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12月6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改革(2014)年会暨建设服务型政府高层研讨会”在江苏海门市召开。下文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演讲全文。题目为编者所加,未经演讲者审定。
我围绕论坛主题,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改革与建设服务型政府谈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就是在广度和深度上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在这个前提下,政府怎么样放权,并且加强放权后的服务,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第二个观点就是在重大公共事项决策当中,怎么样贯彻程序正义。
第一个观点。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一句话大家关注的可能不太够,理论界和媒体研究和宣传的也不够,就是在广度和深度上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个判断我个人认为分量很重,我们给予的关注不够。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前,甚至到现在还有一部分人批评市场化改革,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很多问题都是市场化搞的,教育市场化,医疗也市场化,所有的问题都打到市场化来,这是混淆视听的。扭转党的十四大给我们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方向。
我们现在问题是很多,多到大家随便都可以举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重到我们所有老百姓乃至中央最高领导都头疼,比如说雾霾。这是我们的发展方式、保障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改革的不到位,还有发展阶段、国情、资源禀赋积累下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济社会领域,我们的转型,比如说医疗、养老、上学出现了很多问题。我看最近有人批教育市场化、医疗市场化、住房市场化,认为所有问题全是市场化弄的,这是不加分析的,而且有一些分析是故意误导、混淆视听。
在这种情况下,三中全会决定非常鲜明的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过去我们十四大的时候,我们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认识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你们看这个表述,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现在认识到这点是重大的突破和思想解放。现在三中全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发挥作用。这个表述排序是不一样的。
我们要认真领会三中全会决定在重大理论命题和政策导向上做出的带有方向性、指导性重大论断,我们加深领会改革才不失方向。现在我发现很多问题,不同的部门放权叫改革,收权叫改革,政策小小的变动也叫改革。到底改什么?方向是什么?到底要干什么?折腾来折腾去都叫改革,什么才是真正的改革?根本上就是小平讲的三个有利于,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都不是真改革。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很重要的判断。怎么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首先想在资源配置中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在学习三中全会决定的时候,我到不同的地方做一些研讨、宣讲。有很多人问我,你说三中全会决定讲政府改革投资审批制、改革行政审批制、给基层政权,而乡镇都是黑社会。我说这个现象是有的。基层政权宗族化、黑势力是有的。我们改革是不是要向他们放权?这是很简单的问题。我回答很明确,我们的放权不是向基层政府层层放权,我们放给市场、企业、行业协会,这是很简单的。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广度和深度上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你不权放给市场、企业和行业协会这些市场主体,放给基层政权和基层政府,如果他们是黑势力、宗族势力、家族势力,这就很糟糕。这样还不如中央管起来呢。我们在改革当中,方向是不可迷失的。
说到服务型政府建设,第一,政府放权以后后续的政策能不能跟上。第二投资审批。政府不审了,地方胡作非为怎么办?地方腐败以后上污染项目怎么办?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放权以后放给企业、市场、行业协会、市场主体,我们政府就完事了?你的服务怎么跟上?这又是新挑战。
我理解,在市场准入上,政府要严格的设置标准,并且要严格的执法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不达标的都要清除,不管国企还是外企一视同仁,这才叫市场。过去我们是按投资额度放权的,现在我们是按投资性质放权的。不属于中央重大产业的布局,其他产业的项目投资几亿,十几亿都没有关系,都放给市场。这就是市场准入标准,不是以成本、收入、规模经济等微观利益指标,而是涉及所有老百姓公共安全、社会公正的准入标准。能耗、技术、质量、排放、安全、卫生检疫至少6个严格设置标准。但是我们政府过去不擅长做这样的工作,主要搞微观经济项目指标的审批,结果审批出来的项目大部分都是失败的。这是计划经济乃至到现在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果。因此我们说的在这样的一个很重大的改革的原则上,方向是不能迷失的。照这个方向放权,放了以后干什么?后续服务跟上。
过去我们讲前置性审批,几百项,海门搞行政审批一站式,我认为尽量给我减少,没有必要前置审批。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就是我讲6个领市场准入标准。不达标不用客气。这些方面政府可做的事情很多,远远没有做到。比如说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没有?食品安全问题老百姓为什么对你有意见,原因是我们没有标准,包括我们农产品出口,95%被国际上打回来,农药、肥料、农残超标,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的标准。我们政府一天到晚审批最微观的东西,结果老百姓怨声载道。
怎么推进广度和深度的市场化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民生项目你为什么不增加供给?什么是市场力量,首先是供求机制,然后是竞争机制,第三是价格机制。不是利润最大化才是市场。市场本身就是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你不增加供给,怎么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我们的高校、医疗、教育为什么收费这么高,就是供给不足。国家各种各样的管制,不让民间有能力的企业办,所有老百姓都来北京看病。要分层次,让供求机制满足需求,多样化创造供给机制,这才是市场衡。管死了,没有供给,狠批市场化,老百姓越来越不满,这是不对的。
公共服务的市场标准没有,你怎么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怎么让人们正确的认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个观点。政府的公共服务也得改变,也得跟上。这个观点从何而来。最近各地有很多基层的自治、社会共治有很多成熟的经验,网格化管理非常好,有声有色,消灭了很多基层的矛盾,政府转型也在里面。说明许多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和日常琐细的层面,我们在积累很好的经验。改进政府服务,形成网格化的社会共治,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这是很重要的构成。
但是各地怎么有那么多的群体事件。反对政府重大投资事项。比如说垃圾填埋、化工项目。化工项目是带有市场化的企业行为。垃圾填埋完全是政府应该大力所为的缺位要补上的公共服务,怎么会有那么多老百姓反对?政府前期工作难道一点没有做吗?国家是干什么吃的,都拿红包投赞成票?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你这样的行为为什么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公共服务是怎么做的?集中垃圾焚烧、填埋,改善环境,本来是为老百姓利益服务。可是,上万人的群体事件,不认可政府的行为,这值不值得我们反思?
有一些地方做的不错,比如说城市改造搬迁,三个月期限,其中两个月让老百姓讨论,形成共识就动,形不共识就往后延,我觉得这是比较好的公共服务处理方式。重大公共事项的决策当中,贯彻了程序正义,不要以为政府把老百姓的正义取代,我设置一个目标就是结果正义,不是这样的。程序正义很重要的就是在于磨合博弈中找到正义是什么。我们的结果正义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正义是什么,不是政府设置了就行了。我们说政府代表老百姓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你自以为代表了,结果上万群众反对你,这不值得我们反思吗?一反对,政府就把项目下马了。你这个项目吹嘘经过了严格的程序认证、科研报告、专家论证。怎么老百姓上街一反对就下马了。经过这么多科学认证就这么儿戏吗?
各位基层领导,这样的事情不是个案,弄不好,在你那也要爆发的。所以,重大公共决策上政府公共服务要跟上,不要以为网格化管理,把浅层次、琐细的小矛盾消灭了就很成功。这些经验为什么不能覆盖到重大公共决策里面,这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我们就代表中国,我们这样做就是正义的。你设计的目标正义和结果正义,由于服务程序的缺失,没有做到程序正义。
来源:中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