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祥京:不能忘记的抗战老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32 次 更新时间:2015-01-02 23:12

进入专题: 李根源   抗日战争  

谢祥京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根源即与张仲仁倡议组织老子军,因国民政府阻止而未能如愿。李根源与苏州绅耆尽力做好后方支援前方的工作。

1942年4月中旬,集政治家、军事家、著作家于一身的李根源向蒋委员长请缨出征。不是李根源依老卖老,蒋委员长也深知“印老”威望,特别授予李根源上将军銜,让其当任“云贵监察使”,以协助、监督中国远征军进行滇西抗战。


1


笔者父亲谢晋生在云南坚持抗战多年,在滇西缅北抗战中能贏得一些“战绩”,完全得益于李根源、宋希濂等长官的关怀与鼓励。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官本位的传统中,事事也要讲究关系,尤其在军队中,官大一级圧死人。家父在回忆录中,毫不掩饰他在云南多年的靠山就是宋希濂与李根源。李根源是一位很值得国人尊敬的民族精英,尤其在主流媒体大力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今天,李老亦是楷模。

曾任云南讲武堂校长的李根源,还是朱德元帅的恩师。

李根源在其辉煌之时,荣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位置,这个位置是指他曾担任过北洋政府的总理。

北洋政府,也称北京政府,是指民国初年袁世凯及其以后继任者建都于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这是相对于孙中山等国民党势力在南方成立的广州军政府(革命政府)的称呼。北洋政府是由北洋军阀等势力所“操控”选出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与国务院国务总理所领导,也是当时被世界各国承认的中华民国合法政府。以五色旗为国旗,以《卿云歌》为国歌。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国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以战胜国的身分出席巴黎和会。

中国推翻帝制是一个大的进步,但真正走向共和并不容易,北洋政府虽很乱,毕竟还是中国的大管家,这段历史也没有理由抹杀。

早在1923年,李根源正当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因反对军阀曹锟贿选,一向愤世嫉俗、刚正爽直的他,毅然辞掉总理职位退出北洋政府。从此,李根源不但在政坛上销声匿迹,而且连他的影踪去向也极少有人知道,他的确隐居了。直到1937年全民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才以云贵监察使的身份,出现在云南抗日战场前线,参与指挥云南军民抗击日寇。

李根源先生(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豁,雪生,高黎贡山人。早年于日本留学时结识了孙文先生,加入同盟会,并与蔡锷,唐继尧,罗佩金等人在昆明发动了重九起义,乃民国政要元老之一。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根源即与张仲仁倡议组织老子军,因国民政府阻止而未能如愿。李根源与苏州绅耆尽力做好后方支援前方的工作。当时,郭沫若曾撰文报道其事,文中赞誉李根源与张仲仁是“天下之大老”。

日军占据缅甸,打进滇西。李根源获悉家乡沦陷,又得知重庆欲放弃天险怒江,立即急电重庆军委会,将怒江防线的利害陈述一二,并数度请求亲赴前线以助军务。当时印老已年过六旬,并身患慢性痢疾。他强调滇缅路就是一条承载带,如今带子的西线失守,民心惶惶,军队虽顽强抵抗,亦需一位元老级的人物出场以稳住民心。

1942年4月中旬,集政治家、军事家、著作家于一身的李根源向蒋委员长请缨出征。不是李根源依老卖老,蒋委员长也深知“印老”威望,特别授与李根源上将军銜,让其当任“云贵监察使”,以协助、监督中国远征军进行滇西抗战。

李根源有了“尚方宝剑”,身负“云贵监察使”的特殊使命,责任使他神色更严峻,保家卫国的决心使他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老将出征了。

蒋介石批准李根源为“云贵监察使”的第二天,李根源就拟定了《告滇西父老书》,做好了宣传发动民众的准备工作。

李根源的车队从昆明出发。

李印老,美髯迎风飘拂,站在一辆敞篷吉普车上,率领七十一军直奔向云南抗战前线——保山。

怒江以西沦陷后,云贵监察使李根源上将于1942年6月14日及时发表了著名的《告滇西父老书》,对于发动民众,同仇敌忾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告滇西父老书》原文:

云南是中国的国防重要根据地,居高临下,高屋建瓴,西南控制泰、缅、越,东北拱卫川、康、黔、桂。滇西又是云南西陲的重大屏障,握高黎贡山、野人山的脊梁,襟潞、澜、龙、盈大川的形胜。且为通印度洋国际交通的惟一生命线,我们中国是民主阵线二十六国中四大列强之一,所赖以沟通民主同盟国地理上的连系,全靠滇缅公路一条干道。

