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勇:回归生命和生活的本色——坊间撷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48 次 更新时间:2015-01-23 10:03

李伯勇 (进入专栏)  


去年刚过五一节的一天,我与家属去赣南某县办事,中午进了路边店——一对崇义夫妇办的饺子店。店内顾客不多。坐在店里可以看见穿梭而过的路人。我与店主闲聊,问他生意,问他怎么选择到这里(非繁华地段)开店。他说:从客人流量和店租,而选择这里,中午客人多一些。我又问,宵夜揽客会呆得晚么?他从容地说:何苦,钱是寻不完的。我撞上了一对有着从容之心做生意的小业主。我又问,五一节游人多,生意肯定好吧。他说,五一节他们夫妇带着小孩去了陡水旅游。我的心不由砰然一动,在别人眼中肯定是蚀本逐末之举。

节日长假,他们放弃生意而选择外出旅游,是不是受了“潮流”的鼓惑?是,又不是。旅游是休闲的一种方式,在扩大视野中让身心放松,达到愉悦,所以旅游含藏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无谓的“烧钱”,也不是蹉跎光阴。旅游归来会更热切地拥抱和创造生活。

也应该承认,小业主此举并不具普遍性,甚至可说是坊间新生活新观念出土之绿芽。这就是说,从长久居于贫困情境的人,寻钱(发财)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这也成了许多人的人生终级目标。所以,他们从早忙到黑,只要有顾客,店门可以迟迟不关,他们也就获得了“勤劳刻苦”的美誉,“能熬挺”是其美德。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对人生目标的锁定,被钱(物)所定格,而不知人除劳动创造,还有着享受生活、让精神自由放松,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面。许多国人对此尚未有感觉,或感觉不深,总认为花钱“走荡”(旅游)划不来,几天旅游的时间可挣多少钱啊,不外出可节省多少钱啊,这些钱可做多少用途啊。不客气地说,如此认知传统和长久的贫困,让许多国人成了钱的囚徒即钱奴,一切为着钱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方式,不知道或不愿知道,人在生活中需要钱,但钱不是人的一切,放眼大小或热烈或平和的世相,其背后虽有一定的钱做基础,让人看到和感受的,却是某种精神气场的流动,许多人平日挣钱聚财为的是这个佳庆日子的显摆(挥霍),正是自我意气张扬,人在许多时候是需要精神的张扬或释放的。这不正是人生的本色吗?不正是人生和生活的真谛所在吗?如此真谛在人生和生活之中而不是在其外,生活和人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愉悦从容生活着就是生活的目的。有时,不去旅游,也不开门营业,放松地呆在家里,也是享受生活和人生。

人生多忧多坎坷,本色的人生和生活于是被掩盖了,转而追求金钱,如果陷入极致,就是一种人生的弃本求末。国人“幸福”的笑魇里总有茹苦含辛的底色。按马斯洛人生需求五层次,精神的悠闲放松是较高层次,这在小店主身上已有所回应,为自己而不是为钱活着应该是生命的本色。小店主不是自驾车,而是一家子夹在游人潮里,去近在咫尺的陡水湖——就近回归大自然。在域外,同样如此。我听一个从德国旅游归来的朋友说,他曾在德国一个小镇逗留,那天是双休日,上午10点街上小店仍未开门,一派悠闲,这已成这个小镇生活的常态。

工作时聚精会神恪尽职守,休息时从容放松,弛张有度,生活是创造的,生活又是用来享受的。其实,有沈从文叙写湘西的《边城》《长河》为证,传统农耕社会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生活的。今天,我又从坊间生活——寻常的创业者那里看到了新的生活观念的涌动,毋宁说,那是回归生命和生活的本色。


2015年1月11日

进入 李伯勇 的专栏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心灵小语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299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