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正发生新的大变革,发展转向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在这个特定背景下,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也前所未有。适应新常态、认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需要深入研究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新风险。很高兴地看到,由中改院院长迟福林教授领衔主编的《转型抉择——2020: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出版。在我看来,对2020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趋势、新机遇、新问题的前瞻研判和以转型创新为主线的改革攻坚进行比较深入和系统地探讨,是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
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新常态重在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趋势
当前,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我国经济增长前景与经济转型升级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经济转型升级是个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但需要认清发展趋势。本书提出了到2020年经济转型升级的三大趋势:一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工业转型升级大趋势,实现这一转型的关键在于发展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或者统称生产性服务业;二是从规模型土地城镇化走向质量型人口城镇化的城镇化转型升级大趋势,实现这一转型的关键是基本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继续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三是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大趋势,实现这一转型的关键在于加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我赞同对“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大趋势的研判,这为我们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新常态事关经济强国目标的实现
一般认为,一个具有高度化产业结构的经济强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应在70%左右。2012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的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79.7%、71.4%、71.1%、79.8%。2014年我国的服务业产值占比仅为48.2%。从服务业产值占比来看我国与经济强国地位,的确还有相当的差距。应当说,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推动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发展、培育一批跨国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是我国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在2020年这个战略节点上,我国能不能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事关我国能否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本书的一条主线就是“2020: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实现这一转型,既可以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实现7%左右的经济增长,又能够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创造有利条件。为此,到2020年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应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和历史性任务。
适应经济新常态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课题。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机制,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途径。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实质就是让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有活力、更有效率和更有效益。本书第八章提出“深化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政府改革”,把政府改革作为“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行政审批是行政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政府履行职能的一种重要形式。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体制的重点任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2014年,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改革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必须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气力,不断有新作为、新突破。
关于政府角色转变的一个鲜明观点:推进法治市场经济进程
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关键在于实现资源配置方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这就需要依法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实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定型化、制度化。我认为这抓住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个关键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首要的任务是建设法治政府,从而真正做到市场、企业、社会活而不乱,活中有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从中央到地方开始谋划“十三五”规划。在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转型抉择》这份研究报告的出版很及时。总的感觉是,这份研究报告,既有改革发展的全局意识,又抓住了关键问题;既有战略谋划,又有行动方案;既可以为改革决策提供比较好的参考,也可为有关部门和地方制定“十三五”规划提供智力支持。为此,我很乐意向大家推荐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