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经济学,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是源和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也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现在需要讨论的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需要弄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两者的研究对象是否包括生产力,特别是后者的研究对象是否应重视生产力研究,这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这里先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谈起。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中,讲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一般是研究生产关系、揭示经济发展规律,但不同教材对作为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又有不同的表述。如,有的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论述,认为应研究这四方面的生产关系,或称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四环节的生产关系。有的以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关于政治经济学对象的说明为依据,研究生产关系的三方面: 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二是由此产生的各个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 三是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分配方式。
在论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时,会遇到一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不能脱离生产力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于是,有的会加上“政治经济学是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的”; 有的还讲“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因为上层建筑对新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或对旧生产关系的保护会起重要作用; 也有少数学者提出另一种意见,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生产力,还引证马克思的某些论述作为依据。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时,曾提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于是据此认为这就是讲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生产,而物质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此首先要研究生产力。我们知道,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学界多年来争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主要涉及《资本论》中作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什么。原文是“我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有的学者认为这里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 有的认为是生产力涵义上的劳动方式,因为根据简单推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所以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能是生产力。
还可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不是往往同时论述了生产力发展状况吗? 如,在《共产党宣言》中既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对立关系,也论述了资产阶级怎样推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阐述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时,首先论述了劳动过程,并说明如果撇开生产关系,劳动过程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也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过程; 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分析与说明; 讲劳动过程的要素就是讲生产的要素或生产力的要素; 之所以称其为“简单要素”,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会加入新的生产要素。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还进一步分析了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分工协作、科学技术、管理劳动、自然力等诸要素。如,在《资本论》第一卷第11 至13 章,讲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时,对资本主义发展三个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用了不少篇幅进行论述,将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紧密联系并进行研究。在《协作》一章中,论述了没有分工的简单协作怎样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协作会形成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在《分工和工场手工业》一章中,马克思又论述了工场手工业中的分工协作怎样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工场手工业通过手工业活动的分解,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在《机器大工业》一章中,详尽论述了机器发展的过程和机器的结构组成,甚至描述了工作机运转的速度: 如果“工作机工具的规模已定,那么产品的数量就取决于工作机作业的速度。例如,取决于纱锭的转速或蒸汽锤每分钟锤击的次数。某些大蒸汽锤每分钟可锤70 次,赖德的专利锻造机,用小蒸汽锤锻造纱锭,每分钟可转700 次”。
根据以上所引论述,是否可以认为,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既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研究了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呢? 如果说研究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否包括生产力,对当前我国的理论研究更多属于学理性问题,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否包括生产力,就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将此归纳为社会主义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其实都在其论著中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他们都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快速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既然快速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研究生产关系,又应研究生产力,是否是题中应有之义呢? 有的学者已明确提出,生产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对此是否可以认同呢? 对以上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做出有理论根据和符合实际的回答。
二、马克思的研究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是生产关系还是包括生产力?
马克思明确指出,关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那么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究竟包括哪些内容? 生产关系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还包括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等。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看,生产关系不限于再生产四环节的关系,还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前的资本原始积累; 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和劳动成为商品,从而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以及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形成; 这些都属于资本直接生产过程前的关系,即狭义生产关系产生前的生产关系。《资本论》还研究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阐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这也超出了再生产四环节的内容。因此,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局限于斯大林的生产关系三方面或《导言》中讲的四环节关系,都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而且四环节的关系不是马克思先提出的,他是为了纠正前人对四环节关系的“肤浅看法”而进行的科学分析。马克思不赞同按照这四环节的逻辑关系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产力。这种观点大都出于对马克思某些论述的误解和错解。有的学者错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句话: “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认为这里就是讲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生产,当然包括生产力。应正确解读马克思这句话的本意。马克思在《导言》中分析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 流通) ”的相互关系。他首先分析了生产即物质生产,因此,摆在面前的分析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其次是“生产与分配、交换与消费的一般关系”。这是指再生产四环节中物质生产应居于分析的首位,根本不是讲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而且这里首先分析生产时也是重在分析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一开始就提出: “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强调生产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也就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质。批评了斯密和李嘉图作为分析出发点的生产是孤立的猎人和渔夫,那是“鲁滨逊一类的故事”,“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 生产总是在一定特殊部门进行的,“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可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学不研究如农业中怎样育种施肥、畜牧业中怎样养牛养羊、制造业中怎样采矿炼钢,即政治经济学不研究作为劳动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力,那是工艺学的任务。