自去冬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英、美、苏均集中注意力于对抗欧洲轴心领袖的德国,敌国日本利用他一贯的投机取巧的伎俩,乘机攻击实力不足的缅甸。我们站在援助英国盟友的立场上毅然出师援缅,转战千里,足使敌国不敢立刻轻窥印度,而印度亦得到充分准备自卫的时间,在政略上收到很大的效果。中国对远东战争的责任既加重,因此云南对抗战的工作也更为紧张,敌人东窥腾龙,便是云南担负作战之开端。

敌人素来采取一线作战的战略,今既对南洋战局告一段落,必然集中兵力妄想实现其解决中国事件的企图。云南已成战区,滇西即是前线;保卫大云南,须先保卫滇西。而保卫滇西,须先扼住保山。我们一千七百余万云南民众,立刻要发挥保省即是卫国的牺牲精神,尤其我们滇西的广大民众,更应当强化保乡即是保省的战斗意志,服从军政长官的指示,推进军民合作的工作,戮力同心,协助作战。我滇西父老要知道,滇西握有天时的便利,地理的形胜,兵精粮足的人和,一切作战条件都是对我有利的。然而军事的胜利,全靠民众的协助,有良好军纪的军队,配合着有训练有组织的民众,一定发挥伟大的力量。这样,敌人必不敢轻举妄动;敌人若不量力,冒险侵入,那么,潞澜川谷中便是他们的葬身窟,这是毫无疑义的。

根源生长迤西,滇西是我的桑梓,也是我父老祖宗坟茔庐墓的所在地。现在敌人打进我们的家乡来了,看看腊戍撤退后滇西公私损失奇重,真所谓生灵荼炭,哀鸿遍野;看看五月四、五两日保山遭受兽机的轰炸,颓垣败墙,血肉横飞,迤西重镇化为灰烬,保山县城立成死市,鸦狗群聚,时疫蔓延,举世闻悉,同声愤慨,百年浩劫,惨不忍睹。根源闻此,能不动心!乃奉蒋委员长电令、龙主席委托和监察院的催促,扶病西来,冒暑远缸。我带来一个衰病老年之身,带来一颗纯洁的赤诚之心,坦白地诚挚地希望诸父老共体时艰,懔然于国难、乡难的加深,大家齐心一致,坚定最后胜利的信心,发挥军民合作的力量,加紧组织民众、训练民众,加强民众自卫,协助军队,尽到守望、运输、救护、侦察、通讯的责任。

我滇西父老诸君,全国甚至全世界人士都重视云南的国防地位,更注视滇西战局的前途。我父老要抱定决心,驱逐敌人退出腾冲,退出龙陵,退出滇西国境以外,甚至退出缅甸。第一步,我们要确实守住保山,作为恢复腾龙的准备。我云南同胞和全国同胞与我同盟国的人士,现均翘首西望,期待着由稳定的滇西战局,一变而为边境歼敌的胜利战场。要确保滇西军事的胜利,端赖我父老发挥自己的力量,民众力量尽到一分,军事力量即增一分。自然,今后军队所需于民众的人力、物力的供给者至巨,敌人在沦陷区域的横征聚敛、荼毒残杀亦愈凶,而我们滇西民众所遭受的痛苦和牺牲也一定愈来愈大。但苟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抗战者,虽毁家纾难,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我父老必抱定更大牺牲的决心,始能保住滇西过去历史上的光荣,始能在云南抗战史中占最光辉的一页。根源不敏,愿追随诸父老之后,同心努力以赴之!谨此书告。

里人李根源

民国三十一年六月一日

中国抗战不能离开蒋介石,他是一位民族主义者;云南抗战不能不提李根源。

远征军长官司令部长官司令卫立煌曾高度赞揚李根源:“一纸告同胞书,足当十万大军!”

