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能过剩论”:又一张“保护主义”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134 次 更新时间:2024-05-21 23:02

进入专题: 产能过剩   保护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近期,美国一些政客持续炒作所谓的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既违背了经济学基本理论,也不符合客观实际。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不过是“中国威胁论”的翻版。一些政客扬言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产能问题“不会放弃任何可能的选项”,证明了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只是美国再次打出的贸易保护主义牌。这样的做法及其背后的霸权思维,终将损害美国的根本利益。

宣扬中国产能过剩意在何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日益加剧,绿色能源需求和绿色产品消费需求增长强劲。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报告,2023—202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增长至7300吉瓦,其中,太阳能光伏和风能占增长的95%,可再生能源或将在2025年初超过煤炭成为全球最大的发电来源。据国际能源署的另一份报告《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24》预测,到2024年全球售出的汽车中将有超过五分之一是电动汽车;2023—2035年,电动汽车库存年均增长23%。该报告还明确指出,无论是在国家内部还是在全球层面,由传统汽车向电动汽车的包容性过渡都取决于经济实惠的电动汽车的成功推出。

显然,在绿色需求如此强劲的背景下,中国迅猛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仍无法满足全球当前以及长远的绿色需求,为何美国偏偏指责中国在这些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呢?其实质在于,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美国担心自身在这个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失去竞争优势。

美国指责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来自政府补贴,其实是有失偏颇的表现。实际上,美国的政府补贴力度更大、排外性更强。美国已在新能源领域对来自中国的竞争做出了非常强的限制。例如,根据2022年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美国新能源汽车购置的税收抵免高达7500美元,但却只适用于那些满足特定标准的汽车,包括电池的关键矿物必须有40%来源于美国或其自由贸易伙伴(这一比例到2027年逐年提高至80%)、电池组件必须有50%在北美制造或组装(到2029年增加至100%)等规定,实际上都在限制来自中国等国的竞争。如果补贴能成为竞争力的真正有效来源,美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早已远超中国。

新能源领域的独特中国优势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优势,主要源于积极的技术创新、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以及坚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

从技术创新来看,2016年至2022年间,中国授权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在全球总量中的占比达36.8%,年均增长9.3%,而除中国以外全球其他国家(地区)呈负增长。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离不开诸多专利技术的支撑。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重点企业的全球有效专利量已超过10万件;近5年,中国固态电池全球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8%,增速位列全球第一;在太阳能电池方面,目前中国全球专利申请量为12.64万件,排名全球第一,充分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实力。

从产业体系与产业链来看,中国拥有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中国注重在新能源领域积极打造现代化的产业链,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例,从上游的原材料供给如碳酸锂、锂电池隔膜,到中游的锂电池,再到下游的整车制造、充电桩等都有布局,且在许多环节具有较强竞争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坚定走经济全球化之路,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这种一体化、开放性的产业链布局,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中国制造的新能源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更具价格竞争力。

从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来看,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对绿色发展高度重视,建设大规模充电基础设施完善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环境,通过丰富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场景以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极大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广泛普及,汽车销量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24》报告指出,到2030年,中国的轻型车市场中将有60%是电动轻型车。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足够的内循环动力,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外部推力。

从坚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来看,中国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同时,中国明确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制定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对绿色发展承诺的严肃性和执行力,也有助于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形成良好稳定的预期,加快国内新能源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保护主义不能保证自身发展

拒绝正视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真正来源,恰恰有可能进一步制约美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美国在历史上也曾对钢铁产业实施高关税等保护措施,以保护本国钢铁企业免受国际竞争的影响。保护主义措施虽能在短期内帮助美国部分钢铁企业利润回升,但极大程度上增加了其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同时导致下游行业损失的工作岗位超过了当时整个钢铁行业的就业人数。实践证明,保护主义并不能保证美国自身产业发展得更好。

打“中国产能过剩论”的牌,不仅是无视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对全球经济复苏、推进可持续性发展和增加人类福祉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实质上还是以牺牲美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代价,维护部分美国新能源企业的集团利益。首先,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积极的拉动效应,提升了产业效率和创新能力。只要拥抱合作,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同时也是美国以及全球相关产业链(如电子电器、锂离子电池、车身及零部件,以及汽车出租、金融、技术及售后)的市场需求。渲染“中国产能过剩论”,拒绝新能源产业合作,反而会制约美国相关产业链及企业的发展。其次,排斥中国新能源产品进入美国等国际市场,就相当于拒绝了更加多样化、物美价廉的绿色产品选择。这无益于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目标的实现,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极大威胁,也牺牲了美国广大消费者的社会福利。

习近平主席指出,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有大国的胸怀和担当。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经济强国,有着自己的竞争优势,理应与中国一道作出表率,为各国发展创造机会,通过促进世界各国的良性竞争推动世界经济更好发展。一味搞保护主义,搞零和博弈,是没有出路的。中国当年正是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拥抱来自全球的竞争,才促进了本土企业和产业的快速成长。如今,有关国家也应积极正面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来自中国的竞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则,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执笔人:梁泳梅)

    进入专题: 产能过剩   保护主义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政治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163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