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秉政:今生乐作读书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97 次 更新时间:2014-09-12 20:06

进入专题: 读书人  

张秉政  

 

有朋友和我打趣,你这辈子读书无遗憾,当过处长、大学教授、子女上了大学,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此言不错,但细细品味这“幸福”,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966年,我在皖北一所蜚声省内外的重点中学——宿城一中读高三,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急风骤雨,把我们这批莘莘学子上大学的梯子抽掉了,砸折了。

这所中学素来升学率高,1959年全国高考曾获第二,获安徽第一,我的老校长还荣幸地参加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国务院的表彰。

我之所以介绍这些,是因为作为这所学校的学生,当地叫“眼框子高”,多数都在瞄准着北大、清华、复旦等校,做着上重点大学的梦。

1966年6月,我和同学来到离城二十多里的农场劳动,夜里我还在蚊帐里偷偷的打着手电筒学定律、方程式。

武斗、大联合,三结合、复课闹革命……一幕接着一幕,谁知到后来,烈火干柴,一闹腾就是十年。1968年,我们这批老三届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被一次性处理,农村学生回故乡,城里学生或投亲奔友,或集体插队,到农村到矿山接受再教育。

我先下乡当农民,当民师,然后进了淮北一所煤矿当掘进工。

三百米井下,生命的禁区,我和我的工友们半蹲在阴暗潮湿的沾满粉尘的矿坑里,用手镐开凿岩壁……

就在这时,我歌唱着煤壁的温热,歌唱着工友们普罗米修斯式的盗火献身精神,一篇广播稿被一位矿领导听到,引起了注意,当时矿区职工子弟学校要办初中办高中,我这个老高三学生自然派上用场。

1977年,终于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在校的我和另外两个老三届同学都非常兴奋,这时我们三个都已是拖儿带女的了。特别是我,妻子费了三年时光才托人调进煤矿学校,刚算有个家,何况,她又要挺着肚子上班。

考还是不考?也许一生就这么一次机会?考上便罢,考不上,又何颜见自己的学生,那时我正带着高中毕业班。

三位老兄一见面就谈起这事,赌咒发誓,要考都去考,相互打气,硬着头皮报了名。其实心里都很虚,功课一撂十多年……

一位很关心我的矿领导见了就对我说,老婆刚调来,还没暖暖窝,又要考,矿上教书,多素净,还折腾啥?……

是啊?他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下乡,进矿山,苦是吃得不少,一转眼已是三十 大几了,二孩子就要出生了,还要学“范进中举”……

现在后悔是为了将来不后悔,为了将来就“遗憾”这一次吧;朋友的劝戒还在我耳边萦绕。

高考还有十多天!我和另二位老三届开始暗地里冲刺,白天顶班,还要参加一周三个下午的政治学习,晚上我让班里几位学生帮我复习数学,深夜开始趴在床前模拟写作文、做数学习题。。。。。。

苍天不负有心人,那一年我们三个都考上了大学,当时是30比1录取。

不过恢复高考的头一年,录取的学校都再普通不过的了,一位录取了农学院,一位去了师专,而我考上了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矿山上下对我们真的不薄。开了庆祝会,还敲锣打鼓,批红挂花,校长带着队伍一送送到了几里之外的火车站。

下了火车,我的心又凉了半截。

那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啊!一条干涸的山谷,一片荒凉的山坡,没有围墙,一两 排小草房……

来到简陋不堪的宿舍放下行李,这一夜听着山风的呼啸,失眠了。

进校后才知道,我所在的中文系招收来的这批学生90多名中就有近70多名老三届。,班里汇集了公社社员、大队书记、民办教师、煤矿工人、中小学校长、养猪专业户、市长女儿、应届毕业生。各色人物杂陈,奇特的班级结构,不同的人生经历,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 十几年中断高考,作为老三届仓促上阵,大多数纷纷奔上文科。到了三十岁这份上,个别人因疾病、意外事故等,已化作一缕清烟。而我们这些人生命仿佛才刚刚开始,大家没有人责怪条件艰苦、简陋,而把这里看作是自己的精神家园,没有水喝,就到山下几里路的机厂去打水;吃饭是八个同学蹲在地上一盆菜,一盆汤,一盆冰冷;没有娱乐场所,就拎着小凳去周边矿区去看电影。从老师那融融春水的目光,也可知道他们的关怀和亲切。三十大几,外语单词背不上来,老师就给我们开小灶;体育课,单杠上不去又下不来,也未有人讥笑。文革十年根本无书可读,我在矿上时有一位工友姓韩(因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本《红楼梦》,说是大毒草,当天下午便被矿保卫科带走了),读书当时是犯忌的。我们错过了读书的最佳年龄,知识结构大打折扣,这怎能不说是遗憾呢……“把过去的损失补回来!”“学习,永远不晚!”大文豪高尔基的名言萦绕在我的脑际。大学四年我们发誓要读二百本书,同学们激励着,相互关心着,我们起得早,睡得迟,把家庭、子女、无边的人生烦恼、困惑都抛到一边。我曾为此写道:

三十三岁,十六岁

两两皆是拥抱世界的年龄

带着天真烂漫

带着质真朴拙

从历史的阴差阳错中走过

从困惑和迷惘中走过

走向呼喊着成熟的陋室

走向掀动沉甸甸的欢欣

这里是人生转变的契机啊

这是多么值得庆幸的缘分

上了大学最可怕的是没书读,当时图书馆里书籍寥寥。“一书难求”哟。读书中断了十年,这代人好像特别有使命感,责任感,拼命读书。夏日炎热难耐,蚊虫叮咬,夜读书我只好在身上抹上避蚊剂,脚上又套上了矿工靴子来对付挑战。为买书我曾与同学顶着寒风,夜里四点多去市新华书店排队买书。排到我时,只能买到了一本《儒林外史》,,后来我一直作为教学用书,大前年去滁州学院讲学,我对同学们说,你们是吴敬梓大文豪故乡的人,为了读他的书,我曾在寒夜里排过一夜队才买来。同学们听了这句话都感叹唏嘘。

大学毕业了已进入中年,突感到人生的责任越来越重,人生的从容越来越少。在学校里,读书,教书,著书。人生又走到这样一步,在书里讨生活,在书里找学问,很容易埋在古文纸堆,束缚在小圈子里。怎么克服?一方面读书要宽博,要杂,像大学者林语堂所言“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打通文史经哲,读古今,读中外,注意学科交融,在这方面,长期从事学报主编的我,工作阅历也可谓“杂“。再一方面,我也注意到知识面要拓宽,然后由博到精。从个人爱好读书兴趣上看,我已涉猎到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学,新闻学,传播学,影像学,民俗学等各个层面,所谓“杂花生树”,结下了不少方面的一点果实。

另一方面,萦绕在我脑际的是要在当今如何做一个“行动的知识分子“,当今时代处在千载难逢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当代历史,人类生活史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一个读书人仅停留在书面文化上,在书斋里肯定不会是一个满意的文化态度。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语)还要关注脚下中国土地上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文化现象,生活在底层人的生存状态,关注古代至今的历史文化遗存。于是我拿起笔,到田野里去,拿起相机,到社会苍生中去,真实的记录出来,写出来,拍摄出来,从学校走进社会大讲堂,讲出来,还要发表出来。就这样多年来写了几部书,多篇文章,有些已走上了国际交流平台,有些文章在国内外获了奖。

我已出版了六部著作,发表了60余篇论文。著书对我来说是十分艰苦的,作为校报总编,学刊主编,还一直担任着教学工作。首先是没有整块的时间,,只有靠八小时以外作文章,平时靠晚上,周末或假期,这是我写作最佳的时期,这时间往往是带着爱人煮好的鸡蛋之类食品来到办公室(我生活的一个态度是“宁可废寝,但不可忘食”)傍晚时,常常下楼去买一个烧饼充饥。记得出版第一部著作《实用新闻采访与写作》于1996年寒假,借来同事一间宿舍,天天泡在里面。记得除夕之夜,鞭炮震耳,家家开始吃年夜饭时,我才停下笔,步履蹒跚的走回家。写作中,遇到的另一个困难是资料匮乏。我所在的大学,此类图书资料不多。于是,便利用出差的机会,每到一地就先去新华书店买书;再是让在人大、南大进修或读研的一些学生帮助就地购置;三是上门向地方报社同行借阅。别人手头的书借来,重要章节或复印或抄写。一次借来某报缩印本,夜晚的灯光下怎么也看不清,翌日清晨借助放大镜,让小女儿读着我记着,再核对着。几百字的小东西,没头没脑地搞了一个早晨。

现在,随着生活比较宽裕,我已购文史经哲,天文地理,艺术各类书籍有三千册,互联网的便捷更加拓宽了我的求知渠道,四年前我还开通了博客,已在键盘上敲击近百篇小文章和上传了我拍摄的相关大量图片,与学生互动,与朋友及家人交流。

有人言“人过中年万事休”,我却把它改为”人过中年万事忙”。“忙”是这个快节奏时代的特色。我和我的一些同行则在忙“学”,正如一位学长所说,我们在大学里公开扮演的角色是老师,在心里定位的则是学生。天亮一睁开眼睛,便想到是如何读?如何写?如何教?如何编?“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人生有限,学海无涯。乐在学海里苦中作乐矣。当下我正重拾经典,读孔子,老子,庄子,也读亚里士多德,韦伯。苦读,就是要硬着头皮去啃“经”,真正用心去读,浸润其中,力求读出“神韵”,读出境界和情怀。

 

张秉政  淮北师范大学中文系77级学生,毕业留校至今,原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兼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教授。安徽大学、浙江丽水学院、安徽师大文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进入专题: 读书人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百姓记事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7789.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