滇西抗战初期,李根源与宋希濂不但关系良好而且配合十分密切。宋希濂作为晚辈对李根源十分尊敬,总是“鞍前马后”照顾李老。李老年岁已高,平常远行不能骑马只能坐轿,每次一同外岀时,宋希濂总是骑马跟随轿后,比古代副帅“半马相随”更为恭敬。大家都称李根源为印老,宋希濂与印老都是谢晋生开展缅北游击战争的坚定支持者,也是俗话中的“靠山”。


2


李根源《告滇西父老书》一经传播,如春雷巨响,使整个滇西风起云涌,出现了纷纷请缨杀敌的局面。众土司、山官纷纷复电,表示世受国恩,守土有责,杀敌御侮,自当全力以赴。

六库老土司段浩等怒江五土司首先致电李根源,表示“保乡卫国,责无旁贷”。

滇西南10多家土司纷纷表示“誓死抗战,与疆土共存亡”。

李根源委托外交部专员尹明德代表中央军事委员会深入已沦陷的腾龙边区对各土司予以“抚慰”。

蒋委员长即时致电各土司:

“兹派外交部专员尹明德为代表,前往滇西各地,剀切宣慰,加意抚绥,深盼各土司共体斯意,益加奋发,统率边民,偕行杀敌,保世守之封疆,驱压境之强寇,共集大勋,符传闻厚望”。

尹明德代表一行人,深入边陲各地,向他们颁布了蒋介石、宋希濂、李根源给各土司的电文、函件、委任状、匾额等。动员土司“统率所属人民,严加训练……共同杀敌,完成抗战建国大业”。

腾龙失守,保山被炸尚未安复,印老一行人于昆明至保山途中还看到了军队的趁火打劫——比如龙云之侄龙奎坦在撤离保山时公开抢劫保山中国银行、云南富滇银行。又劫华侨卡车满载离去;惠通桥被炸以后,老鲁田地带的六七百辆汽车被日军炮火封锁,36师在阻击日军时亦全贪此车上之物品,还有缅甸溃退的远征军部分官兵一路打家劫舍,弄得民不聊生;第六十六军军长张轸从撤退伊始便将自家物品全数载于军车第一个运回,28师师长刘伯龙抢掠百姓物资,反抗便拽杀之。印老与宋希濂就此事长谈,分析当时战局,如何固守怒江,阻敌东进,还特别强调了军民关系,发动全民抗战,才是保住滇省及后方的重要一步。宋希濂肯定了印老的想法,并允诺,部队军兵私吞的个人财产将全数退还,又派出干部到各交通要口设立回国远征军官兵收容站,并严斥滇西各部队不得骚扰百姓,违者军法处置。

印老坚守在前线,目睹保山城一片狼籍,居民避难逃往乡下,无法为驻扎的数万远征军提供军需物资,便立即协助宋希濂将军召集名望乡绅,号召各位发动民众,支持政府工作,支持军队作战;要求士绅做广泛的宣传工作,动员居民回城重建家园;并成立保山城北民众自强会,广发传单标语,安定民心,又因日机轰炸带来的疟疾,远征军溃兵带来的热带病以及日寇散播的霍乱、鼠疫,保山几乎被致命的病菌所包围。印老在来滇西前已电请重庆卫生署速派医护人员赴保救治,随后昆明组成的医疗大队赶来保山;李根源又与宋希濂商议,可否将军医派出做全面防护控制,其亦应允,并迅速进行了病症的控制工作。

1942年6月3日,敌军集结惠通桥西岸兵力1000余人进犯保山,300余人乘夜抢渡至怒江东岸,与中国守军激烈交火。怒江东岸是隶属保山的施甸县,远征军参谋团团长林蔚遂特命马晋三派副官冒雨致函印老(李根源),请其即刻离开保山至大理,然遭印老婉拒,其言“誓与永昌(保山)共存亡,不可去,不能去!”印老住处有深潭一池,他又表示若日寇真的入侵保山,当即赴潭自溺,其坚贞可见。后宋希濂亲赴保山劝其离开,印老亦拒,并引用林则徐“荀利国家死生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明志,誓与保山共存亡。

什么叫爱国情操?印老这种情操就是爱国情操。

1942年6月6日,李根源在保山金鸡村连续3天召开军民大会,号召民众一致抗日,还与朋友聊天,聊到政权之铁腕,强调战事当前,一切要服从于当局。国民政府武器弱于日人,甚至武器弹药完全供给不上的情况下,还是坚持抗战到了1941年,这些事情在珍珠港事件后,各同盟国的政要演讲时,常被拿作最鼓舞民心的例子向盟国民众演说,比如英国保守党代表霍尔贝利在发表支持首相声明时,讲到美英苏现在结为一体,共同打击侵略者时,当场还有很多人在下面喊着“还有中国!”

