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李娜在退役宣言里说,“我希望能多花一点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以前打球的时候这些事情都是奢侈的,现在我想尽力去弥补我的家人。”这话不知说出了多少现代人的心声。
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NPD集团不久前发布的调查结果,美国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一个人吃饭(占57%);独自吃小吃的比例最高,占72%; 接着是早餐,61%的人都是一个人吃;午饭是55%(包括在工作桌上吃饭的上班族)。尽管许多家庭想方设法在一起吃饭,但是因为小孩的球赛等活动时间安排、成人工作加班或延时,也越来越难在一起吃饭。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在现代的社会里,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这个趋势还在加剧,对社会资本的发展和孩子成长都提出了挑战。
二十多年前,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普特南在 《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了的社会资本》一书里,分析指出当时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孤僻。比如,以前结群成团一起打保龄球,而后来越来越单独行动,这样社会资本就越来越低,也就是说,人们之间通过一起群体行动所形成的共享的信任、互惠和价值观在降低。有学者以此推断,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独自吃饭了,因为一起打球的人也会买东西坐在一起吃; 而单独打保龄球的人,自然就是单独吃了。这不利于社会健康运行。如今,普特南教授曾感到忧心忡忡的社会现象,随着高科技产品的普及和生活节奏变快,加上剩男剩女问题带来的单身贵族潮流,状况越发堪忧。
现代社会步入了“刷屏”时代。有了“WiFi”(无线网络),冷落了“Wife”(妻子)。刷屏似乎比面对面交流更节省、更容易。但是,人类作为社会动物,面对面的丰富互动是任何高科技都无法取代的。因为高科技产品的普及,虽然一家人的日程安排难以协调到一起吃饭,但实际上,是否不少人即使与家人身处一室,心却不在一起呢?微信、QQ、电子游戏等等,让一家人几乎在面对面之时也各自忙着刷屏,于虚拟的世界里奔忙。一位朋友回忆过去:一开始,一家人吃饭后闲着没事,坐在一起听老人讲故事;后来,一家人在一起边吃饭边看电视;再后来,住的房子大了、楼房高了,电脑也有了,回到家就对着电脑;如今,则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不离手。高科技,让家从其乐融融的“暖”,变成了各自奔往虚拟世界的“冷”。“昨日重现”的愿望,恐怕是很难实现了。人被高科技产品惯坏,生活虚拟了,人也肤浅了,身心变懒了,情感也淡漠了。
在一些地方,甚至顺应起单独吃饭的趋势,竟然出现了专门为独自吃饭者服务的店面,或者设置专门座位。比如在阿姆斯特丹,Eenmaal餐馆就只接待单独吃饭者。再看看我们身边,单独一个人吃饭的情况也不罕见。这个现象在各地都在成为一种趋势。当然,这些人的“单独”,也不一定意味着“孤独”,大可以边吃边刷屏,与远在天边的亲友或网友视频聊天—现实中一个人吃饭,在虚拟世界里,则是在朋友圈里游玩。
对此,相关学者的研究建议是,有时间的话,还是应该把屏幕扔到一边,与家人朋友一起真真正正地吃一餐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数据显示,与父母一周在一起吃饭不到3次的青少年,去吸烟的可能性翻四倍,去喝酒的可能性翻番,甚至更可能去吸毒。事实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饭桌是第一个课堂,从这里可以学到许多与人互动的方式,了解社会文化和历史,培养健康的情感,包括信任、亲密、归属感和安全感。如今,高科技产品夺走了家庭饭桌这个孩子们学习成长的第一课堂,也是最有根基的课堂。即使是成年人,也同样失去了不少与家人进行情感交流机会。社会学家认为,人在互动中产生的一种剩余物就是“情感”,这是人们形成团结群体的粘合剂。而情感支持是人类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一块。虽说虚拟世界也可暂时让人兴奋愉快,但终究是肤浅的。 普特南教授担忧此类社会资本在美国消失,面对这个忙于“刷屏”的时代,我们确实有必要进行深刻反思。否则,未来可能面临的是一个“贫困的刷屏社会”:一个人孤单地吃着饭,貌似快乐地刷着屏。所以,如李娜所希望的“多花一点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有时间,我们也应该多和亲人朋友在真实世界里交流陪伴。每一天都不妨提醒一下自己,“今天,我和家人一起吃饭了吗?”
作者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供职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国家战略规划与分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