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中原: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10 次 更新时间:2011-10-31 00:34

进入专题: 经济社会发展  

卢中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面分析了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未来5年,我国将面临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许多新变化和新机遇,风险挑战也将十分复杂,“十二五”前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会比较明显。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一)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产生巨大挑战,但并没有改变全球化的基础或根本趋势。信息通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仍是全球化的强劲动力。除技术变革之外,还有产业转移和贸易自由化等重要的因素在推动全球化。

全球产业转移将再趋活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分析,在经济危机中,企业投资和经营的国际化进程仍在持续。随着世界经济和金融状况改善,全球投资预计今后两年会继续小幅回升。在全球投资复苏过程中,跨国并购的上升势头最为明显。后危机时期新技术、新市场将形成新的海外投资热点。

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不可阻挡。世界各国经济开放度和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希望以合作、务实的态度,积极推进双边、多边或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据世贸组织预计,到2010年底,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协定可达到400个。这将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多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从而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

(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将会继续上升。2000年~2009年,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4%上升到3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2009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1/2,输出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1/4。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和投资都将保持强劲势头,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会加大。而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发生变化。

全球治理结构将深刻调整,与多极化趋势相互促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将争取到更多的投票权和话语权。多国集团发生重组,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多国集团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各国发展理念和道路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构建公平、公正、有序、包容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趋势。

(三)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革命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信息技术潜力巨大,仍会引领技术创新方向。现代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突飞猛进,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方兴未艾。生物技术和材料技术经过长时间积累,有可能涌现新的突破。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和行业成为跨境投资新热点。

发达国家科技实力雄厚,企业创新能力和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强,占领国际产业分工高端,市场机制比较完善,技术成果与商业化、产业化衔接密切,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仍会继续领先。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规模大,低成本优势明显,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潜力不可低估,在某些产业领域和技术环节可能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一)世界经济复苏曲折坎坷,可能进入中低速增长期。主要发达国家复苏放慢迹象增多,拖延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尽管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好于预期,但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信心恢复迟缓,房地产市场和私营经济尚未全面启动,库存调整放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发金融市场急剧动荡,欧洲各国经济复苏明显受阻。

世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发达国家遭金融危机重创,加上人口老龄化负担沉重,未来经济增长并不乐观。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复苏较快,但是通胀压力较大,经济结构矛盾突出,抵御外部冲击能力较弱,经济复苏可能发生波折,进而减弱世界经济增长动力。

(二)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为应对并跨越金融危机,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扩大出口和振兴本国制造业的政策,力图引领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美国明确提出5年内出口翻番、争当世界出口第一的目标,并制定了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制造业振兴政策。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发展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全球生产和供给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

全球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发达国家私营部门的需求恢复慢于政府刺激的投资需求,消费过度和投资不足的矛盾正在调整,发展中国家仍在努力稳住外需,同时积极扩大内需。全球供给结构调整也将引起需求结构变化,市场重心可能转移。发达国家振兴制造业和扩大出口,可能挤压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出口市场,后者面临的外需环境将会趋紧。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扩大区域内需求潜力,发展中国家和亚洲的区域合作可能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

(三)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和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备受各国普遍关注。在现有技术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上,世界能源资源消耗巨大,环境代价高昂,未来需求扩张仍很强劲。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受到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制约,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更大,面临的环境代价、能源价格上涨和西方舆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和传统能源价格上升,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纷纷作出先导性战略安排,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力求在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领域占得先机。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同时继续争取自身发展权益和空间。围绕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各国共同应对的共识程度在提高,但在责任义务界定、发展权益维护、转型路径选择、技术资金援助等方面,还会存在长期争议。

(四)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一是国际金融危机还未结束,新的金融风险还在累积。美国金融衍生品花样繁多,可能引发信用危机的风险漏洞不少,其金融改革效果尚待观察。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机构损失还未完全核销和暴露。许多国家的金融资产存在较大风险敞口,主权债务危机有可能向这些国家蔓延。

二是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明显。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格局和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存在矛盾,一国主权货币政策影响甚至决定其他主权货币命运,美元贬值将直接损害各国美元资产的安全,国际货币体系的这种内在缺陷仍可能引发世界经济动荡。

三是南北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多极化趋势存在不少变数。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和政治等方面占有领先优势,仍将力图主导国际经济政治体系的运行和规则制定。重组中的多国集团比较松散,目标、利益多元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还很难起到决定性作用。

四是国际市场震荡频繁,会迅速波及大多数经济体的内部市场。2010年以来,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全球主要股市剧烈动荡,原油、铜、铁矿石等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震荡,未来还会出现类似情况。

三、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一)客观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孕育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外部对中国市场的依存度上升,有利于我国挖掘巨大内需潜力,充分发挥市场规模大、劳动力充裕等生产要素组合方面的比较优势。新技术革命和产业转移有利于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某些领域和环节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有利于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扩大我国在全球和区域内配置资源的回旋余地,并与合作各方形成共赢格局。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上升,有利于我国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并运用相关规则、机制来维护国家利益和发展权益。

我们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外部需求总量趋紧和需求结构变化,我国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内需的客观压力加大。发达国家扩大出口和振兴制造业,可能挤压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空间,拉大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固化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贸规则对我国的压力日益增大,所谓的中国“责任论”、“傲慢论”和“威胁论”也会花样不断翻新。

(二)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鲜明主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应当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我们要紧紧抓住世界经济变局中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积极防范风险,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稳定和拓展外需,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维护自由贸易,推动国际分工深化。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变化和新定位,促进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工贸易升级,积极创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面对世界经济深刻调整和增长模式转型,要以更大力度推动关键领域的改革创新,构建高效有序、更加开放、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

(三)主动适应国际环境变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面对深刻的世界经济变局和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我们应当继续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有效化解各类矛盾。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必须在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大趋势中谋划科学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和人道主义救援等全球性问题上加强同各国沟通与合作,逐步增强我国的话语权。不断增强防范各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中国仍将积极营造和争取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努力发展自己,并与各国携手共同应对全球性难题,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和走向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进入专题: 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579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