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布言:中国人的“天下情怀”与墨学复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26 次 更新时间:2015-06-01 20:34

进入专题: 墨学复兴  

吴布言  


中国人素有“天下情怀”,视天下为己任。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是如此。天下情怀是中国人天生固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


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存在广博的空间和融合之大势。从考古学上已有明证,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化,最富盛名的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巴蜀地区。而在此之前的以陶器为代表的彩陶文化与黑陶文化以及以玉器为代表的良渚文化都具有广博的空间。“彩陶文化影响所及,东至满洲、西迄新疆,其中心位于河南与山西交界”;黑陶文化“远及中国东部及东北部甚广地区,北至辽东半岛,南迄杭州湾三角地带。”;(李济《中国文明的开始》)良渚文化则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影响波及长江中下游。黄帝乃为人文始祖。从此时起,中国人文开始了民族与文化融合。黄帝部落先后与炎帝、蚩尤部落融合(三苗部落)。由此可见,中华文明体量之一般。


历史演进到春秋战国之际,中国文明走向成熟。儒墨道法皆以天下为己任。尤其儒墨道皆以人类为中心主义,法家则以一统天下为要义。墨子说,“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命上>)墨家又说,“夫一道术学业仁义者,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利则止,此君子之道也。”(《非儒下》)墨家的情怀,非远施周偏,利天下利人则不为仁义。孔儒惯于“怀柔”以“教化天下”,亦有志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道家,“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以道莅天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法家则更实际,耕与战,完成天下一统。各家各持己见,均为乎天下。及至汉唐盛世,四鄙归心,万国来朝。


历史演进到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人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束手无策。以儒学为道统国统的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儒者希望改造复兴儒学、设立孔教以强国救世。但却落得灰头土脸。于是,墨学的现代价值被发现。以梁启超、胡适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希望墨学复兴以救中国以补世界。墨学复兴艰难坎坷,又遭遇极具蛊惑性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盛行,从此墨学复兴一度沉寂。


当今之世,西方文化强势盛行。与中国文化的“天下情怀“相抵触。中国人已习惯于天下思维,中国人自认天生就应该为天下做出应有的独特贡献,作世界的领导者和世界文明的引领者。因此,中华文明在未来世界中位置与角色成了中国人的纠结。忘却天下,独善其身显然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中国人极富入世精神,不可能将世界的领导权和文明的引领者拱手让给西方,不说独占天下,至少也要平分秋色。


西方以英美的盎格鲁撒克逊神圣联盟为核心,再以北美与欧盟为内围,以北约为外围形成强有力的西方文明体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世界无有匹敌者。马克思运动曾经刮起一阵东风,但最终因其理论先天缺陷,不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而以失败告终。原来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头换面,鲜有坚持原教旨马列毛思想的。中国人若想以此借尸还魂已成就“天下情怀”明摆着死路一条。历史上幸亏有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现代中国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中国人必需摒弃偏见,整合固有的思想文化资源,建立一套既能强国富民,又能向世界推广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新文明。如此何愁不能济天下示情怀!未来的东方(中国)文明应该是以东亚(中日韩越)为核心,东亚和东南亚联盟为内围,以印度、黑非洲,或许有西亚北非、俄罗斯,或许还有拉美为外围,形成东方文明体系以颉颃西方。但中国与西方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不会也不必走向对抗和战争,这是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关系所决定了的。不过是要分享世界的领导权和文明的引领者角色。切记,俄罗斯定位的俄中关系是权宜利用关系,再加上地缘冲突,一旦可利用关系不复存在,战争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历史一再证明,俄国人的字典里没有诚信一词。


