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诈宰相的武将王彦升
公元960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两个年号,一个是后周显德七年,一个是北宋建隆元年。前者只存在几天,旋即被后者所取代;之所以更换年号,是因为皇位及政权实现了更迭。这一年正月初三,后周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与部将策动“陈桥兵变”,赵匡胤得以黄袍加身,成为宋朝开国皇帝(史称宋太祖)。
虽说这次改朝换代颇为容易,但宋太祖心里仍有顾虑。后周旧臣表面上已然臣服,骨子里未必心悦诚服;还有,那些镇守一方的将领也会觊觎皇位,不可不提防。为此,宋太祖下令加强京城警备,夜间实行宵禁。铁骑左厢都指挥使王彦升将军,被宋太祖任命为京城巡检,负责维护首都安全。
王彦升不负重托,尽职尽责,带领手下人马日夜巡逻在京城大街小巷。他是一个精明的武将,一边不辞辛苦地执行任务,一边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当然,他不是向领导宋太祖邀功请赏,也不是向财政索要值勤补助,而是利用职务之便玩“猫腻”。说好听点,叫做敲竹杠;说不好听的,就是敲诈勒索。
同所有“猫腻”一样,因为见不得阳光,只能在夜间玩。每逢夜间巡逻,王彦升就会叩开一户文官家门,不请自入,跟主人打招呼:“末将夜间巡警实在劳累,顺道来府上歇息一会。”主人领悟到王彦升的来意,就赶紧拿出金银财宝犒劳;王彦升欣然笑纳,挥手一别,不带走一片云彩,却带走一笔钱财。或许有人认为,那些官员太胆怯,大可不必凭给钱与他。不给钱也可以,但问题很严重,王将军可以会给你安上散布谣言、攻击新君、图谋不轨等“莫须有”罪名;甭管罪名是否成立,即便不丢性命,也得挨揍一顿。文官大都胆小怕事,况且“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们两害相权取其轻,情愿花钱买太平。于是王彦升屡试不爽,每次巡夜都有收获,胆子因而越来越肥,目标越来越大。
据《宋史·王彦升传》记载,建隆元年四月的一个夜晚,王彦升闯入宰相王溥私第。闻知王将军突然光顾家门,王溥顿时惊悸,以为出了什么大事,便急匆匆走了出来。王溥把王彦升迎入家中,请他就座,看茶。王彦升拍了拍衣上灰尘,开口对王溥说:“夜间巡警非常困乏,冒昧来相公府上打扰,想与相公喝上几杯,聊此一醉。”王溥含笑点头,当即安排酒菜款待。王彦升一边喝酒,一边闲聊,说自己夜间去大臣家喝酒,人家总会有所表示。不消说,这是暗示王溥,别人对我意思了,你也得意思意思。王溥很快意识到,他这是旁敲侧击,意在向自己索求钱物;但是,他做出“佯不悟”的样子,除了一个劲地劝酒,毫无要表示的意思。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彦升颇为不悦,喝下几杯酒,就起身告辞。翌日,王溥向宋太祖密奏此事,宋太祖深为恼怒。三天之后,王彦升被解除京城巡检职务,贬到唐州任团练使。
王彦升的确玩过火了。假如他只是光顾个别文官家门,后人恐怕不会知道他玩那“猫腻”,毕竟史书记不下太多琐事。可他居然玩到王溥头上, 这段公案于是载入史册。从当时地位看,王溥位居宰相,为名列赵匡胤、范质之后的第三号人物,而王彦升只是京城巡检,也就相当于中将。一个是国家领导人,一个是巡警将领,哪个地位更高不言而喻。在人们印象中,下级讨好上级,地位低的巴结地位高的,倒是顺理成章,司空见惯。王彦升将军竟然敲诈王溥宰相,似乎违背常理,不可理喻。不过,这个事件已然发生,背后必有其深刻原因。
从历史角度看,中晚唐以后,藩镇势力强大,出现军阀割据局面,最终导致唐王朝灭亡。中国从此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非常动乱的年代,由于军阀拥兵自重、相互争斗,以致全国先后十家地方割据政权,中央王朝频繁更迭,皇帝像走马灯似轮流坐庄。“乱世”终究是凭武力说话, “有枪就是草头王”,给点阳光就灿烂;与此同时,文化人则斯文扫地,所谓“理”或“礼”统统靠边站。生逢“乱世”,军人比一般人更有力量,也更骄横,尤其是高级将军。王彦升,“性残忍多力,善击剑”。后唐时期,他就进入禁军,担任过明宗李嗣源侍卫,此后一直在军中任职,亲历了五个朝代更迭;周世宗时,他因征战有功被擢为散员都指挥史。生活在这个年代,他感受到军人的力量,也染上军阀的习气,故而骄横跋扈,不把文官放在眼里。王彦升借夜间巡察机会敲诈文官乃至宰相,无疑是军阀的习气与胆气使然。
