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刚:论马克思主义威望下降的原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860 次 更新时间:2015-04-20 20:50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董德刚 (进入专栏)  


董德刚,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导

文章原载《上海思想界》2015年第2-3期

   

[内容提要] 同改革开放以前相比,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威望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造成这一状况的消极因素是:苏联式社会主义制度失败的打击,部分共产党官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言行相悖严重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声誉,不少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不大懂、不会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些人对马克思学说的否定也起了一定作用。造成这一状况的积极因素有:从横向上看,改革开放开阔了我们的思想理论视野,使马克思主义的相对地位下降;从纵向上看,我们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新的理论,也使马克思主义的相对重要性减弱;人们现在愈来愈能够对马克思学说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亦使马克思主义的威望从顶峰回落。从这些原因中可以概括出若干应当汲取的经验教训。


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新中国建立后,它又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地位极其重要。直至今天,在中国主流媒体上,依然几乎天天在讲马克思主义。尽管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尽相同,但追根溯源还是指原生态的、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的学说。值得注意的是,同改革开放以前相比,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威望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不少知识分子(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和领导干部不大相信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吸引力了,马克思主义陈旧过时了,马克思主义不大管用了,马克思主义只是政治招牌、装饰品或空洞的说辞,研究马克思主义没有前途和出路。一些人因此而对儒学、西方某种学说以至宗教寄予厚望,期冀从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本。

对于这种现象,一些人忧心忡忡,担心社会主义"大厦"将倾;一些人幸灾乐祸,恨不得将马克思主义清除殆浄;一些人如同埋头的鸵鸟,充耳不闻,佯装不知;鲜少有人能够科学理性地对待它。而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否端正,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有鉴于此,本文试对这一现实问题做些具体分析。

一、造成马克思主义威望下降的消极因素

1.苏联式社会主义制度失败的打击

我国理论界一向公认,列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苏联是在一个大国范围内践行马克思主义的首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系列国家包括中国也实行了苏联式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曲折跌宕,既有高歌猛进时期,也有萧杀苦难之日,不能简单而论,但从结局上看,苏联以及实行这一模式的国家接二连三遭到了失败。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另辟新路,其他国家再也不把苏联模式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

苏联式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特点是执政党高度集权(实际主要是其领导人集权,普通党员并无权力),实行经济垄断、政治垄断、真理垄断(俄共中央主席久加诺夫1995年语) 。李永忠等在《苏共亡党之谜》中揭露道:自斯大林开始实行等级授职制,苏共培养和固化了"克格勃集团"、"军工集团"、"第聂伯罗帮"、"太子党"、"秘书党"、"官二代"等各种利益集团和官僚腐败集团。这些利益集团最终垄断了国家权力、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渐行渐远,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执政党代表国家垄断主要经济资源,实行单一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和计划经济,造成长期的"短缺经济"、"票证经济",生产力发展不快,国弱民穷;执政党少数领导干部独掌公共权力,缺乏民主、法治、自由;执政党实行严密思想控制,以领导人的指示为圭臬,要求全体公民思想高度统一,"一花"独放,"百花"凋零,思想文化创新乏力。苏联式社会主义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既有脱离国情、超越阶段而机械照搬的问题(如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条件下也要实行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等),也有扭曲和附加的问题(如实行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专政、执政党特别是其领袖专制,残酷的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等),但不可否认,他们的多数理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都能够从马克思学说中找到一定根据。我们必须正视实践检验的结果,哪怕这个结果是令人痛楚的。当然,实践检验理论的情况十分复杂,关于理想、目标、哲学思想等比较高远、抽象的理念不能简单否定,因为它们与实践之间还有很多中间环节,而那些关于制度、体制等可操作可重复的手段方面的理论则在很大程度上被证伪了。马克思的理想是光辉和崇高的,但他指示的道路和途径是不够成功的。苏联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是对马克思主义威望的一个重大打击。