中国人要扮演世界角色,首先必需强国富民,并且能够持续长久,又具有示范功能。世界各种文明的历史表明,惟有民主、科学是唯一道路。民主需要平等精神和民主思想,科学需要实践精神、逻辑思维,这些在国学的小传统儒学中都没有。如果从西方引进,则中国被西方同化,无法与之平等对话。若一味固守儒学小传统则国强民富无异于纸上谈兵。若从本没有的元理论上去开,不但开不出来,即便勉强,也是根基不牢,无法兴盛。所谓以儒学为体的中体西用,强行嫁接,两种本质不同的玩意不可能成活,历史已经证明了,国人不必荒废神气了。所以,现代中国儒家分三派,一派为顽固保守派,固守儒学原教旨,借尸还魂,为虎作伥,为集权专制招魂摇旗。无非是一些维护专制的阴谋家、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流氓、愚昧无知的白痴。一派为保守民主派,坚持走民主科学道路的,希望从儒家开民主科学。但这是死胡同,迟早要找到墨学。另一派为心性学派,专注于心性体味与修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止于至善。”追求仁爱至善,最终还是通往兼爱。惟有兼爱是仁爱的至善。在中国的大传统中,墨学最富平等精神和民主思想。平等(伦列)精神包含于兼爱心中。墨学的尚贤尚同是源于中国的东方的民主思想。两者缺一不可,尚贤以尚同为目的,尚同以尚贤为基础。墨学的实践精神自不必说。逻辑思维极为发达,思辨逻辑、墨辩形式逻辑、自由辩证逻辑已基本完备。诚如钱穆所说,“墨家学派,不仅有许多科学智识,并有一种他们独创的逻辑与辩证法。”(《中国文化史导论》)当然,还有道家的否定辩证逻辑与无为的自由市场经济运用。


其次,要有榜样作用的先进文明。这样的文明必需具有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的普世价值。平等、自由、和平、独立,等等就是这样的普世价值。“儒家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非儒下>)儒学目的就是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和贵族(君子)与平民(小人)之分。压根儿没有平等意识。儒家讲宗法礼制,三纲五常,赖君权而存,忠君事君为君为本,丝毫没有自由独立意识。对于墨学,兼爱非攻第一要义自是字面上的平等互爱、反侵略和平精神。第二要义则是内涵的平等自由独立精神。兼爱非攻本质上蕴涵独立自由人格方具有的爱与被爱的权利,同时既不侵犯别人应该平等拥有的权利,也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应该平等拥有的权利。“有诸己不非诸人,无(非)诸己不求诸人”。(《小取》)墨家讲,“人无长有贵贱,皆天之臣”,“君臣萌(民)通约”,以及无人身依附关系的人与人相爱。都指向不赖君权,不赖父权,契约精神的自在的应有的独立自由人格。由此可见墨学的普世价值非儒学能望其项背的。


所以,未来中国要扮演世界角色,必需要弘扬国学大传统,诸子百家兼收并蓄。而不是固执一己之私,在儒学小传统里打转。客观地说,未来中国应该以墨学为主干,发扬中国固有的民主、科学传统与平等、自由、独立之普世价值。以儒、道、法为枝叶为中华文明这棵大树添枝加叶。因此,在《中学国学通识教材》中没有墨学是不公平的,也是极其危险的。无墨学,不但中国不能持久富强,而且中华文明必将失缺未来的世界角色。历史上,焚书坑儒、独尊儒术的专制给我们的历史教训已经足够了。难道今日之中国还要效仿之!何况墨学中的丰富逻辑学知识对锻炼提高民族的思维思想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大国学才能真正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增加民族的自信心。才能从哲学与思想的体量规模上与西方平等对话。才能与西方颉颃,使中华文明对其它民族具有顽强的吸引力。为什么西方惧怕中国?不是因为国学儒家的小传统,而是因为包含在国学大传统里的哲学与思想的体量规模足以使中国文明与之匹敌。因此,西方中心论者一直彼此心照不宣地有系统地一边诋毁贬低中国文明,一边伪造古希腊文明的辉煌。


为什么墨学会“中绝“呢?墨学并没有真正中绝,墨学许多成分早已融入文化,成为构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比如,方法、合同等等用词;比如,墨守成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等等许多成语,都是习以为常的。墨学精神一直在民间暗流涌动。其实每一次农民起义运动都打着“公平均等”等墨学旗号。墨学中绝主要在官方和士大夫等知识分子阶层。千万种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学说性质问题;二是学说理论问题;三是学说继承人问题。逐一叙述,并予以矫正。


