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美国制造业带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带,也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大湖流域经济带。现在,美国制造业带发展地位已明显下降,但其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仍不失为我国当前建设长江经济带提供有益的启示。
从五大湖流域崛起的美国制造业带
美国制造业带是一个西起密西西比河、东至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带,南起俄亥俄河和波托马克河、北至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岸以南,以及新英格兰的南部,主要包括美国五大湖区、东北部区域在内的东西狭长的产业集中分布区域,其面积约占全国的8%,但却曾经集中了美国近50%的制造业。它从19世纪开始起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化和调整,现在仍是美国经济体量最大的经济带之一,也是城市分布密集的区域。五大湖区是美国制造业带发展的一个历史缩影,它曾是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也是全美最繁忙的水域之一,集中分布了钢铁、汽车、化工等重化工业,但由于产业出现转移、衰退,流域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五大湖地区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还被人们称为“铁锈地带”或“棕色地带”,底特律、匹兹堡等老工业城市遭遇了产业衰退和人口减少,城市转型非常困难。
美国制造业带发展的历史经验
虽然美国政府在区域政策上从未将制造业带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制造业带发展的历史经验不仅从侧面反映了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过程,同时也揭示了流域区域一体化对美国制造业带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的发展经验包括:
第一,利用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开拓国内外市场。相比铁路、公路和航空,水运有成本竞争优势。在工业化时期,美国五大湖沿岸城市既可以通过发达的密西西比河水系将货物运到美国中部和南部地区,开拓国内市场;也可以通过圣劳伦斯河或伊利运河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相对较低的运价、公路和铁路网大规模建设以及大量南部劳动力的迁入为美国制造业带产业发展带来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和庞大的市场。即使在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时期下,美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仍能继续维持制造业带的发展地位,并填补了日趋缩小的国际市场。
第二,建设铁路和高速公路网,极大地提升了制造业带的对外通达能力。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全国铁路网已初步形成,北部铁路网密度最大,特别是纽约经芝加哥到西雅图、洛杉矶等横跨东西部的铁路大通道建设,明显改善制造业带对外交通条件。同时,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制造业带内城市间能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而与五大湖流域水运相衔接的多式联运也随之发展起来,要素和产品流动成本明显下降,区域联系日趋紧密,同时也带动城市化地区空间扩张、蔓延。
第三,借助流域水运的纽带作用,实现地区间内河航运管理及相关配套服务的一体化。到20世纪80年代,以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流域为中心的内河航道实现了现代化改造,这种趋势促进了五大湖流域沿岸城市之间实现船型、航道建设等内河航运管理以及金融、保险等相关配套服务的一体化,并及时应用先进技术,从而明显提高流域的通航能力,也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第四,发挥节点城市的集聚和分工优势,形成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绵延城市密集带。制造业带是美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仍集聚了超过35%的全国就业人口,纽约、芝加哥、布法罗、底特律、克利夫兰等都是流域区域内的重要城市,波士华城市带则是世界级城市群。同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竞争和合作,制造业带内各城市间基本形成相对稳定的功能分工和产业协作。纽约和芝加哥作为制造业带的中心城市,集聚了一批知名企业的总部,金融、航运、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非常发达,通过贸易活动和产业联系,实现对五大湖流域区、东北部等地区的辐射带动。
第五,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五大湖流域作为美国制造业带的核心区域,长期面临环境污染的威胁。除了实行各自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之外,美国和加拿大长期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加强五大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1985年,美国和加拿大五大湖流域的州(省)经过多轮协商之后共同签订了《五大湖宪章》,2001年又签署了补充条例;同时,美加两国还成立了“国际联合委员会”、“五大湖渔业委员会”、“五大湖州长理事会”等协调机构,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沟通合作,促进流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共同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现实难题。
第六,因势利导,实现多条经济发展支撑带共存、共荣。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制造业带已出现衰落的迹象,制造业增长乏力,许多城市吸引力下滑,而西部和南部地区开始崛起,成为美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即“阳光地带”)。二战期间及战后,军工产品需求带动了相关的新兴产业在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兴起,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强化了地区发展优势。同样,美国南部地区由于油气资源开发而迅速崛起,并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制造业带的产业和人口向南部地区转移现象,而南部地区收入增长和住房供应增加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即使面临产业衰退的困境,美国制造业带内许多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多样化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使城市恢复了创业创新的活力;但是,也有个别城市因为错过转型时机而走向衰落,如底特律。
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当前,我国依托黄金水道,建设一条横贯东、中、西的流域经济带,应积极借鉴美国制造业带发展的历史经验,做好区域一体化文章,使长江经济带成为继沿海经济带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支撑带。
一是以内河航运体系建设为抓手,推进地区一体化。借鉴美国五大湖内河航运管理经验,加快我国长江流域航运体系建设,通过设定统一标准、完善配套服务、建立共同市场等途径,逐步清除地区行政壁垒,切实降低地区间货物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成本,有效释放长江流域的运力。同时,发挥内河运输成本较低优势,依托长江流域的港口,通过多式联运,带动中西部腹地工农业产品向外输出。
二是建设沿江铁路网和公路网,加强沿江城市联系。美国制造业带的发展经验表明,交通网是沟通城市联系的纽带。我国长江流域已基本建成沿江的铁路和公路干线,但连接这些干线的支线并不发达,网络优势不明显。为此,下一步应加快沿江路网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打通一批“断头路”;同时,尽快实行长江流域陆路一体化管理,促进交通通畅有序。
三是建立统一市场,改善经济带发展的市场环境。美国制造带的发展离不开相对稳定、统一的国内市场环境。而我国长江流域地区人口多、内需潜力大,但地方市场分割现象依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时有出现。对此,应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依规惩治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减少地方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四是打造长江上、中、下游三大城市群,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美国制造业带既是一个产业高度集聚的经济走廊,又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城镇化密集区。相比之下,我国长江经济带的空间形态发育还不成熟,中心城市带动力有限,城市互补优势未能有效发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尽快启动长江流域城市群规划,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分工协作,完善城市空间管理,促进产业和人口合理集聚,提高城市群集聚效率。
五是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和治理。美国制造业带发展危及了五大湖流域生态环境,跨国协同治理对解决五大湖流域生态危机起了很大的作用。借鉴这种模式,我国应逐步改变流域碎片化治理模式,在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同时,建立长江流域省际协调机制,引导沿江省(市)协同治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同时,完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有法可依。
六是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作用,提升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美国制造业带地位下滑及“阳光地带”崛起的事实表明,一个大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多个战略支撑带共同发挥作用。为此,应实施陆海统筹,让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联袂发挥作用,实现内地与沿海相互促进。一方面,加强内地和沿海产业对接合作。遵循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引导沿海环境友好的成熟产业有序向中西部转移、升级。另一方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整合沿海和沿江各城市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探索多元化的产业分工形式,打造多层次、广覆盖、一体化的东中西开放合作平台。此外,应积极探索新型国内区际关系,实现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全方位对接,促进市场一体化、产业分工协作与要素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