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环境软实力即环境能力对地球生命和人类生存所发挥出来的柔性滋养与再生功能。发展环境软实力,是因为当前维系人类生存存在发展的环境能力衰竭、环境软实力丧失,发展环境软实力就是恢复环境能力,使其重获滋养和再生地球生命和人类生存的功能。恢复环境能力的努力行动,必须接受层累原理、突变原理和边际效应原理的引导,并在此基础上遵循共互原则和惟生命原则。此两大伦理原则的实践落实,就是既尊重自然、生命、事物的本性而不作为,又要在必要的作为中担负起对环境的维护责任。
关键词:环境能力 环境软实力 认知原理 共互原则 惟生命原则
本文是《环境软实力:一种治理与发展的新思路》的继续。《环境软实力:一种治理与发展的新思路》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A.为何要研究环境软实力?B.研究环境软实力要解决什么问题?C.环境软实力研究的对象目标和基本内容。本文将承此而讨论发展环境软实力的基本认知原理和实践原则。
概括地讲,环境软实力,是指环境在其自组织、自生长、自繁殖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对地球生命和人类生存的柔性滋养与再生功能。根据这一定义,理解环境软实力,必须抓住两点:第一,论环境软实力,实质上是讨论环境的功能发挥问题。大凡论功能,都是指一物对它物发生的作用、产生的影响。所以,功能论都是它者论。论环境的功能,同样是相对环境所能够指涉的它者言,这个"它者"就是地球生命和人类。环境软实力,是指环境对地球生命和人类生存发挥其柔性的滋养与再生功能。第二,环境对地球生命和人类生存发挥其柔性的滋养与再生功能,必以环境本身具有自生境能力为前提。环境的自生境能力亦即环境能力,它是环境自组织、自生长、自繁殖能力的简要表述。环境是否保持其自组织、自生长、自繁殖能力,这是它能否发挥其对它者的柔性滋养和再生功能的根本标志。
环境软实力的这两个方面的自身规定性揭示了两个要点,它为我们探讨"发展环境软实力"提供了基本的路径:第一,发展环境软实力,就是促进环境充分释放其对地球生命和人类生存的滋养与再生功能。从这个角度讲,探讨发展环境软实力,就是进行环境功能研究。第二,由于环境之滋养与再生功能的发挥,必以环境能力的有无和强弱为前提:环境总以其自生境能力而释放出生它(滋养和再生他者)的功能来。因而,发展环境软实力,实际上是发展环境能力。所以,研究环境软实力的发展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却是研究环境能力的生成强化问题。在环境生态异常恶劣、环境能力日趋衰竭的当前情势下,研究发展环境软实力的基本问题,却是如何恢复环境的自组织、自生长、自繁殖的自生境能力问题。
要探讨如何恢复环境的自生境能力,须先了解环境的自身构成机制。
1、环境软实力释放及收敛机制
研究环境软实力,须首先研究环境能力。
研究环境能力的必须前提,是了解环境的构成机制。
"环境",相对生命物而论,是指生命体得以存在并敞开其生存的空间条件。生命体得以生存敞开的这一空间条件,一旦被人所意识地思考,就产生了"环境"意识和"环境"概念。所以,特殊地讲,"环境"又是对生命体得以存在和生存的空间条件的意识的产物。当我们这样来陈述"环境"时,实际上突显出三个事实:第一,环境是客观存在体,它不以任何人的意识为转移,因为环境是按照自身的方式而存在而发挥其维持生命体存在和生存的功能的。第二,人的存在和生存必依赖于环境、并须臾不能离开环境。第三,自人类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之后,人对环境的意识及其意识的取向,在事实上构成了影响甚至决定环境状况的根本性力量。
环境本来是一个整体,但因为人意识地分类的缘故,使环境获得了广狭含义的区分:狭义的环境,是以人为圆心的"环境"概念,它是指人类存在和生存所依赖的一切自然条件的总和。这个"环境"概念体现三个方面的认知认知取向:一是将人自己看成是环境的主体,即人构成了环境的起点和目的;二是将环境视为与主体化的人相对的纯粹客体;由此形成第三,人是环境的主人,环境是为人所用的。在人与环境的关系构成中,环境只具有为其所用的使用价值,它具有静态的、非生成的、非生命的特征,它就是并且只是人的使用物。
这种狭隘的"环境"认知得以生成的观念来源,却是机械论世界观和以机械论世界观为导向的类型化的二元分离认知模式,它是对在这种僵化的二元分离认知模式下所形成的"自然死亡"论观念的抽象表达。因而,发展环境软实力,必须彻底地抛弃这种片面而僵化的环境观。
广义的"环境"概念,也就是真正意义的"环境"概念,是指地球上的生命体得以存在并敞开生存的全部空间条件。这个"环境"定义看起来很简洁、简单,实际上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
