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皮凯蒂:中国光反腐还不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69 次 更新时间:2014-11-18 09:26

进入专题: 反腐   《资本论》   中国  

托马斯·皮凯蒂  

编者按:11日,皮凯蒂的旋风刮至中国。在复旦大学受中国热情包围的托马斯·皮克提对中国问题也有所关注,在他看来,腐败是最不合理的财富不平等之一,而中国当下的大举反腐极为必要,但因为私人资本的积累和分配过程是财富集中且往往过度集中的强大推动力,所以光反腐还不够。本文选自《21世纪资本论》,托马斯·皮凯蒂著,中信出版社。


尽管经济增长与趋同的速度令人惊叹,不能因此忘记贫富不均问题在发达国家和中国都存在,而且在未来数十年里中国存在的不平等问题会日趋突显,因为经济增长终究会不可避免地放缓。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以往收入差距最小——不过这些数据不见得完全可靠。某些中国大学的近来进行的调查显示国内财富不平等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据估算,20世纪90年及2000年初中国财富不平等的程度与瑞典相当,到2010年则上升到了接近美国的水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目前谁也说不准,但至少足以肯定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不能继续置之不理。

至于资本/收入比,即一个国家的全部资本(土地建筑、专业劳动力、产业及金融资本之和减去负债)和国民收入之比,现状如何?这方面关于中国的可用数据可靠性较低。但若干因素——非常高的存款率和投资率,以及过高的房价——让人觉得,发达国家最近数十年来出现的资本/收入比升高的趋势目前中国也存在。目前还在进行当中的对中国国民资本存量以及变化的估算似乎证实了这一趋势,但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特殊性,主要与中国公共资本比重大有关。当前在发达国家,国民资本几乎全部为私人资本:全都占90%以上,有些国家甚至超过100%,比如意大利的公共资本为负,也就是说公共债务超过了公共资本,因此私人资本的比例增大。前苏联国家也是如此,20世纪90年代初花费巨大的气力将几近全部的公共资本转给了私人持有者。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是一个极大的特例,因为眼下在中国,公共资本似乎占国民资本的一半左右(据估算约占1/3—1/2)。如果公共资本能够保证更均等地分配资本所创造的财富及其赋予的经济权力,这样高的公共资本比例可以促进中国模式的构想——结构上更加平等、面对私人利益更加注重保护公共福利的模式。中国可能在21世纪初的现在最终找到了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之间的良好妥协平衡,实现真正的公司混合所有制经济,免于整个20世纪期间其他国家所经历的种种波折、朝令夕改和从众效应。

然而,这种看问题的方式可能过于乐观或幼稚,或两者皆有。每种模式都始终在经历不断的重建、持续的再创造,不能仅因为它还在发展就有理由继续存在。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私人资本比重跃升,可能已经超过了前文所估算的公共资本在国民资本中所占比重——现有数据也许并不可靠。而且,虽说国民资本中的公共资本在教育、健康医疗、基础设施等行业有着明显优势,而在产业和金融领域,公用资本的情况就不那么清晰了。公共资产——至少以传统的国有形式存在的公有资产——有时候既没有带来效益也没有带来公平,更没有带来权力的民主分享,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被所谓公产管理者挪用和不法占用。在中国,尽管与前苏联国家相比,做法没有那么极端,速度也没有那么快,但公共资本转为私人资本的进程已经开始,合理的理由是未来提高经济效率,有时却让个别人借此暴富。中国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寡头。

目前中国政府正大举反腐,腐败算的上是最不合情理的一种财富不平等,让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极少数人手中。所以把反腐作为当前要务是完全必要的。不过,若以为腐败是导致极为不公的财富不平等和财富过度集中的唯一根源,就想得过于简单了。其实私人资本的积累和分配过程本身就具有是财富集中且往往过度集中的强大推动力。本书指出,通过研究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国家所经历的财富极为不平等的发展过程,同时观察最近几十年来全世界巨富阶层爆炸式的财富增长趋势,对此基本上可以做出如下解释:从长期来看,资本收益率(特别是顶级资本的收益率)明显超过经济增长率。两者之差导致初始资本之间的差距一直延续下去(资本持有者只需将资本收入的一小部分用于保持自己的生活水平,而将大部分用于再投资),并且可能造成资本的高度集中。

当然,腐败和市场操纵让个别人牟利会加剧这种不平等,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要扭转这种趋势,必须建立一整套公共机制,使资本为整体利益服务,包括在各个行业中发展各种新型资产和新型的参与性治理,还包括对收入和资产实行累进税制。

    进入专题: 反腐   《资本论》   中国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022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观察者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