均创下今年3月以来新低。其中出口增速较上月11.6%的增速大幅回落,而进口增速则由正转负。当月贸易顺差扩大61.4%至544.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进口大幅下滑意味着,不论是大宗商品价格,还是国内经济需求,都在缩减。进口数据负增长表明内需仍然疲弱。而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也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物价指数连续下滑说明通缩风险逐渐加大,至少通缩正在逼近,而国际油价持续下跌是主要原因,即输入型通缩。美银美林最新发布的全球调查报告《廉价石油的输家和赢家》称,国际油价下跌30%后的第一年,中国和美国的GDP将因此下拉增长点0.5%,而俄罗斯GDP将减少1.5%。由于国内CPI同比增速可能步入阶段性上行通道,经济总体下行压力加大,宏观调控政策需关注不对称降息、全面降准等流动性放松预期对CPI增速的潜在推升作用。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产出缺口小幅抬升,流动性政策放松对物价的影响和作用会更为明显。通缩风险正令中国经济的实际利率面临上升压力,这是央行决定降息的原因,也是降低经济增长率、保持稳定发展新常态的必须。
--------------------------------------------------------------------------------
注释:
[1]“核争端结束后油价遭遇压力”,瑞士,《瑞士商报》2015年7月14日。
[2]2014年11月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国际能源署(IEA)、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相继发布报告,下调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
[3]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于1960年(12个成员国,简称OPEC,即欧佩克),在全球经济新秩序中完全是个异类,其成立初衷与存在目的就是通过协调产量来调控油价,该理念与实践跟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格格不入。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报告称,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形势不稳,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及美国将要收紧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原油需求增量将放缓,油价下跌是市场正常运行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必大惊小怪。
[5]
具体数据在美国能源署网站http://www.eia.gov/dnav/pet/hist/LeafHandler.ashx?n=PET&s=RCLC1&f=D。
[6]欧佩克的五大创始成员国分别为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1960年以后,先后吸纳了卡塔尔、利比亚、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厄瓜多尔、加蓬和安哥拉。印度尼西亚也曾加入,但是会员身份于2009年暂停。
[7]英国《金融时报》,2014年12月4日。
[8]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中新网2014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