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让人文教育走进日常生活

——2005年7月23日在浙江图书馆作题为“人文教育的位置”的讲演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604 次 更新时间:2006-07-14 16:56

进入专题: 人文教育  

陈思和  

前言

什么是人文教育?拿这个问题问中学老师,回答可能是人文教育就是素质教育,问家长,家长也会说,让孩子读童话、背唐诗、弹钢琴,发展各方面特长,就是素质教育。如果放到大学里讨论这个问题,也会有人回答:人文教育是不是人文学科的教育?中文、历史、哲学的教育?我想,这些都与人文教育有些关系,但都不是人文教育。那么,什么是人文教育?它的对象又是什么?

教育最需要人文理想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上海教育界的学术会议,有人提出对未来教育的设想,马上有人批评,说你们这些说的都是理想主义,靠理想主义不能发展中国的教育,我们的教育需要务实,需要把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按照他们的逻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里的教育应该培养相应的学生。殊不知大学的本科教育需要4年的时间,4年过后,很可能社会的需求就变了,那么学生的出路在哪里?因为教育有一个时间的问题,表面看紧紧配合社会发展需要,实际上恰恰是浪费了教育资源。所以我说,教育这个行业一定要讲理想,要考虑到10年以后这些人才对国家的贡献。大学本科4年,硕士3年,博士3年,就是说,相对完整的高等教育要10年的时间。我们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设计的是10年以后的社会需求。一个学生毕业后要经历实习、与社会磨合、成家立业等等的过程,大概还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对国家有稳定的贡献,这样算下来,就是需要20年的时间。办教育必须有对20年以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预测。

靠什么去预测?那就是我们的人文理想。没有人文理想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对20年后的预测,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因为我们不是在办职业补习班。

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教育永远是最重要的。

青少年成长的三个世界

从儿童成长为青年,我觉得需要面对三个世界。

一个是日常生活的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对待父母、家人,以至于所有的他人,怎么表达自己?怎样学会生活?这不是学校的职能,是家庭和社会一点点熏陶出来的。这和电脑中的虚拟世界完全不同。

第二个是知识世界。包括从学校里接受的数理化、语文历史地理等,要通过学校的系统教育实现,知识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掌握。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即使会一些简单的算术,也肯定不会代数、几何、语言知识、人文知识,所有和知识范畴有关的都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

第三个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世界,就是心灵世界。也就是人性的世界。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人,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是没人教的,要通过自己的感受,慢慢提升出来,由不自觉到自觉。人之所以为人,怎样做一个人,怎样做一个好人,这不像知识那样,通过从无到有的教育可以完成,它是启发性的,需要激发出你的内在的人性因素,理解怎样做人,这就是人文教育。

人性的因素是与生俱在的,一个没有太多知识的人也可能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善良的人。比如看到老人摔倒,不用人教也知道去扶,这不是知识型的,而是启发型的。有一些人,知识上完全达到人才的标准,但感情上像一块木头,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高分白痴”,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人格上枯燥无味。这就叫人文的缺失。

要学会对生命的尊重

大家都知道前几年的一则新闻,清华大学化学系的高才生用硫酸泼熊。在事故陈述时,这位学生说,我是想做一个实验,看看熊的嗅觉是不是像别人说的那样灵敏。

从某些角度看,这个学生很有求实精神。但社会舆论在批评他时,理由也很奇怪:如有些人从经济角度来看,认为他的罪行在于毁坏了一张价值不菲的熊皮,如果是一只兔子,事情就不会有这么严重。

其实这不是个经济价值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个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感受。他没有意识到,他的行为是对熊的生命的伤害。如果从生命的意义上来看,熊、兔子都是有生命的,熊的痛苦和人是一样的。

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的。每个人都感受过痛,但对别人的痛,却没感觉。所以,要做一个完整的人,首先要学会对生命的尊重。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我们都听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故事的最后是女仆用沸油把躲在坛子里的强盗都烫死了。小时候,读了这个故事也还是很高兴的。可后来我在给别的孩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讲了一半我发现讲不下去了。