2.部分共产党官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言行相悖严重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声誉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不谋取任何特殊利益。然而,相当多的共产党高级官员却首先为自己谋利益,他们本人及其家属大多享受各种特权。苏联首开先例,曾经担任过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叶利钦在《我的自述》一书中,回顾了特权化在斯大林时代就已大肆蔓延的情形:"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西就越丰富……如果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享有一切--你进入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完全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国家里为那些获取权位的少数人而实现。"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方面可谓大同小异甚至后来居上。可以说,官至副省部长级,衣食住行医乐等都能享受远高于普通公民的贵宾级待遇,官职愈大待遇愈高,而且实行终身制。如果说,特权尚有"明规则"或"潜规则"可循,那么,腐败现象则是完全违法和悖德的事情,竟然也是多发频发,权力远远没有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如中国近些年来就是如此,相当一批官员(包括多名中央政治局委员)大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腐化堕落,子女亲属尽享富贵荣华,媒体上几乎天天可见这类事例,人们已然见多不怪了。革命老区延安多年来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过去的领导干部们是"红米饭,南瓜汤,老婆一个,孩子一帮。"现在不少官员却是"白米饭,王八汤,孩子一个,情人一帮。"2013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当官即不许发财》一文说:"据今年两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披露的职务犯罪案件数字,算下来,近5年大约平均每两月查处一名省部级干部,每两天查处一名厅局级干部,每天查处7名县处级以上干部。"这固然说明我国反腐败的力度在加大,但也证明了官员腐败问题是何等严峻:仅仅被"查处"的领导干部就如此之多,未被"查处"的贪官污吏该有多少啊!

同腐败官员相似,相当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口头上大唱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科学和道德的高调,在行为上却是极端个人主义、奢侈糜烂的享乐主义、阿谀媚上的太监主义。多位国内外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接连闹出情妇反目、私生子曝光、付"封口费"等丑闻,极具讽刺意味。人们鄙夷地说,他们是"满口马列主义,满腹男盗女娼"!他们那些马克思主义高调,都是美化现实、歌颂上司、愚弄群众、自欺欺人的。

这些假共产党、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言行不一、品质卑劣严重败坏了马克思主义的声誉、共产党的声誉、社会主义的声誉。

3.不少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不大懂、不会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马克思学说是有相当难度的。马克思及恩格斯一生著作等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有50卷约3200万字,《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有60卷约2600万字,而且有时代背景、不同国情等疏离和隔膜,又是翻译过来的"欧式"汉语,与流行小说大不相同,读起来十分不易。不必说终日忙于生计的普通工农群众,就是在我们的领导干部中,有多少人读过马克思的这些著作,哪怕读过其中的十分之一?估计95%以上都没有做到。即便他们读过一些,理解又如何呢?能否把握其精髓和基本精神?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许多人包括不少高级干部并不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他们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政治符号来使用。须知,许多专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教授,他们数十年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可谓"皓首穷经",不知精读过多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原著,翻阅过多少有关研究专著,浏览过多少相关研究论文,他们中尚且没有几人敢自称系统地深入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而那些领导干部,他们几乎整日忙于各种行政事务工作,极少有时间和精力去研读有关著作,他们怎么可能对马克思主义有真正系统和深入的了解呢?可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于马克思主义都只有一知半解。然而,就是这些一知半解的人,却常常教导人们如何学习、坚持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甚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自居,经常评判哪些言行坚持或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动辄宣称自己如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云云。

许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大多局限于知道马克思的若干原理和结论,但不了解他的方法和得出这些结论的根据。因此,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之后,并不会自觉应用,他们在分析社会历史问题时,常常违背马克思主义。例如,一些领导干部在总结苏联东欧社会制度剧变的原因时说,主要因为他们出了戈尔巴乔夫和叶立钦,而中国未变则主要因为我们有邓小平。这是把如此巨大的社会变化归因于个别领袖人物,是用"小原因"解释"大事件",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是典型的英雄史观。再如,有些领导干部和理论家认为,苏联东欧共产党垮台的最大教训,是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在意识形态方面。这是把社会重大变化的根源归结为社会意识、精神因素,是唯心史观的表现。它们掩盖了苏东体制制度同生产力的不相适应、苏东共产党严重脱离群众这个更深层次的基本原因。

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不大懂、不会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又经常口称马克思主义,怎么能不影响它的威望呢!