首先,"地球上的生命体",既指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也指人,更指地球上的所有物,比如一块石头,一条河,一座房屋,以至于一株花草等等,也具有生命性,都是生命。什么是生命?简单地讲,生命就是能够发生生变功能的存在体。[1](P50-58)
其次,凡是构成生命体存在和敞开生存的条件就是环境,这就意味着生命体与生命体在其存在和生存上是互为条件的,即此一生命体构成了彼一生命体存在和生存的条件,反之,亦然。比如,露台上怒放的绿色的植物,构成我一家人能够绿化的和诗意地生活的自然条件,反之,我这一家人也成为露台上那怒放绿色的植物的自然条件,因为它们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生存,而我这一家人才是给予它生存的基本条件的提供者,因为在这七层高的楼房露台上生长的植物,没有人给它们定时提供水分,这些赋予人生命情调和诗意浪漫的植物是会很快就死掉的。而对一个处于高空中生活的家庭来讲,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的点缀,其具体的环境生态也就没有了生意感,没有了生命的气息而处于死境状态。
其三,在地球上,生命体的互为体用,就构成了环境。生命体的互为体用,既可做微观的表述,比如,这座山、这条河与那个村庄及其居住在这个村庄里的人之间,就是一种互为体用的环境关系,即这座山、这条河是这个村庄及其居住在这个村庄里的人们得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个村庄以及居住在这个村庄里的人们也构成了这座山、这条河的空间条件(即环境),因为这个村庄里的人们如何对待这座山和这条河,这座山和这条河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生态状况。生命体之间的互为体用,更有其宏观表达。比如,以成都为例,气候适宜、空气清洁、风调雨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成都人生存的良好自然环境,所以,成都成了"天府之国",成都也有"休闲养老"盛地的美誉。但战天斗地和不断加速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跨越式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市规模无度扩张,人口爆涨、水泥森林吞噬了富饶的成都平原,甲壳虫般的汽车挤满大道小巷……它又以最快的速度改变着成都的自然环境,比如雾霾与污染,这就是成都之自然环境与人力环境互为体用的生成性表达。生命体的互为体用,可以概括地表述为人与生命互涵、自然与社会共生。因而,人与生命互涵、自然与社会共生,这是对"环境"的真实表述。
其四,在人与生命互涵、自然与社会共生这一认知视域中,环境获得了整体与局部之分,比如,一座山、一条河、一片农田、一座树林,还有一座小石桥、几条纵横交错的泥石路,以及几个散发着臭气的茅坑式的粪便池等等,构成了这个村庄的具体自然环境,然而,雨水充沛、气候适宜、阳光充足、物产丰富,却构成了这个村庄及其周边区域的整体环境。
环境的局部性呈现,构成了微观环境。具体的人与人、具体的人与物、具体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为体用,就构成了具体的生命、具体的人或具体的物的微观环境。比如,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发展,也使高校展开殖民掠夺式的圈地运动,现在几乎每所大学都有几个校区。落实到一所学校来看,假设其八百亩的老校区与三千亩的新校区,其所构成的具体校园环境是大一样的。因为三千亩的新校区,地盘约是老校区的四倍,建筑全部是新式的,道路宽敞、甚至车水马龙,但道路是道路、建筑是建筑、树木花草仍然是树木花草,它完全是用物质或者钞票堆积起来的,所呈现出来的是物的新气象,它与人的关联性是物质条件与生活享用上的关联性,而不是历史积淀、知识、学问、思想、创造、成长上的关联性,不是文化和智慧的历史性传承与弘扬意义上的关联性。老校区在这些方面却全是劣势,没有任何气派可论。但老校区的校园虽然狭窄,其空间却很宽广;房屋虽然破旧些,但底蕴却十分浓郁;道路虽然并不宽敞且多有弯弯曲曲,但内涵十分丰富。树木当然是树木,但树木又不只是树木,因为它的土壤不是单一的泥土,而是融进其历史化的人文情感、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气韵、人文理想、人文气象,因而,校园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座房屋,都融进了古今之思的灵魂,都化生了中外之文的意韵于其中。