抗战爆发的力量已经把民众沉睡的意志彻底唤醒,经印老一行人一个多月的努力,民众与军队的隔阂基本消除,各级抗日组织亦纷纷成立,政府机关学校恢复正常,保山也逐渐恢复正常。


3


朱德是李根源任云南讲武堂教育长时的得意门生,师生情谊甚笃。从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李根源与朱德建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师生关系。李根源对朱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讲武堂的课堂上,或在野外演习中,李根源及其他教官均利用各种方式如暗示、举例、隐喻等向学生宣传反清革命思想,李根源曾给学生讲述明初傅友德、蓝玉、沐英等人打垮元朝在云南的统治势力的往事,并建“思沐小墅”于讲武堂西南隅。说:“思沐,志在匡复”。

李根源还利用上国文和写作课的机会,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大量革命书刊亦在讲武堂秘密地广泛流传。

那时讲武堂内的革命宣传活动日益活跃,引起清政府的注意。清政府及其地方当局一直企图扼杀讲武堂的革命力量,而李根源则从各方面巧妙周旋,加以维护。朱德曾回忆说:“李根源先生对于学校的维护,起了很大的作用,凭着他的革命热情,与灵活的手腕,任劳任怨的精神,这个革命的熔炉才得以保存下来!”这是朱德对老师李根源的中肯评价。

云南陆军讲武堂不仅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像朱德一样的军事人才和革命人才,而且在云南的辛亥革命、护国起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上世纪20年代,李根源和朱德虽然走着不同的道路,但他们都成了那个时代的名人,并保持着亲密的联系。1922年,朱德为了脱身于中国军阀混战的局面,决心寻找挽救中国的道路,打算出国,他来到北京找到他的老师李根源,那时李根源在北京任国民政府航空督办。当李得知朱德的想法后立即支持他赴德国,并协助朱德办理了去德国的出国护照。1922年,朱德在德国参加了共产党。

早在1938年,李根源从新疆返滇路经西安,因身体不适在西安就医。那时朱德也在西安,得知李老在西安后,朱德两次到朱家花园李根源的住所探望,他们交谈十分融洽,朱得知李拟回云南时便托请李根源代为转交三封信。一封给四川省主席王缵绪,一封给四川绥靖公署主任邓锡侯,另一封给云南省主席龙云。李根源回到昆明后,将给龙云的信亲自交给了龙云本人,而给王、邓的信则分别加封加上自己的信寄给了他们。信件的主要内容是强调抗日必胜,要树立信心,抗战到底。这些信件至今也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1940年,李根源和朱德天各一方,李时任国民政府国策顾问,朱时任八路军总司令,而他们共同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努力奋斗。在全面抗战三周年之际,李根源在重庆《大公报》登载抗战诗篇七绝五首,寄慰前敌将帅诸公。

李根源七绝五首:

三年血战挫天骄,杀气如云万丈高。

再接从今还再厉,会须入海斩鲸鳌。

欧西法国夙称强,战未尽年竟败亡。

我抗东倭卅六月,神英诸将自堂堂。

前方抗战后方同,西缅南交已伏戎。

我老据鞍犹矍铄,好偕袍泽赋秦风。

攘夷大义秉春秋,雪耻争存报国仇。

痛饮黄龙一樽酒,从容收拾旧神州。

中原父老望旌旗,说到倭夷愤不平。

努力齐心争后着,定摧顽寇奠新京。

朱德给李根源老师亲笔信,摘录如下:

“印泉吾师钧鉴:西安拜别,瞬经两载。犹记病榻之侧,谆谆训示,受益良多。三年以来,德转战华北,坚持敌后,虽不敢言有功,幸尚未辱钧命耳。德等已于八九月间发动百团之兵力,大战平汉、正太、同蒲、平绥、津浦铁路主要交通线上。赖军民一致,稍有成绩。正太铁路全部破坏,井陉煤矿亦被炸毁。寇之随营商业,皆受重大打击。非但交通战得到胜利,即经济战亦大有成功。且予敌进攻我大后方之战略企图,牵制不小。此次战绩聊可告慰国人,亦可告慰吾师也。越南为西太平洋之战略要地,若为敌占,荷印形势,自必日愈严重,日美矛盾亦将更形尖锐。此次大战不仅将及于美、澳、非洲,更将及于全亚。战事绵长,已可决言。我国抗战,处此环境,惟有全国团结一致,发动广大民众共同奋斗,德深信抗战建国之大业必能完成。吾师远处南滇,日寇威胁昆明,当有制敌良策。德为防滇计,尚请吾师设法发动帮助越南、缅甸、印度之广大民众起来抗战。吾师以为然否?专此,敬颂勋安!”……

