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88 次 更新时间:2015-05-06 07:59

进入专题: 国有资产   结构调整   产能过剩  

张学勇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此项工作成效显著,但仍存在较多问题。建议抓紧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其为抓手深  入推进国有资本的优化调整,建立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

党的十五大首次明确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到2010年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近年来,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仍面临缺乏统筹规划、投资领域过宽、分布过广等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调整,提供了有利契机和重要抓手。

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做法和主要成效

1.通过改制引入民营资本,推动国有资本从中小企业层面逐步退出。1998年以来,面对地方国有企业整体亏损严重、国有企业分布过宽、户数过多、形不成规模经济等状况,各地通过引入民营资本等方式对国有中小企业实施改制退出,成为缩短国有经济战线、促进国有资本向优势领域和产业集中的重要途径。到国资委成立前,经过国有对中小企业实施改制,在服装、皮革、鞋帽、家具、文教体育用品等制造业,国有经济已基本退出,国有经济的战线大大收缩,国有资源的配置效率和配置质量明显提高。

2.通过政策性关闭破产,一批困难国有企业有序退出市场。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长期处于发展困境,国家为此实施了政策性关闭破产措施。截至2008年底,全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基本结束,共涉及项目5000户,职工约1000万人。通过政策性破产,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基本平稳有序地退出市场,形成了优胜劣汰机制,有力推动了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

3.通过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组织形态和产权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目前,全国国有企业改制面超过80%,中央企业及其所属子企业改制面从2002年的30.4%提高至目前的约90%,其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约60%。通过境内外上市成为公众公司,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重要途径。截至2013年底,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共385户,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7%、净资产的75.6%、营业收入的60.6%、利润总额的80%都已在上市公司,企业产权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4.通过重组整合,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国有资产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近年来,中央和各地加快重组整合,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企业主业集中。中央企业户数从成立初的196户调整至目前的112户。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央企数量明显减少,军工、能源、通信、交通运输的行业的资产占中央企业资产总额比重近70%。通过重组,国有企业完善了产业链、价值链,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中央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户数从2003年的6家增加至2014年的47家。一批企业如五矿、中化、中粮、国机、国药、通用等实现了转型升级,提升了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有经济布局缺乏总体规划,深入推进优化调整存在体制障碍,一是对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范围,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目录与标准,各方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尽一致,导致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二是国有资产管理条块分割。目前,在经营性国有资产中,既有国资委监管的112家大型企业集团,也有由财政部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责的企业,还有由中央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近万家企业。在纵向上,国有企业又分为中央、省、地、县4级,分别有同级国资委或其他部门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责。这一管理格局,使得国有资产无法统一管理,难以有效流动,也无法从全局高度对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行总体规划。

2.国有经济分布仍过宽、过散,一般性竞争领域企业数量仍过多,目前,国民经济全部行业20个门类、96个行业大类中,国有经济涉及94个行业,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经营的业务涉及19个门类,90个行业大类。中央企业涉足行业大类数量在40个及以上的有44户,户数占比达37.3%。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处于非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规模偏小、实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对行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有限。总体看,国有资本经营范围较宽,产权链条较长,推进产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任务依然艰巨。

3.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发展粗放问题仍较突出。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资本分布仍然过散,产业集中度不高。不少产品和业务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高端竞争力不足。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充分竞争的行业和领域,国有企业数量仍过多,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的现象较为严重。在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一些国有企业片面追求规模,内部资源分散,主业不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低效无效资产数量较大。

4.产权结构不合理,混合所有制改革任务艰巨。一是母公司层面股权多元化推进缓慢。目前,中央企业中实现股权多元化的仅有8户,其他均为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独资企业。二是一些国有企业形式上通过上市等实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但国有股一股独大,难以形成真正的制衡和约束机制。据统计,中央企业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绝对控股企业户数占比高达70%以上。

三、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这为深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下一步,要抓紧推动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及运营公司工作,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

1.推动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制定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总体规划。截至2013年底,全国国有企业(金融企业除外)资产总额约118万亿元,营业收入约48万亿元,其中,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84万亿元,超过全国经营性资产的70%。要积极推动经营性国有资产由国资监管机构统一监管,逐步建立国资监管机构、国有资本投资及运营公司、实体企业3层级的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监管后,由国资监管机构统一制定国家所有权政策法规,并根据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研究制定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总体规划,明确国有资本战略布局和结构调整目标以及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确定分行业、分领域国有资本布局和控制程度。同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有序进退的机制,确保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

2.积极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组工作,推动国有资本优化调整,、支持核心业务处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具有较强规模实力和发展潜力、市场化经营和风险管控能力强以及具有良好资本运作能力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抓手,围绕国家战略,进一步优化资本投向,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向重要前瞻眭战略陛产业,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中: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着力推进产业整合、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淘汰退出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资本投资运营,推动企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发展,优化内部业务结构,剥离低效无效资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强企业,有效解决主业不突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3.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通过资本运营建立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根据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实际,适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将相关国有企业股权划人,由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持有国有股权并开展专业化的资本运作,实现国有资本进退和保障增值。将一批不属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且规模较小、实力较弱、行业影响力和带动力有限的国有企业划入资本运营公司,对其中不具竞争优势的企业逐步退出:利用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配合其他优势企业或投资公司,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开展投资:对于上市后存续资产或其他不良资产,也可由资本运营公司通过完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有效处置,实现国有资本有序退出,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4.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企业产权结构。以国有资本投资及运营公司为主体,积极引入各类非公资本,推进所出资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使混合所有制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及运营公司所出资企业的主要形式。对于国有资本投资及运营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要分类研究,明确不同功能类型企业的国有资本持股比例。其中,对于一般竞争类的不需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通过市场化的资本运作,进一步降低国有股权比例,提高产权混合度,建立真正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进入专题: 国有资产   结构调整   产能过剩  

本文责编:郑雷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公共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751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宏观经济管理,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