环境的整体性呈现,就形成了宇观环境与宏观环境。仅就社会论,其宏观环境就是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其宇观环境就整个人类世界;就自然论,地球构成地球生物的宏观环境,或者地球生物圈构成地球上的物种或物种个体的宏观环境;生生不息的宇宙,则构成地球生物的宇观环境。
环境虽然敞开其宇观、宏观、微观三个层面,但它们却并不是各自独立、自行其事,而是要通过整合才可发挥其功能。整合宇观环境、宏观环境、微观环境的动态方式,就是气候的周期性运行;气候的周期性运行的展开方式或者表达方式,就是风调雨顺。因而,环境发挥其对地球生命和人类生存的滋养与再生功能,是通过气候的周期性运行而带动其宇观环境、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发挥其整体性功能,即风调雨顺功能。
宇宙运行←
―――→ 太阳辐射 →宇观环境――――
大气环流
(环境的功能发挥方式)
森林·草原 →气候周期性运行·风调雨顺
海洋·江河 →地球―→宏观环境
大地·生物
―――― 域区体具的存生命生←微观环境 ←――
上图给我们展示了环境的基本构成,以及它如何发挥其对地球生命和人类生存的柔性滋养与再生功能的机制。环境对地球生命和人类生存发挥其柔性滋养与再生功能,就是风调雨顺;风调雨顺的前提却是气候的周期性运行。气候的周期运行必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太阳和地球的轨道化运行;二是大气环流有序。这两个条件中的任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将从根本上改变气候的同期性运行而使风雨运作逆生态化。客观地看,前一个条件的改变,完全是宇宙星系运作的自为性体现,地球生物活动和人类的行为不构成自为改变的因素。换言之,太阳和地球的轨道化运行规律的改变,完全是它自为的结果,与自身之外的任何因素没有关系。与此不同,大气环流运动却可以因其地球生物活动而逆生态化。并且,造成大气环流逆生态化的根本性力量,却是生物活动。地球生物活动导致大气环流逆生态化的直接原因,是物种大量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地球生态链条断裂。但其最终原动力却是人类行为。人类为其自身生存的物质幸福而改造征服自然、持续不断地和无限度地摄取地球资源的行为活动,导致了地面性质的持续改变,这种持续改变主要从如下方面展开:一是森林锐减以及原始森林消隐;二是草原锐减和沙漠化;三是土地无机化和沙漠化;四是江河断流和污染沉积;五是海洋生境力衰竭,其主要由其海岸活动、港口建设、废物倾倒、围垦、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海洋富氧化等等造成。这一切都源于人类活动:人类征服改造自然、掠夺地球资源的持续活动,造成了森林消隐、草原锐减、土地沙漠化、江河断流、海洋逆生态化等地面性质的改变;地面性质的改变,从根本上剥夺了地球生物的生存条件,大量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地球生态链条断裂。由此两个方面所形成的合力,推动大气环流的逆生态化,大气对流层臭氧稀薄,臭氧空洞出现并不断扩散,太阳辐射功能增强,导致气候失律,降雨逆生化,这样一来,包括宇观环境、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在内的整个环境对地球生命和人类生存的柔性滋养与再生功能衰竭,环境灾难和疫病频频爆发,并向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方向漫延。
改变宇宙运行状况――→宇宙失律 ――――――
气
改变太阳辐射(臭气空洞) 候
失 环境灾难全球化
改变大气环流(方向·规律·节奏) 律
·→环境软实力衰竭
海洋逆生化 降
生物多样性丧失 江河断流·断流 雨 疫病日常生活化
地球生态链条断裂 ←改变生物活动 改变地面性质→ 土地沙漠化 逆
物种大量灭绝 草原锐减 生
森林消隐 化
人类征服自然·改造地球·掠夺环境资源的持续活动
2、发展环境软实力的认知原理
环境软实力,就是环境的自生境(即自组织、自生长、自繁殖)能力(简称环境能力)的功能发挥。发展环境软实力的实质,就是恢复环境的自生境能力。因而,环境软实力问题,既是自然科学问题,也是社会科学问题,更是人文学术问题。为恢复环境的自生境能力而研究如何发展环境软实力,无论从理论层面展开还是从实践层面展开,都必须正视环境自身的亲生命性取向和环境与他者之间的亲缘性要求,因为环境之自生境能力的衰竭,是其内在亲生命性的丧失和与他者之亲缘性关系的消解,环境由此丧失了对地球生命和人类生存的柔性滋养和再生功能。当代灾疫的频频爆发,包括酸雨、雾霾等极端环境灾害的日常生活化,都根源于环境之自生境能力的衰竭而导致环境对社会的柔性滋养和再生功能的丧失。环境软实力功能的丧失,源于环境之自生境能力的内在衰竭;导致环境之自生境能力内在衰竭的真正力量,却是外在于环境的人类活动、人类力量,即人类不断加速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对地球的全面破坏、对资源的无限度掠夺所形的成负面能量聚集形成强大的推动力量,造成了环境能力的衰竭和环境软实力的丧失。