1949年12月,云南和平起义,李根源怀着无比欣悦的心情致电朱德总司令,同时致电问候林伯渠。

两天后,李根源收到朱德和林伯渠的复电,盼其协助解放军做好接管云南的工作。

1950年2月20日,陈赓、宋任穷、周保中率军进驻昆明,随即宋任穷、周保中在五华山接见李根源,并交朱德致李根源的邀请函,邀李根源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次会议。李根源到北京后,受到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并安排李根源先后出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李根源到北京后的住所,由国务院安排住北京西城区绒线胡同70号,这是一所古朴典雅的北京古式四合院落,并由国家为他安排了服务员四名。就此,李根源居住北京颐养天年。

六十年代初,我曾随家父与宋希濂去看望老前辈李根源。他们见面,百感交集,心照不宣,饥饿的年代,唯北京烤鸭文化成了他们聊天的主题。我想,滇西抗战的悲壮情景必在他们脑海中重现,历史难以忘怀。


4


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战争从未间断,不论胜败,战场都需清理打扫,为国家为民族抗战而牺牲的人们不是死士而是烈士。尤其是抗日战争!为抗日将士建造墓园,倾尽精力第一人,在中国,非李根源莫属!

从1932年到1945年,李根源曾先后4次为英勇牺牲的抗日将士建造英雄冢,披麻送国殇。

“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万人争负土,烈骨满山香。”

这是李根源在1932年写的一首题为《奉安东战场阵亡将士忠骸》的五绝。

1932年初,日本侵略者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我东北三省后,又妄图侵占我东南沿海地区。他们派其所谓的“和尚”与我三友实业社的工友打架,制造祸端,藉词挑衅,为他们进攻上海制造一系列事件作为借口,向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提出“抗议”和无理要求,并不断增兵上海。27日,日本侵略者布置就绪,便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答复。

28日晚上,日方又无理要中国军队撤出闸北,不等答复就向闸北发动进攻。当时,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士(总指挥蒋光鼐、军长兼副总指挥蔡廷锴)并未接到抵抗的命令,但在暴敌侵凌下,激于民族义愤,奋起抵抗,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淞沪抗战,在这场历时一个多月的孤军奋战中,日军受到沉重打击,迫使敌军四易司令,死伤万余人。而十九路军兵无后继,补给艰难,陷入危局。

当时,退隐藏乡小王山的李根源先生再也不忍袖手旁观,他老骥伏枥,拍案而起,为抗日保国,重新披挂上阵。沪战一结束,他即时将牺牲在淞沪抗战中的这78名烈士安葬于马岗山麓,命为“英雄冢”。

“英雄冢”坐西向东,封土高1.5米,墓的左右侧矗立石碑两块。其阳碑阴刻“英雄冢”三字,为李根源所题。

其旁有碑记云:

“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日本陷我辽东三省。明年一月二十八日,复犯我上海,我十九路军、第五军与之浴血鏖战,至三月一日援兵不至,日寇潜渡浏河,我军腹背受敌,二日全军退昆山。是役也,战死者万余人。舁葬于苏州善人桥马岗山者七十八人,著姓氏于碑。题曰:英雄冢。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四月朔日。腾冲李根源题书。”

阴碑镌刻郑伟业书抗日阵亡战士王得胜、梁林等78人姓名。

另一碑,由张治中将军著文:

“李印泉先生在苏集前第十九路军及我第五军上海抗日一役殉国将士骸骨,凡七十八具,葬于马岗山之麓,命名为英雄冢。以治中曾忝附斯役属题。自维当时制敌无术,书此不觉愧悲交集,泪下如绠矣。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前第五军军长张治中”。

张治中并于碑上题:“气作山河”四个径尺大字。

碑之阴镌刻着奉化俞济时篆书和北路军第四路军、第三纵队指挥官、陆军第八十七师师长王敬久楷书题记各一段。营葬烈士那天,李根源手执掸绋,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心情极为悲忿。

再次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向我国发动了全面性大规模进攻,不久于“八一三”又进攻上海。李根源再次与苏州爱国绅耆做好后方供应工作,组织红十字会赴前方抢救伤员,殡殓忠骸。这次仍是运往苏州藏书善人桥“英雄冢”安葬,共1200多具。由于营葬较前紧张匆促,所以有些烈士的遗体只能合棺埋葬。