4.一些人对马克思学说的否定也起了一定作用

国内外都有一些人在否定马克思学说,这对马克思主义威望的下降也起了一定作用。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某些人出于狭隘的私利和意识形态偏见,不讲事实、不讲道理,毫无根据地恶意攻击马克思学说,他们把马克思视为恶魔,把马克思学说当作万恶之源,竭尽全力地加以污蔑和丑化。不过,应当看到,这些毫无根据的恶意攻击和丑化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知情达理的,具备辨别是非的基本能力,不会"听风就是雨",轻信这类污蔑。另一种情况是,一些人否定马克思学说,确有一定的根据和理由,这与前述恶意攻击不能等同。对他们的这些根据和理由,马克思主义者需要认真听取并且加以反思,在讨论和辩论中予以澄清,包括纠正其中难免的误解和差讹。"真金不怕火炼",真理愈辩愈明,马克思学说中具有真理性质的内容,决不会惧怕人们的批评和质疑。本文后面会论及,对于马克思学说的科学分析,实际是一种积极因素。

二、造成马克思主义威望下降的积极因素

1.从横向上看,改革开放开阔了我们的思想理论视野,使马克思主义的相对地位下降

过去,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绝对化、神圣化,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句句是真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正确、真理、正义、高尚等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是至高无上的人类思想文化的顶峰。"有我无他","一花开会百花杀",其他思想理论成果都被遮蔽了。而执政党和政府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按照马克思主义办事的,因此,唯我正确、唯我科学、唯我革命、唯我优越等夜郎自大的思想和行为大行其道,自信到自负的程度,不允许任何人质疑马克思学说及其现世代表--领导人的言论,排斥马克思学说之外的合理因素。

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的视野开阔了,逐步拥有了世界历史眼光。他们看到,世界上多数国家并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他们的国家也在发展,有些国家有些时候发展还很快,创造了很多人间奇迹。时常有领导干部提出如下问题:世界上不少国家并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他们发展得也很好,其中不少国家发展水平比我们还高,他们的思想理论是否全是谬误?当然不可能全是谬误,其中有很多科学合理的成分。否则,他们的国家怎么能够发展起来?!

邓小平多次说过,"老祖宗"不能丢 。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老祖宗"不能丢。有些学者提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能丢中国人自己的"老祖宗"--老子、孔子直至孙中山等 。这是十分正确的意见。不过,还应当补充说,西方国家的圣哲先贤们,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至康德、黑格尔等,他们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老祖宗",也是西方人的"老祖宗",他们和孔孟等人同为全人类的"老祖宗",同样也不能丢。将这些内容综合起来,更为全面的提法是:马克思列宁、中国先贤、西方圣哲三个"老祖宗"都不能丢。应当说明的是,所谓三个"老祖宗"只是形象化的说法,其实并不限于三个或五个,而是所有"老祖宗"那些合理的东西都不应丢。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思想文化,都有很多至今仍然熠熠生辉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思想理论中也有很多好东西,完全排斥它们是狭隘的、不正确的。列宁早已说过:"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必须注意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僵化起来特别是同人类其他文明成果对立起来的自我孤立倾向。

综合起来说,过去,我们只看到马克思学说这个人类思想文化的"冰山一角",只看到马克思学说这个"山峰";现在,则看到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冰山全貌",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思想文化这个广阔的"群山",认识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相对地位必然下降,由唯一科学的、至高无上的理论变为"众山丛中一高峰"。人们比较理性了,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摆到适当的位置上--实际是回归到本来应有的位置。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只是人类认识成果长河中的一部分,是人类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成果中的一个流派,不是全部,当然是影响很大的一个流派。