人类与自然环境,犹如个人与社会那样,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人类活动可以相对某个具体的环境因素而发挥作用(比如在长江流域修建三峡大坝),但这种作用相对整个地球来讲,其影响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并且,人们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然而,人类活动介入自然界的这些惊天动地的活动对地球以及整个自然环境所产生的这些可以完全忽略的微小影响因素,又是怎样的地骤变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导致整个地球环境的衰变呢?这背后所遵循的是什么原理呢?
已有的科学探索所形成的智慧成果,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最好解释依据,这就是层累原理、突变原理和边际效应原理。
层累原理--是一史学原理,他由史学家顾颉刚所提出,他认为中国古代的历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它体现三个特征:一是"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二是"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三是在勘探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2](P60)"层累"说的精髓,是时间和聚集可以将小尺度变成大尺度,可以将细微末稍变成改变大尺度、大事物、大世界的无穷力量。时间和聚集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化功能,是在于物理世界里能量的运动,既不遵循守恒定律,也不遵从第二势力学定律,而是遵循宇宙大爆炸原理。这一原理揭示:宇宙是大爆炸所形成,但促成宇宙大爆炸的原初因素,却是一个体积无限小的"奇点"。这个体积无限小的"奇点"之所以最终导致了宇宙大爆炸,首先在于这个原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奇点"本身具有自聚合能量的潜力,当它一旦获得时间的保证,就开始了自我聚集能量的活动。[3](PP109-130)正如一只蝴蝶在伦敦上空扇动了几下翅膀,三个月后,这个"初始条件"就演化成了太平洋上的一场龙卷风。这同样是这只蝴蝶所扇动的那几下翅膀,作为龙卷风的"初始条件"本身就具有自我聚集能量的潜力,当它获得"三个月"的时间保障,就演绎出了那场席卷太平洋的龙卷风。所以,层累原理的生成需要两个条件的具备:一是自力因,这就是"初始条件"自聚合能量的潜能;二是孕育母体,这即是时间。由于"层累"说内在地具有这样两个条件,所以它具有了跨越史学领域的限制,获得其普遍原理的资格而可指涉任何领域而构成解释个体如何可能影响整体、小尺度怎样能够改变大尺度的最终依据。环境能力的衰竭、环境对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柔性滋养和再生功能弱化或丧失,从三个方面表现:一是气候失律;二是灾疫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三是污染立体化,即污染大气化、地球化和社会生活化。导致此三者生成的初始条件,就是人--作为个体或作为类--的人无限度地介入自然界的征服、改造、掠夺活动所产生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在自然这个大尺度面前很细微,但它却有其自聚合能量的潜力,一旦通过近代以来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即近三百年的时间的孕育,它就层累成巨大的能量,爆发出改变大尺度的功能,导致自然环境生态产生如上三个方面的裂变。
人类过度介入自然界所造成的破坏活动导致环境生态的裂变,形成环境能力衰竭,致使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柔性滋养与再生功能弱化或丧失,所遵循的是层累原理,但环境生态的裂变--比如气候失律、灾疫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污染立体化以及雾霾嗜掠--等等裂变现象的爆发,却遵循的是突变原理。