我在想,为什么这个故事能够流传几千年,小孩子都能够接受?它也触动了某些人性的因素,但那是“恶”的因素。

每一个人在小的时候都有一些相似的经历:看到蚂蚁,会用手用脚去碾死它们,或者用开水烫,看着蚂蚁四处逃散还很开心,没有人意识到蚂蚁也是有生命的。还有比如把一条蚯蚓弄断,把蝴蝶的翅膀撕掉。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孩子对生命有一种好奇心,好奇心的背后有一种撕碎生命的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人性的。战争和古代的一些酷刑大概都和这些人性隐藏着的欲望有关。人性不完全是好的,也有恶的一面。

那么如何识别人性中的好坏、善恶,谁来分辨哪些是有利于人性好的发展的呢?

这没办法用法律来规范,甚至不能用道德来规范。那么用什么来规范?这里就涉及人文教育的问题。人慢慢成长之后,会对其他的生命有所认识,会感受到人性的善恶。

对儿童来说,日常生活的教育可以交给家长,知识教学可以交给学校,而在心灵世界的教育方面,则是整个人文教育的任务。人文教育永远在保护人成为人,保护人在容易丧失本性的经济利益中,把自己变得更善良。

我国的人文传统

中国有着巨大的人文传统。

孔子的一生,都在整理古代的学问——注“六经”,试图说服古代的统治者:《诗经》是民歌,属文学;《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春秋》属当代史;《乐》是音乐,就是现在理解的文艺;《礼》是写政治规范,讲社会秩序;《易》是中国古代哲学。2000年前,孔子把人文学科都整理出来,直到20世纪初,中国人文传统都是这样的。

到上世纪初,西学东渐,翻译家严复把西方的一些人文著作翻译成中文,一共有8本:《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改变了孔子6本书的传统人文学科,在中国的人文中加入了西方的社会科学的因素,即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经济学、逻辑学等等,中国的文科从此出现了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前者来自传统,后者来自西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并举发展到了今天。

文学教人感受美好

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是人文教育的基础。文学,让人感觉生命的美好;历史,寻求的是生命的价值;哲学,解决的是生命的自觉。

我十三四岁时读了巴金的一本小说《憩园》。讲了地主杨梦痴虽然家里有钱,也受过良好教育,但吃喝嫖赌无所不好。他后来偷东西、养情妇,最后失去了工作、家庭,沦为乞丐,但仍恶习不改,最后偷东西被抓住死在牢里。

很多人都觉得他死有余辜,但他有一个小儿子寒儿,很爱父亲。父亲住在破庙里,穿着破旧的衣衫,带了几本线装书,还养了几盆花,寒儿去偷看父亲时会悄悄带上几枝花插在庙门口。

这本书给我的震动很大。从那以后,我脑子里常常有一个穿蓝色绸衫的乞丐,似乎就从我家弄堂尽头的巷子里走过来。我总是出现这样的幻觉,想着自己要给他一些什么东西。上大学以后,这种幻觉还会出现。

现在想想,大概是因为少年时代我的父亲在外地工作,我心里总有着一种对父亲的渴望。人到青年时代,特别需要父亲的形象,直到大学里我遇到了我的导师贾植芳先生,这种情结就完全释放了,我在精神上把导师当作父亲一样追随。大概每个人都会在年少时遇到这样那样的故事,只是有的人不记得了。

《牛虻》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主人公亚瑟是主教蒙泰尼里的私生子,蒙泰尼里不能承认这个私生子,只能以教父的名义照顾他。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亚瑟成了革命者,用各种方法抨击自己的父亲。受到自己儿子的批判,使这个老头非常痛苦。我当时不明白私生子是怎么回事,但知道他犯了一个错误,一辈子都很痛苦,不开心。这样一种忏悔的人格,我认为是有魅力的,他比那些伤害了别人却丝毫没有感觉的人更像一个人。

有一次我到巴金家里,他那时候在写《随想录》,他年纪大,手颤抖得厉害。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口授出来,请别人代笔。他告诉我说,写得很痛苦,有时候右手停在那里一个字也写不出,要用左手推一下才可以写下去。这样艰难的落笔写出来的忏悔之言,我觉得是最有力量的文字。