2.从纵向上看,我们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新的理论,也使马克思主义的相对重要性减弱

过去,在我们当作指导思想的基本理论"武库"中,马克思学说以及列宁学说是我们的主要"装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尽管我们时常把它们也称为马克思主义或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表明它们同马克思列宁学说确有内在联系、一脉相承,但毕竟有所区别、有所前进,否则就没有必要用新的名称来称呼它们了。党中央一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领导干部学习的中心内容,这就是说,它们成为我们新的"装备",而且是主要"装备"。这样,使本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学说的相对重要性减弱,其威望下降了。这是必然的、十分正常的事情,科学理论要与时俱进,"武器装备"要不断更新换代,这完全是好事。

多年来,邓小平一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根本点或基本点。他还具体解释过:"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国家里干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革命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这就是说,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那些具体结论不能照搬,因为时代和国情有很大的不同,能够给我们提供指引的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这些哲学思想,实质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进步的价值取向,如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质是建设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包括其中每一个人的富裕幸福,它是照耀我们前进的灯塔。这些,才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主要内容,是最可宝贵的思想精华。

不过,从马克思主义精髓到中国具体实际需要一系列的"桥梁"和中介。我们之所以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建构起这些"桥梁"和中介,以便切实解决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可见,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仅有哲学理念和崇高理想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可供操作的具体路线、战略、方针和政策,这才能够真正解决当前应当"做什么"和"怎么做"等现实问题。后一方面正是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自己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恰好适应了这个方面的现实需要,因而也成为我们指导思想的组成部分。

毛泽东早已说过:"几千年以后看马克思,就像现在看孔夫子。" 这句话很有哲理。试想,在中国封建社会,许多人认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说法的乖谬。孔夫子确实很伟大,他关于修身、处世、教育等许多论述,至今仍有重要价值。但是,他并没有讲科学、民主和法治(这是陈述事实,不是苛求于先人),单靠孔夫子,人们就无法适应现代生活。同样,马克思也不可能回答后人遇到的所有问题,它们只能靠后人自己去解决;而且,实践、时代和科学都在不断发展,后人在新的实践中一定会创造出新的思想理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阶梯,它们无一例外地具有局限性、相对性,都是可以分析以至证伪的,都需要发展,并且将来都会被更高级的科学理论所扬弃。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人类的思想理论成果会愈来愈多,马克思学说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和相对地位会愈益下降,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假如人类的思想理论上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和突破,那不是发展而是停滞、不是福音而是灾难!事实显然决非如此。

3.人们现在愈来愈能够对马克思学说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亦使马克思主义的威望从顶峰回落

过去,马克思学说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具有"准宗教"乃至"准国教"的性质,享有至高无上的尊崇地位。凡是马克思的话,都被人们视为最高权威,当作不可辩驳的真理。因此,马克思的所有论断,我们都要无条件照办,而马克思没有说的事情,我们就不敢去做。这种愚昧的教条主义思想长期严重地束缚着我们。

现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方面,博大精深、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学说无疑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是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近代经济发展的某些一般规律,体现了对于广大劳动群众、普通人的深切关怀,提出了关于实现一切人包括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理想等等,堪称人类思想史中的瑰宝。它深刻地影响了过去160多年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对于研究过去一个多世纪社会发展史以及哲学史、政治思想史、经济学说史的人们来说,马克思学说都是不可忽略也不可跨越的。马克思之所以被评为"千年伟人"、"人类最伟大的哲学家"等,盖因如此。