突变原理--原本是一种数学理论,但因它具有巨大的解释功能而指向了物理学、生物学、拓扑学、符号学、语言学、发生学、信息论、逻辑学、行为学、自然科学、对策论等领域,而且更具有解释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所有领域的灾变现象的功能。因为"突变"(Catastrophe theory)的法文原意是"灾变",强调变化过程的间断或突然转换的意思。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中,除了渐变的和连续光滑的变化现象外,还存在着诸如岩石破裂、桥梁崩塌、地震、海啸、细胞分裂、生物变异、人体休克、情的波动、战争、市场变化、企业倒闭、经济危机等等大量的突然变化和跃迁现象。突变论的创始人托姆精辟地概括道:一切形态发生,都是一个动力学过程,而"支配自然现象进化的动力学过程,与支配人类和社会进化的动力学过程,从根本上说来并没有两样。"[4](P20)所有现象的形态发展的过程,都是一个场化的动力学过程,在这样一个场化的动力学过程中,"一切形态发生都归之于冲突,归之于两个或更多的吸引子之间的斗争"所导致的灾变运动。[4](P19)污染立体化,气候失律,灾疫爆发日常生活化和全球化,环境能力衰竭和环境软实力对社会的柔性滋养和再生功能的丧失,都来源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持续斗争和生死较量,这种较量与斗争最终以自然对人类的暴虐而展现出来,从人类角度看,这就是灾变。一切灾变都是突变的,一切灾变都遵循突变原理。
人类因为无限度地实现物质幸福欲望的满足,而持续不断地征伐自然、掠夺地球资源,破坏环境的自生境能力所形成的破坏性能量层层累积突破自身临界点而突发暴虐,降灾于大地和人类社会。这些持续降临的环境灾害、疫病、灾难,同样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所有这些灾害、疫病、灾难,都具有动态过程性和衍生扩张性,并由此产生水纹波浪式的边际效应。所以,环境能力衰竭、环境软实力丧失,又遵循边际效应原理。
边际效应原理--原本是一经济学原理,它揭示在经济领域的"每个生产和贸易部门中,都有一个边际,在那边际之内,任何一个生产要素的使用量的增加,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有利的;但是,超过了这个边际,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再有增加,就会产生递减的报酬,除非需要有增加同时要与某一生产要素合用的其他生产要素随着也有适当的增加。"[5](P20)边际效应原理的精髓是: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以及任何一种行为或一类行为的展开,都因为它本身而存在着一个客观的限度,这个限度导致了它的边际效应化:即在这个限度内,它的持续存在或展开是呈递增效应的;反之,当其超出了自身规定的限度时,它的持续存在或展开,就呈递减效应。由于这一内在的精神实质和不可逆取向,使边际效应原理的指涉功能超出了经济学领域而获得了普适性功能。以此来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原本是共在互存、共生互生关系,由于文化的高度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加之人的欲望的无限度开发,人类行为突破了其与自然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边界限度,其后,人类介入自然界的活动,就产生出递减效应。并且这种递减效应伴随着人类介入自然界的活动的纵深化,自然界反抗人类的暴虐度也不断加剧,其所爆发的每种环境灾害、疫病、灾难,都较之先前的环境灾害、疫病、灾难而产生出更大的边际递增效应。与此同时,人类进军自然界、发展经济的活动所追求的经济效益---即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却又日益加大其边际递减效应。
概括地讲,层累原理揭示了人类改造征服自然、掠夺地球资源所制造的负面影响是怎样地以无声方式聚集起来形成强大的力量推动环境能力的衰竭;突变原理揭示了日益衰竭的环境如何以暴虐的方式表达其脱离自然轨道的逆生状态,这种逆生状态,从自然角度讲就是生态链条的断裂;从人类社会角度看,就是环境灾害和疫病的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边际效应原理却揭示了暴虐的环境灾害和疫病,如何产生后续影响或后续性的破坏力。