我感觉这样的老人很有魅力,他一点都不潇洒,他总是在考虑一些很沉重的东西,但他们是我们社会的中流砥柱。

社会历史像水一样流过,巴金这样的老人就像水里的一块块石头,拉住了水流的方向。虽然水还在流,社会还在发展,但有些宝贵的东西留下来,这就是精神。否则社会上的人就都活得轻飘飘了。一个活得很轻浮的人,人格上会很低贱。

爱,由美而生

一个人通过与文学接触,会唤起内心很多的感受,甚至是一些灵魂深处的东西。如果一本书让你看得泪流满面、又哭又笑,肯定是对你有震动的,如果看过一本书一点感觉也没有,大概就是没什么收获。

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不一定是一本很伟大的书,有时候,一本很普通的书,只要对你的人生有启发,就是一本有收益的书。

文学要解决的,是对生命的热爱,感受到生命是美好的。

要学会爱,首先要感受到美。意大利文艺复兴得以产生,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出土文物。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宗教认为人都是有罪的,只有死之后才能得到解脱。但随着经济发展,文艺复兴时代,人的欲望开始膨胀,就想给自己的这种欲望找到一些理由。正好当时出土了大量的雕塑和文献,像维纳斯那样的雕像虽然残缺不全,但一下子让人感觉到人自身其实是那么美。

古希腊人崇尚武力,所以男人的肌肉都很强壮,雕像也让人感到充满力量的美;女性则都很柔和,我在卢浮宫看到维纳斯的雕像,就不知道她以前是不是应该有手臂。

由美进入爱,是美让你想到为之奉献,不求回报。学生和我讨论到底什么是爱情。我不说爱情,我只说爱。爱就是当你碰到一样东西,你愿意为之奉献一切的感觉;如果你看到一样东西想把它藏到口袋里带走,这不是爱,而是占有、是欲望。父母生病了,你愿意把自己所有钱拿出来给他们治病,需要输血,你马上伸出手臂献血,这就是对父母的爱。进而论之,爱事业、爱国家、爱你的爱人,在感情上是一样的。

人文地看待生命价值

在今天大的生活环境中,竞争已经进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小孩子刚读小学,家长就希望他的成绩比别人好,这样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读来,压力重重。这种压力不是出于自身的需要,而是世界给的。

竞争演变得越来越剧烈以后,会导致人文教育的缺失。现在社会的价值观就出现了一些扭曲,哪个孩子的爸爸有钱,哪个就是英雄;反过来,父母对孩子也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小时候讲大灰狼、小白兔的故事,总是对兔子、羊寄予同情,而现在的社会主流颠覆了这种价值观,强大的就是社会成功人士,弱小的就是没有价值的。

人人要有岗位意识

人文精神是个抽象的东西,但在现实中不可缺少,我把它转化为“岗位意识”这个词,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一个职位,在任何社会位置上,都能够体现人文精神。

我举一个例子。上海城市公约“七不”,其中有不随地吐痰和不要乱穿马路。有人就说上海是一个发达城市,你应该叫人去学英文啊,怎么还在规范这些最低的要求?但我就觉得这很好,就是要从最基础的开始。

中国人有随地吐痰的不良习惯,我想大概是因为中国的空气质量差,导致喉咙口总会有痰。日本人不随地吐痰,但是我到日本的时候,发现他们每个十字路口都有很多烟蒂,原来,日本人非常遵守交通规则,红灯一定要等,等的时候很多人喜欢抽烟,红灯一变成绿灯,烟蒂一扔就走。在美国,不管是码头还是地铁站,地上到处粘着口香糖。

还有一次我到法国巴黎,上午和一个同事到当地很著名的老佛爷百货公司购物,我刚走到门口,一下子滑倒在地,原来是踩到了一摊狗屎。旁边的老太太大笑,说,在法国,没被狗屎滑倒过就不是一个巴黎人。法国人热爱生命,也热爱狗的生命,狗随地大小便也不管。

所以,日常生活中人文教育的失落是全世界的。人的不良习惯不用教,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人文教育最终是要转化到日常生活中的,人是教育的产物,都要接受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从大处讲,是要维护民族的发展,从小处讲,是完善自己的生命。(钱江晚报)

    进入专题: 人文教育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91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