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宏斌:中国现阶段需要什么样的创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70 次 更新时间:2014-11-11 07:15

进入专题: 创新   内生增长理论   外商直接投资  

屈宏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无疑令所有中国人骄傲。最近十几年中,在经济总量逐渐跻身全球前列的时候,中国仍能在大基数上维持较高水平的增长,放之四海,这样的案例并不多见。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改革、人口的红利等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因素正在逐渐消失,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下伴随的高耗能、高污染日益引发多方关注。尽管学术界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要遵循何种路径尚存争议,但有一点达成共识,即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关键在于生产率的提高;而生产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与进步。

中国高层在各种场合下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这与现代经济学的观点不谋而合。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Romer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theTheoryofEndogenousGrowth)的经济学家们便指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技术进步的内涵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独立进行的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也包括将基础研究的技术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更包括直接将国外已成熟的技术运用于本国的生产消费,如吸引国外直接投资,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等。

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或者说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内涵亦有差异。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处在科技前沿,对他们来说,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是推进自主的研发创新,或者是在国际贸易下的技术、资源的流动。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有显著的外溢效应,他们可以通过模仿他国的先进技术来从事创新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创新的内涵主要在于通过鼓励外国直接投资、购买先进的技术设备等方式模仿、学习他国的先进技术。在现阶段的中国国情下,鼓励创新不应该好高骛远,而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渐进式”的创新。短期内应侧重于继续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缩短与前沿国家的技术差距,中长期内再图谋将技术发展的重心从模仿、利用等赶超性的技术进步转向独创性的自主研发。

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奇翁(PhilippesAghion)曾数次撰文阐述模仿性创新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贡献作用。在他构建的理论框架中,技术创新使得企业在行业内部获得垄断地位并收获垄断利润,这是企业从事科学研发工作的主要动力。而一旦新技术发明之后,外溢效应促使其他企业争相模仿,逐步追赶至技术前沿水平,与创新领导企业共同展开技术竞争,瓜分垄断利润。此时,市场上技术水平差距不大的企业为了争夺垄断利润,将会更积极地从事研发活动,从而带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个描述微观层面的经济模型同样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科技创新与模仿。当各国之间技术水平和生产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时候,通过模仿而获得新技术的净收益(收入减去成本)往往高于自主研发创新,同时新引进的技术通常已经经历过他国实际应用中的检验,使得应用过程中的风险降低,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失为迅速提高生产率的良策。

当然,仅靠模仿并不能使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超越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完全可以将其提升至三到四倍,在未来20年接近前沿国家劳动生产率的40%-50%(中国现在的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的综合指标)仅仅是美国等前沿技术国家的七分之一)。当各国之间的生产率差距缩小到足够的水平时,自主研发创新的收益将会超过模仿,促使各国纷纷投入自主创新。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也是一个不断引进新技术,进口先进机器设备和专业人员,在模仿中创新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自身的廉价劳动力优势,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三来一补”等经济活动,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国内企业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从1990年至2013年,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了12倍,进口的机电设备等增加了4.4倍。2012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26%,超过美国的同期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自身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在一些领域内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其中突出的案例有中国的手机产业。最初,中国手机业的发展几乎全部依靠外商投资与贸易加工。时至今日,中国本土的企业在多年学习、模仿外国先进技术过程中茁壮成长,涌现出像华为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手机制造商。

环顾周围,上文中提到“渐进式”的创新模式,即发展中国家先通过学习、引进并模仿发达国家先进技术,逐渐提高本国的劳动生产率,以成功实现经济增长的案例并不鲜见。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在上世纪中后期均有类似经历。

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依然巨大。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研发支出占GDP1.98%,而同期美国的数字为2.79%。同年,中国每千人申请专利数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同样的差距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也很明显。根据美国宏观经济学家阿西莫格鲁(Acemoglu)的测算,世界上90%的研发活动都是由OECD国家进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盲目追求高投入、高风险的自主创新,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有可能得不偿失,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自主创新都会成功,并迅速转化为可应用技术的。

当然,我们在此处强调以模仿为主的“渐进式”创新,并不是一味要忽视自主研发的重要,更多是在现行国情下的一种更有效率的选择。经济学理论和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模式的创新是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工业化,实现经济腾飞。模仿的过程同样也是经验积累的过程,当技术进步使得国内外水平差距收敛至一定阶段时,自主创新将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新驱动。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说,短期的重心仍应该放在通过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技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等模仿式的创新活动以促进经济高效增长。同时,政府也应当逐步提高对教育和科研等基础创新的投资,为自主创新提供更为宽松的条件。

    进入专题: 创新   内生增长理论   外商直接投资  

本文责编:郑雷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991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新财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