反之,恢复环境能力,发展环境软实力,同样需要遵循层累原理、突变原理和边际效应原理,即只有当恢复环境能力、发展环境软实力的努力工作持续不断地展开,才会一点一点积累起环境恢复的能量,这种能量聚集强大到某种临界点时,恶劣的环境才以突变的方式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一旦形成,就会产生环境自生境功能递增的边际效应,环境对地球生命存在和人类生存发展予以滋养与再生功能也会随之获得其递增的边际效应。
3、发展环境软实力的伦理原则
通过恢复环境能力来发展环境软实力,其根本的责任应落实在人类身上,因为导致环境能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无度介入自然界的活动。恢复环境能力、发展环境软实力的根本战略,就是限制人类介入自然的活动,其关键是限度和抑制人类自己向地球索取资源、向自然要财富的欲望。所以,恢复环境能力、发展环境软实力,必须遵循如下基本的伦理原则。
共互原则:发展环境软实力的奠基伦理原则 共互原则,即是自然、地球生命、社会、人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原则[6](P85-145),它构成恢复环境能力、发展环境软实力的奠基原则。
支撑共互原则的基本认知是:人是世界性存在者,生命是世界性存在者。[7](PP92-96)这一认知源于对其存在事实的抽象概括:在地球上,无论是个人、个体生命,还是物种或其它的类存在者,其自身存在都必以他者存在为前提。比如,你作为个人,不仅离不开人群,离不开他人的劳动性服务,离不开土地,更离不开阳光、空气、水。你所喝的那瓶只要付两元钱的矿泉水,却经过了成百上千的人的劳动,才送达到你的手上,如果没有这些你根本不认识的人的劳动付出,哪怕你拥有成千上亿的钞票,也买不到一瓶水喝。
共互原则蕴含了如下四条生态学法则:
A."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8](P25)
B."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8](P31)
C."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8](P32)
D."没有免费的午餐。"[8](P34)
第一条生态学法则告诉我们:要恢复环境能力,必须考虑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具体地讲,必须充分考虑自然与社会、人与地球生命、城市与农村、荒野与耕地、江河与山岭、树木与花草、走兽与飞离等等之间的生态关联,必须考虑人、事、物、自然之间的原始关联性。
第二条生态学法则告诉我们:要恢复环境能力,必须尊重自然、事物、生命的本性,并在这种尊重基础上,努力以一种不作为方式让自然、事物、生命按其自身本性而自在地存在、自在地敞开其生存。惟有如此,自然、事物、生命才可获得自我滋养与再生,或相互滋养与再生。自然、事物、生命以其自身本性的方式而存在而自我滋养与相互滋养的过程,就是环境能力的自恢复过程。
第三条生态学法则告诫我们:自然才是智慧和方法之源。人类的一切--包括文化、文明,以及最让人类所自我崇拜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等的最终源泉,都来源于自然,都是自然的:自然所懂得的才是最好的,人类所懂得的要成为最好的,必须是自然所懂得的,人类只有去真正懂得自然所懂得的那些智慧与方法,才是最好的智慧和方法,才是真正能够引导我们去恢复环境能力、发展软实力的最好智慧和方法。换言之,只有当我们听从了自然的指引,接受自然之智慧的点化,我们才可获得恢复环境能力、发展环境软实力的最好方法。这种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对自然,学会虔诚地尊重自然,放弃对自然的太多作为,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环境治理方法。
第四条生态学法则告诫我们:自然世界是有生命、有意志,有判断、选择和取舍能力的。正是这种能力才生成自然、地球生命、社会、人之间损荣与共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具体表述为:你向自然索取一分资源,你必须为自然回报一份付出;如果你只知索取而不予付出,自然就会给予你一份甚至多份惩罚来作为对你的警示。比如,30多年的跨越式经济发展,我们向自然索取得太多,但我们却对自然没有任何担当与维护,因而,自然世界就以诸如雾霾、酸雨、酷热、高寒之类的环境灾难和疫病的方式惩罚我们,使我们一步一步丧失起码的生存条件。在这种面临生存的严酷现实面前,要恢复环境能力,必须牢记"自然界没有免费的午餐"的警示,学会向自然索取任何东西都必须付费,这种付费方式就是环境维护。恢复环境能力,第一要义是放弃过去那种热衷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掠夺地球资源的方式,学会对自然、地球采取不作为方式;第二要义是一旦出于不可避免的索取,必须要在索取过程中展开环境维护,这就是付费索取自然,因为"任何在自然系统中主要是因为人为而引起的变化,对那个系统都有可能是有害的。"[8](P32)