因为“英雄冢”墓地局限,难以全部安葬,于是,李根源只得重新筹划墓地。他的义举得到了陈文肃公(仁锡)后裔的无私支持,捐其灵岩山下石码头砚山祖茔地40余亩,作续葬阵亡将士忠骸之所。李根源相地规划毕,躬亲运送阵亡将士忠骸82棺(营长4人,连排长多人)至砚山,率乡民学生近万人,披麻致祭,负土安葬。同时写下过一首催人泪下的五绝。

该处墓地沿称“小山头”。当地乡民统称打仗身亡的将士为“伤兵”,故而该山墓葬抗日无名英雄后改称为“伤兵坟山”。

据当地老人回忆,当时(1937年11月)落葬时,棺材内外都没用石灰,两棺上下相叠,成行排列为长方体,用泥土把棺材堆埋成丘,周围用石头砌筑,镶嵌水泥。整个无名英雄墓墓地呈长方体,长约30米,宽约4米,高2米。

1943年,画家徐悲鸿先生在重庆读到李根源作的上述那首五绝,闻知李根源在苏州两次披麻为抗日阵亡将士送葬的事变后,深为感动,当即补绘《国殇图》画卷。图中绘李根源执绋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列,满怀悲愤,栩栩如生。徐悲鸿先生在图上题:“三二年六月十六日,在化龙桥为李印泉先生造像,国殇中执绋者像。”他把作画的时间、地点和动机都写得十分清楚。这个画卷是徐悲鸿先生得意之作。可惜这幅画卷散佚不全,现仅存李根源的画像,陈列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中。

第三次是1942年夏,英勇牺牲在缅甸抗日前线的200师师长戴安澜之灵柩运送回国,抵腾冲,绕道怒江上游,然后交八十八师接运过江,到漕涧,举办隆重的公祭仪式。时为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亲自主持了迎接戴师长灵枢的公祭仪式,并同时向云南保山至安宁各县发出通电,令各县长率民众“敬谨郊迎,公祭忠烈”的电文。

第四次是1945年初,抗战胜利,李根源辞去了云贵监察使之职,回到家乡云南腾冲,即积极倡导修建腾冲国殇墓园。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国殇墓园完工了。园中建了忠烈祠、纪念塔、纪念碑。国民党要人蒋介石、于右任、何应钦、卫立煌及二十集团军将领都题了词。腾冲抗战中牺牲的军队官兵和民工的名字,都刻在了碑上。

墓园前方围墙中段,镶嵌着一块长条青石碑,碑文四个大字为“碧血千秋”,苍劲古朴的隶书为李根源所书。题词:蒋中正。

蒋中正的题词,是对滇缅战场牺牲的抗战将士们最好的奠唁,永久的纪念。

李根源,功不可没。

中国人大常委会,终于在2014年2月下旬,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了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日;确定了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公祭日。

抗战英灵应有慰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根源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此后他定居于北京。

1951年,李根源在北京定居,他时常想回小王山看看,但均因身体不好,行动困难,未能如愿。1959年,他将在抗战期间从苏州寓所疏散到小王山他所收藏的全部古籍、书画、文物以及故意沉在小王山关庙前小池塘中的唐墓志93方(其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墓志),无保留地捐给苏州市文物管理会。

1964年春节,国务院宴请在京70岁以上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李根源年迈行动不便坐轮椅赴会,朱老总走过来看望李根源,这时新华社记者拍下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朱老总对他的老师是那样地尊敬。这也是李朱二老生前合影的最后一帧照片。

1965年5月以后,李根源病住医院。朱老总多次到医院看望。7月3日,李根源已不省人事,朱德再次前往医院看望。印老之孙李希泌告诉祖父:“今天中午,委员长来看望您了”!

李根源面露笑容,断断续续说:“来……来……来……”

7月6日,李根源与世长辞,享年86岁。

李根源逝世后,1965年7月9日上午10时,在北京嘉兴寺举行了公祭。

治丧委员会主任朱德亲自前往主祭并执绋送丧。

说来也奇,就在李根源逝世的当天晚上,忽起大风,多年前朱德赠送恩师的那枝杨柳竟被大风吹折了。

以朱德为首的治丧委员会决定按照恩师的生前遗愿,把他安葬于苏州吴县小王山。1982年,李根源的夫人逝世后,其骨灰也送到小王山,与李根源合葬。

这位当时名震姑苏的“山中宰相”长眠在小王山。

小王山的石刻群得到了苏州市政府的重视和保护,那里的“松海”也恢复了元气,阙茔村舍成为一个特别的展览馆。当年李根源留在那里的一切景物,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进入专题: 李根源   抗日战争  

本文责编:lijie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208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共识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