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家乡,然而,在很多场合里,在许多情况下,家乡却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谁的家乡没有流水明月?谁的家乡没有柳浪莺啼?谁的家乡没有佳节喜庆?这些普泛化的意象好是好,已经成为中华诗文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可是这些意象用得太多太频繁,往往会遮蔽了家乡的地方性特色,一个与众不同的家乡。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家乡,这个家乡是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一提到某种事物,便会立即想到自己的家乡,甚至要立即回家的那种!
还好,有莼鲈之思,我喜欢莼鲈之思。
莼鲈之思是一个典故。最早应该是出自《世说新语》这本书,《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专门品评人物的一本书,这本书里的人物大多“不正常”,言行举止都异于常人,然而却都是不折不扣的魏晋名士。后世学者就对这些清高孤傲的名士冠以二字:风度!
在《世说新语》的《识鉴》篇中,提到一个人物,当然也是非比寻常的名士,他的名字叫张季鹰。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张季鹰做出的非常之事便是回家,他的回家不是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还没有陶渊明那么崇高的生命觉悟,张季鹰回家是因为一个字:吃,是因为他在秋风刮起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家乡的好吃的。书上是这样说的,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简单来说,就是张季鹰本来在齐王司马冏手下当官,有一天看到刮起了秋风,想到了故乡吴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适合自己的想法,怎么能够为了名位而跑到千里之外来当官呢”,于是弃官还乡。为此他还赋诗一首,留作纪念,
思吴江歌
张季鹰
秋风起兮佳景时,
吴江水兮鲈鱼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
恨难得兮仰天悲。
李白就很赞赏张季鹰,有诗为证,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
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
何须身后千载名。
我之所以喜欢莼鲈之思,喜欢张季鹰的言行,是因为他思乡的动机来得最直接、最率真、也最洒脱!没有丝毫矫情的成分,用最鲜活、最具有地方特征的食物来表明自我的心志!还有什么比这更二、更傻、更能打动人心的了!
最淳朴、最直接、最地方的愿望,往往是最为真切的!
在后世,莼鲈之思就成了漂泊的游子思念家乡的经典典故。可能用得最为精妙的还要算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末?”意思就是说:不要说鲈鱼肉丝鲜美,秋风呼呼刮满天,我不会象西晋的张季鹰,为贪吃家乡美味而弃官。可惜的是辛弃疾是反用典故,表明自我立志要报效南宋猥琐朝廷、收复北方广阔失地的决心。辛弃疾,人我很佩服,大帅哥,武艺又超群,诗文创作又是那样的顶呱呱,他的英雄气概、侠骨柔情,另当别论。而明眼人都知道,辛弃疾其实也是想回家了。只不过回去之后,他大帅哥的头衔就当不成了,就不能瞬间秒杀、迷倒千万为他“搵英雄泪”的“红巾翠袖”般的粉丝了,呵呵,开玩笑了,辛稼轩大人此时别生气啊!
回到张季鹰,还是喜欢他为了家乡的莼鲈能够放弃一切的行为。这种感受是来得那样真,那样纯。
有一部电影就《天下无双》,我也很喜欢看,很大原因就在于导演刘镇伟在里面明显化用了“莼鲈之思”的典故。其中浪荡江湖的小霸王李一龙,看到秋风刮起来,纷纷飘坠地面的落叶之后,想到家乡梅龙镇的面,想到了妹妹做的面,想到了已故母亲为妹妹和自己做的面,便策马扬鞭,当机立断,放弃四海为家的盗匪生涯,飞奔家中。我觉得这一幕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了,而不是后面什么爱来爱去的情丝。
秋风响起来,游子要回家。
而我的“莼鲈之思”是什么呢?
很简单,家乡的莜面窝窝、野生蘑菇,以及生长这莜面、蘑菇的雪山!还有,当然还有,我的雪山上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