但是,另一方面,马克思不是"上帝"而是人,马克思学说不是神启的"圣经"而是人所创造的科学理论。且不说宇宙的无限性使任何人的认识都显得十分有限和偏狭,即便对于人类社会这个错综复杂并且不断延续的"庞然大物",仅仅生活在某时某地的人们的认识,也犹如"盲人摸象",不可能达到全面、深入、系统的终极境界。马克思同样要受到时代、地域和个体自身的限制。一个连汽车都没有坐过的人(1886年1月29日为汽车诞生日,而马克思在此前的1883年3月14日逝世),怎么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实际上,马克思本人最欣赏的格言就是"怀疑一切" ,这同样适用于人们对待他的态度。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说过:"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至于说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所达到的认识的至上意义,那么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根本谈不上的,而且根据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经验看来,这些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东西,无一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东西多得多。" 这显然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内。

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存在瑕疵。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立即消灭私有制,把全部生产资料收归国有,消灭"旧式社会分工",消灭个别劳动,消灭商品经济,实现共产主义(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等,就含有过于急切的空想因素。恩格斯晚年曾经作自我批评说:"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在1848年要以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来实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 列宁也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估计革命时机很快到来这一点上,在希望革命(例如1848年的德国革命)获得胜利这一点上,在相信德意志'共和国'很快成立这一点上……有很多错误,常常犯错误。他们在1871年也犯了错误……" 其实,岂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何尝不是患有"革命的急性病"!譬如,他在1920年题为《青年团的任务》的演讲中说:"现在15岁的这一代人,就能够看到共产主义社会,也要亲手建设这个社会。" 历史证明,这个判断是过于乐观了。

《共产党宣言》中说: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而实际上,绵延数千年的阶级社会的历史,是阶级矛盾起伏跌宕的历史,是对抗性阶级矛盾(即阶级斗争)与非对抗性阶级矛盾相互交替、相互转化的历史,并非始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各个历史阶段都曾经出现过或长或短的繁荣稳定时期,如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假设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始终占据主要地位,即长期处于一部分人对于另一部分人的战争状态,经济还如何发展,文明又如何积累,社会还怎么能够存续呢?与此相联系,马克思的阶级观点突出强调的是阶级之间的差别、对立、冲突的一面,而比较忽略阶级之间的同一、互助、合作的一面,并且把资产阶级(企业家)统统当作阶级斗争对象即敌人,这虽然在阶级矛盾激化的特殊时期具有很大合理性,但在整体上是有偏差的。因为阶级是分工的产物,而分工与协作是同一问题的两面,它表明各个阶级之间也存在着协作和互补的关系,它们在一定历史阶段(包括现阶段)都不可或缺。

《资本论》着重分析的是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特别是阶级关系,最后归结到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这正确反映了当时西欧的社会状况,有力地推动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和斗争,有其历史的贡献。但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严重忽视了资源、资产、资本等劳动以外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严重忽视甚至否定了企业家的重要作用,存在着重大缺陷。它对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是持基本否定态度的,发展生产力或提高效率问题并不处于中心地位,这些,同我们今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一致的。尽管其中也讲到一些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这对于我们今天仍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些内容,既不占主要地位,又同否定商品经济的基本态度相联系。所以,很难用它来指导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当然,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同马克思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江泽民同志在代表党中央发表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郑重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国外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愈来愈对马克思学说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陈学明概括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主要特征的五个观点:第一,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体系。他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多元的有两层含义:一是说马克思本人的学说包含着各种不同的甚至互相矛盾的成分;二是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对马克思的学说的解释,即存在着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第二,马克思主义不是完美无缺的,应当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发展。他们中一些人提出,应当理直气壮地讨论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这一问题,这并不是对马克思的不尊重;虽然不能像有些人那样断言马克思在19世纪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但对认识20世纪的现实却毫无帮助,对世界面临的21世纪的挑战更是束手无策,然而,马克思确实没有给人们提供现成的答案。第三,马克思主义不再是政治的装饰品,应将其与政治分开。……第四,马克思主义不是随便可以分割的,应从整体上去把握。……第五,马克思主义不是经院哲学,它应面向现实。……"  他还指出:"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苏东剧变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最大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活东西'与'死东西'的澄清。他们中许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取消市场才能取消资本主义的理论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他们不但通过考察历史来证明市场要比资本主义概念宽泛得多,而且通过分析现实来说明社会主义不能取消市场而实行计划经济,同时还把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的教训的总结与对马克思这一理论的局限性的论证结合在一起,因此显得很有说服力。……他们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缺乏民主的现象归咎于马克思的权力与国家理论,并进一步把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也列入已过时的范围,这也为我们全面认识马克思的权力与国家理论的真实意义以及当代意义打开了新的思路。"