惟生命原则:发展环境软实力的基本原则 从现象看,环境能力的衰竭、环境软实力的丧失,是环境灾害和疫病的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是气候的极端恶劣,是极端环境灾害的增多与暴虐。但从实质看,却是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多样性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多样性丧失所导致的整个地球生态链条的破裂或断裂。进一步看,无论是生物还是植物,都是生命存在体,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多样性的丧失、地球生态链条的破裂或断裂的最终制造者,却是人类,是人类对地球生命的蔑视以及由而带来的对地球生命的暴虐对待。要恢复环境能力、发展环境软实力,必须学会尊重地球生命,并且应将地球生命与人的生命放在同一个天平上予以平等的尊重。
在恢复环境能力、发展环境软实力的过程中遵循惟生命原则,就是对不伤害原则、不干涉原则、真诚原则和补偿原则的整体表述。
不伤害原则--就是不伤害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原则。不伤害生命的原则的具体实施,就是以不作为的方式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和事物,使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和事物都按照自己的本性而谋求生存。根据这一原则,恢复环境能力、发展环境软实力,必须全面尊重自然界中的每个生命,除非有特殊的理由或不得己的境遇要求,不能任意地伤害地球上的任何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为各种物种生命创造自组织、自生长、自繁殖的条件,以在保证一切物种生命正常生存的前提下,促进自然世界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多样性的繁殖。
不干涉原则--人类不是造物主,相反,人类是造物主创造的产物。并且,造物主首先创造了万物生命,然后才创造了人。这不仅是宗教的说法,首先是生命世界诞生的基本事实:人首先是动物,然后才进化为人。造物主创造世界生命时却赋予每种生命以同样多的自由。对于自然世界来讲,存在即是生命,并且生命乃自由。每个物种、每种生命的存在都标识了它拥有天赋的自由本性。作为后来者的人,同样必须尊重生命的自由权利,并且没有权利干涉和限制这种自由。从存在层面讲,每个生命都是自由的;从生存发展层面论,每种生命都有追求自由生存的权利。基于这一双重要求,恢复环境能力、发展环境软实力必须充分尊重每个生命的自由本性,不干涉它们自由地存在和自由地繁衍。
真诚原则--我们存在于自然之中,生存在大地之上,其赖以存在和生存的一切,都由自然提供,包括智慧、思想、方法,都是以自然为源泉。自然给予了我们一切,我们理应心怀敬意,理应感恩,理应真诚地理解自然、真诚理解地球生命的亲生命性。并且只有在这种真诚理解的基础上,善待自然、善待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要打破一个野生动物对我们的信任,不要欺骗和误导它们,而要去支持它们的期望。"[9](P194)这是恢复环境能力、发展环境软实力所必须遵循的具体原则。因为环境由生命构成,恢复环境能力的必要前提就是理解、尊重、敬畏生命;只有真诚地理解、尊重、敬畏生命,才可平等地善待生命;只有平等地善待生命,我们才可真诚地矫正被物欲所异化了的人性,自我抑制对地球生命的杀戮,使地球生命能以自己的方式休养生息,这是环境能力得以恢复的必须方式。
补偿原则--存在于自然世界里的人类,因其与环境的亲缘关联和新生命本性之内在要求,必须在实际的生存过程中遵循其不得已原则,即只有当处于不得已的绝境或孤境之中时,才可有理由伤害地球生命或破坏自然环境,但要尽可能将把这种破坏或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遵守这一基本的生存原则,一旦遭遇不得已的境遇,被迫破坏了自然环境生态或伤害了地球生命,还必须在其后尽可能以其自身之力去做弥补。唯有这样,自然生态才可恢复其自生境功能,地球生命才可恢复其多样化的活力,人类的生存也才可因此而重新获得自然环境的柔性滋养,社会的存在发展才可因此而具备其与自然共互生互的创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