从现实角度看,宋太祖之所以登上皇位,主要得益于亲信部将的拥戴。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的时候,京城局势尚未稳定,还可能存在变数。紧要关头,王彦升率领本部人马迅速开赴京城。后周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惊闻政变,从内廷飞马而出,准备组织力量抵抗。王彦升在街上遇见韩通,奋力追逐,驰入韩通家里,将韩通及其家人杀死。因此,王彦升自以为立下大功,不愧为开国功臣。至于范质、王溥等人,他们是忠于后周的旧臣,只是迫于情势,才承认新君。而王彦升作为赵匡胤的亲信,则是主动为他黄袍加身;所以,王彦升认为自己与皇上是生死与共的战友,即使范质、王溥等人仍为宰执大臣,但在新君心目中战友更为亲近。凭着这种关系,王彦升有底气居功自傲,以至于藐视宰相王溥,竟敢到他家里玩“猫腻”。
从人性角度看,人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一旦有机会就可能谋取私利。王彦升作为京城巡检,其职责就是维持秩序,防止动乱或镇压叛乱;处于新旧政权交替时期,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第一要务,所以王彦升执行巡察任务,拥有很大职权。凭借手中的权力,他可以捕风捉影或无中生有,指控某个官员涉嫌谋反;也就是说,他能合法地陷害他人。所以,他可以无所顾忌地闯入那些官员家里进行敲诈,他们想要免于被陷害,就必须用钱财赎买。他这么做,无疑是滥用职权的表现。诚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既然滥用职权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王彦升何乐而不为?他不仅乐此不疲,而且利令智昏,竟然把宰相也纳入敲诈对象。
不过,王彦升再精明,也是一介武夫。尽管他效忠宋太祖,但缺乏政治眼光与道德操守。其实,宋太祖本想通过“和平演变”实现改朝换代,因为他是一个识大体顾脸面的政治家,既要登上皇位,又要树立形象;毕竟周世宗有恩于他,他不想给人留下欺负孤儿寡母而又心狠手辣的印象。王彦升将韩通一家赶尽杀绝,可谓防卫过当,且为“和平演变”涂上难以抹除的血痕;宋太祖对此颇为不满,考虑到他是为自己效劳,也不好追究责任。假如王彦升当时只是将韩通制服而没有大开杀戒,宋太祖会更为高兴。遗憾的是,王彦升只顾残忍屠杀,未能领悟领导的苦心。
出于对王彦升的信任,宋太祖让他担任京城巡检,意在稳定局势。没想到,王彦升借机敲诈到宰相头上。上次杀害韩通一家,已然让宋太祖难以释怀;这次敲诈当朝宰相,自然让宋太祖难以容忍。稍有头脑的人,就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如此胆大妄为的武将,今日竟敢藐视宰相,他日也会冒犯皇上,甚至觊觎皇位,骤然粉墨登场。从晚唐五代至今,这样的故事时常发生,不能不令宋太祖警醒。有鉴于此,宋太祖果断做出将王彦升贬职外放的决定。王彦升可谓“偷鸡不成蚀一把米”,终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毁前程。
建隆二年(961年)秋天,宋太祖导演了一幕话剧,巧妙地解除了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对于宋太祖来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晚唐五代的灭亡乃前车之鉴,其原因不外乎是武将骄横跋扈、拥兵自重,所以有必要对他们加以防范。此事虽然与王彦升无关,但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军阀习气的危险,或许在一定程度促使宋太祖萌生“重文轻武”的理念。客观地说,宋代推行“重文轻武”国策,确实不利于应对外患;可是,若不如此,重蹈晚唐五代的覆辙在所难免。这个两难的死结,在那个时代是无法破解的。
——原载2014年9月29日《学习时报》
http://www.studytimes.cn/shtml/xxsb/20140929/6699.shtml
报刊转载拙文,请与作者联系QQ:450956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