波兰著名哲学家沙夫指出:马克思主义"还有些部分经受不住现实的检验,被证明是错误的(如关于中产阶级消失的预言,对市场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估计,对人的活动中宗教信仰的估计,等等)。""有些可以说是传统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们在今天看来已经发生了变化,如生产资料私有制问题;剩余价值问题(在《资本论》所定义的意义上)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了,现在的问题已是剩余产品问题;充分就业的社会让位于激励社会成员积极性的社会,或者说市场和计划在经济中的作用问题;还有在今天具有重要意义的贫困化理论(尤其是在少数发达工业国同大多数不发达的、并因此受剥削的国家的关系上)。"

有人说,马克思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因此,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超越。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也应当看到,现代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同马克思当年所看到的原始野蛮的资本主义相比,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它比过去文明进步得多,其中包括增加了不少社会主义因素(如所有权的社会化,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国家宏观调控的施行,民主、人权和公平正义水平的提高等),"山已不是那个山,水已不是那个水",再简单套用马克思当年的结论已经不合时宜了。

仅从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可以窥见马克思学说的若干局限:它主要针对西欧国家的情况,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不能简单照搬,其中具有普遍真理性质的理论,也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因此要"中国化";它不可避免地受到19世纪的局限,不可能完全适应21世纪的需要,因为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因此要"时代化";它不够通俗易懂,比较艰深晦涩,不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因此要"大众化"。

这样,马克思主义"祛魅"了,马克思学说从过去虚高的"顶峰"地位开始回落,融汇到当代世界和中国思想文化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现实中来。

三、应当汲取的主要经验教训

从马克思主义威望下降中应当汲取的主要经验教训,可以简要地归结如下:

造成马克思主义威望下降的消极因素给我们提供的主要教训是:第一,必须对苏联式社会主义制度坚决进行改革,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特别是切实解决其高度集权、官僚特权和腐败问题。第二,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人类其他文明成果内化为主体素养,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价值取向,首先用于改造主观世界,真正诚信笃行,做一个真共产党员、真马克思主义者。第三,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人类文明新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重大问题,即用于改造客观世界,促进中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幸福。第四,理性应对一些人对马克思学说的质疑和否定。对那些全盘否定以至污蔑和丑化马克思学说的言论需要反击,但要着眼于大多数群众,摆事实、讲道理,不要乱扣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帽子"。

造成马克思主义威望下降的积极因素给我们提供的主要经验是:第一,对待马克思学说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特别是其精髓,不能固守其具体结论,不能搞本本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 第二,应当用宽广的世界历史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学说摆到适当位置上,它只是"众山丛中一高峰",它同人类其他文明成果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互补的。第三,要把马克思学说如实地看作"历史的理论",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随着实践、时代和科学的发展,努力创造出新的理论,补充、丰富、发展乃至超越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我们的精神世界。

注释:

1.转引自高放:《苏联模式的病源和病因》,《同舟共进》2009年第4期。

2.李永忠、董瑛:《苏共亡党之谜》,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4页。

3.百度:《叶利钦:<我的自述>》。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5.参见许全兴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103页。

6.《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8.《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0页。

9.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427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513页。

13.《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8页。

1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页。

16.《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287页。

17.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264页。

18.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263页

19.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页,第65页。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进入 董德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690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