有的学者引证《资本论》中的话——“我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断言这里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 有的将其解读为生产力涵义上的劳动方式。这同样是错解。只要从总体上把握《资本论》的有关论述,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因为在《资本论》中已讲清楚了这个问题。为节省篇幅,这里只将马克思论著中三处有关说明进行论证。
第一,马克思不仅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讲到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他地方也讲过。如,在《资本论》第三卷第51 章《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中,对决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出了更为明确和详尽的说明。原文是: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却证明: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特殊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个既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现成基础; 同这种独特的、历史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具有一种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 最后,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把这段话用程式表示出来,就是: 一定发展阶段的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分配关系。显然,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由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的。因此,它排除了生产力的解读。由此可断定,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生产力或生产力涵义上的劳动方式。《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不包括生产力。
第二,对于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究竟是什么,马克思也在多处做了说明。如,在《分配关系和社会关系》一章中,在上引的同一处地方指出“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决定着这种生产方式的全部性质”。换句话说,这里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由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决定其性质的生产方式。在《资本论》第二卷也讲到: “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把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在当前考察的场合,自由工人和他的生产资料的分离,是既定的出发点,并且我们已经看到二者在资本家手中是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结合起来的。”]这段话说明了两点: 首先,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的特殊方式,决定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时期; 其次,《资本论》第一卷中已经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采取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结合方式的条件是“自由工人”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是资本统治雇佣劳动。
第三,《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章讲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正是讲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形成及其结合的方式。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就形成雇佣劳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就形成“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社会”。第四章论述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前提和决定条件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方式,然后才进入第五章《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即资本直接生产过程,才会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 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生产力或劳动方式,而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合在一起,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的决定性基础。
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一再讲马克思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如,马克思指出: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财富的特殊社会形式。”恩格斯指出: “政治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分析,因此,它以发达的资产阶级关系为前提。”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学是对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分析。进一步又指出:“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列宁也认为,“政治经济学决不是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上的社会关系。”可见,断言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对象包括生产力,是不符合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的。
如前所述,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又同时用了大量文字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但这是对既有生产力状况的概述,并且是服从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的。如,研究价值,需要先讲述作为价值物质承担者的使用价值; 研究剩余价值生产即价值增殖过程,需要先讲述劳动的一般过程和生产的简单要素; 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重在研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怎样由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发展为实质隶属。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不研究生产力,这与他的研究任务有关。第一,政治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不是工艺学和自然科学,不会研究生产的技术层面。第二,马克思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要揭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本质关系,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成熟与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规律,给无产阶级提供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因此,马克思既没有必要建议资产阶级去着力发展生产力,更没有任务去为资产阶级出谋划策,提出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的建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是要突破和批判前人的研究,提出系统、科学的创新性理论。他先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资本论》的副标题也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批判其错误理论,汲取其科学观点。在马克思看来,“研究”就要创新,有新的发现。他对生产力的论述,主要是对既有生产力状况的解说,他并没有突破前人成就、在生产力研究上有所创新和发现的意愿,其任务也不在这里。因此,他认为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生产力。
但也应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生产力发展问题时,对适用于一切社会的生产力诸要素的发展和利用问题,特别是科学发明及其运用于生产的重大意义; 节约利用资源的必要性; 违反自然规律发展生产力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粗放型生产和集约型生产; 折旧基金怎样用于扩大资本积累;两大部类按比例发展的公式;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等,都有科学的分析。这方面的理论观点完全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但由于这方面的分析不属于生产力的技术层面,而是涉及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层面,因而不好据此简单地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包括生产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不要重视研究生产关系? 要不要研究生产力?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当然不能不研究生产关系。应当承认,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还很不够,重视也不够,还存在许多盲点和误区,以及是非不清甚至是非颠倒的混乱现象。如,长期流行一种观点: 改革开放不再问“姓社姓资”“姓公姓私”。有人宣传要去掉所有制标签,反对公有制崇拜; 否定我国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主张私有化; 宣传“国退民进”是改革的方向; 将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错解为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又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对立起来,将后者贬为应摒弃的“传统社会主义”。因为“传统社会主义”不把私有制看作社会主义经济,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将私有经济认定为社会主义经济。这种错解是为私有化提供理论依据,混淆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区别。