首先,墨学超前的平等、民主思想与专制的君主统治根本不相容,遭到统治集团彻底打压排挤。以及被儒家趁机污蔑攻击。当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这已不是问题。反倒是墨学真正的价值所在和必需要复兴的理由。儒学的攻击既没有逻辑,又不符合现代精神,自然苍白无力。


其二,墨学理论还不够完备,一则形而上学义理阐释不精,一则兼爱可行性论证不够。墨学有形而上学萌芽,但没有发达的形而上学。正是王国维所说的“可爱者不可信”之“伟大的形而上学”。(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形而上学无法经验,又无法科学证实。完全依赖思辨与逻辑思维的推演。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和慰藉。所以,冯友兰认为未来哲学,形而上学可以取代人对宗教信仰的精神依赖。为什么道家在焚书坑儒、独尊儒术之后仍然能够与儒家抗衡,原因在于其形而上学之发达。为什么佛学能在中国落脚生根,原因在于其形而上学之义理。所以,要重新以逻辑的思辨阐释建构恢弘的墨学形而上学。主要在于宇宙论、本体轮、存在论、真理论、兼爱论、自由论,等等的形而上的建立。


兼爱即平等互爱,被世人及后世儒学诟病为自苦至极而难为。其实不然。兼爱学说既包括家庭伦理,又包括社会伦理。墨家是将家庭伦理包含于社会伦理予以统一完成的。不会因为社会伦理抛弃家庭伦理。否则就不会有“爱人不外己”的理论。墨家在实践兼爱时,实际包含三个层次的行动指南。一是最高境界,利己利人;二是次最高境界,亏己利人(因为有爱人不爱己嫌疑,所以次之);三是最低境界,不亏人利己。至少第三种是绝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墨家并没有要求每个人天生就是圣人,绝不能有任何失误与过错。反倒为人进入最高境界提供了有效可行的一套纠错与修炼措施:修身、亲士、所“染”、法仪、避患、辞过、辩论、去辟、三表法、“非”议(言诲与反对)、默思、动事(实践)、志功辩、逻辑思辨,等等。为拯民救世,墨子提出了自成一系,博大精深的学说体系。但是,由于时间原因,墨子不可能就学说义理作进一步深入阐释。需要后学予以继续完成。但墨家因为勇于牺牲,后继乏人。


其三墨学后继人员与人才缺乏。墨学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崇尚平等、自由、独立、和平、民主、民权、民生,等等,人类普世价值。为真理与信仰具有顽强的战斗精神、力行精神、牺牲精神。墨突不黔,摩顶放踵。墨子以大无畏精神止楚攻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钜子孟胜义为阳城君守国,欲以死相守。“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钜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还殁头前于。孟胜因使二人传钜子于田襄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钜子于我矣,当听。’遂反死之。”(《吕氏春秋*上德》)


墨家故事实在感人!既为墨学后继乏人感到惋惜,又为中华民族有此敢死精神而欣慰。惟有敢死的民族才不会消亡。墨者重“任”性,讲勇气,“士损己益所为”。但先秦墨者多知勇于为,少知勇于止。为义应当考虑现实,对后果要有充分预判。否则得不偿失。因此,墨学后继人才缺乏,没有大家出现。不像老子之后有庄子,孔子之后有孟、荀。现在墨学已不存在这方面的阻遏。


所以,中国人的天下情怀与墨学复兴彼此呼应,非此不能彼。墨学复兴是历史必然,是国人文化传统与文化心理必然。当历史需要耕战、王霸统一时,法家完成了任务。当历史需要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时,道家站了出来。(汉唐盛世实为初期无为而治的结果)当历史需要君主帝制过渡时,儒家充当了角色,尽管不那么光彩。现在该墨学光大了。

原文载2015年5月26日“新墨家思想学派”网

    进入专题: 墨学复兴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861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