在改革实践中,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但在一段时期中,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天平向生产力倾斜,出现收入差距的严重扩大趋势。在国企改革过程中,还曾出现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等状况。可见,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决不能忽视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而且要总结经验教训,弄清是非得失,澄清理论与实践的盲区与误区,根据党中央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指导思想,凝聚正能量,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完善。
但是也应明确: 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应包括研究对象的发展与创新。研究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根本不同,前者是革命的任务,后者是建设的任务。既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包括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那么自然的逻辑推理就是: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不研究生产力。有的学者已肯定地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且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值得进行很好的深入研究。
改革开放前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无论讲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都把研究对象统一规定为生产关系; 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主要讲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劳动人民成为主人,不讲快速发展生产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生产力概念的界定比较狭窄。国内学者曾有生产力二要素与三要素之争。斯大林曾提出生产力二要素论,即劳动力和生产工具。也有学者主张三要素论,即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文革”中,提出科学是生产力都受到批判,浑然不知这本是马克思强调的生产力因素。这样就容易将生产力只理解为劳动力运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生产物质产品,只是人与自然界的一种关系,从而是工艺学的研究任务。如果仅仅从技术层面或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讲生产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也就不包括生产力了。
其次,过去讲社会主义的经济特点,不讲快速发展生产力,因为有个容易令人们认同的理由: 任何社会都发展生产力,任何新社会制度都比旧制度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因此,判断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标准不是生产力,而是生产关系。这样讲似乎有道理,但恰恰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逻辑。正确的逻辑应当是: 既然肯定任何新社会制度的生产力都会高于旧制度,那么社会主义新制度的生产力也应高于旧制度。新中国的生产力高于新中国成立前的旧社会制度,但又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快地发展生产力; 先在发展速度上超越发达国家,然后赶上并进一步在生产力的绝对水平上也超越它们。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会去建议资产阶级快速发展生产力,只是描述资本主义怎样把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但他们在研究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提出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的新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快速发展生产力,而且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事情。我国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的,因此,快速发展生产力更是一个迫切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要快速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应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思想。这是涉及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问题。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 其根本目的是要劳动人民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旧制度,通过快速发展生产力,要使“所有劳动者过上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共产党宣言》中也明确提出: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把生产资料掌握在国家手中,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以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
由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与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不同,就必然会引致研究对象的差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否包括研究生产力? 对于这一问题,最好不要笼统地全面肯定或否定,应首先界定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如果从技术层次即工艺学的层次讲生产力,如怎样提高水稻的亩产量、怎样炼出优质的钢铁,那就既不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承认,生产力具有两个层面: 一个是技术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如分工协作,马克思把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要素,但它同时具有社会关系属性。这种社会关系属性是中性的,不具有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再如,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属于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层面。
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既要系统和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要从理论上研究怎样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需要从两方面研究生产力: 一方面,要研究怎样更好地利用和发挥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如,怎样搞好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企业和不同相关部门的分工协作; 怎样更好地利用水力、风力、太阳能和自然资源等自然力; 怎样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 怎样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怎样重视科技的发明与创新,并将其运用于生产过程等。这方面的研究,存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如怎样利用自然力、怎样进行科技创新。自然科学要从科技方面进行研究,政治经济学是从经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从社会层面进行研究。如,怎样通过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用新的经济发展理论指导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在经济实践中,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如,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要在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应对经济发展下行的新情况,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发展和供给的档次;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有效供给,以满足国内消费结构和出口结构变化的需要。这些方面实际上是发展生产力的体制安排。
习近平同志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都涉及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他指出,要“强化创新驱动,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他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6 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全新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可以说,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怎样更好更快发展生产力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就是说,我国发展生产力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广大人民。上述有关发展生产力的一切方面,都应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要求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指出: 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不够高的结果。一方面,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没有剩余产品,不可能出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 另一方面,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差别的存在,需要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程度。这一原理对我国是适用的。另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条件。同时也应注意,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完善,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应是将发展生产力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统一起来。
来源:《经济纵横》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