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森: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734 次 更新时间:2014-07-13 19:41

进入专题: 哈耶克   凯恩斯  

韦森 (进入专栏)  

 

【编者按】凯恩斯与哈耶克是二十世纪的两位重要经济学家,两人在三十年代曾发生过一场理论论战。经济学家韦森指出,这场论战推进了人类对具有越来越复杂的金融和货币市场体系的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认识,也实际上催生了经济学理论中的"凯恩斯革命",从而产生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他认为目前对二人理论争论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结合对《凯恩斯大战哈耶克》一书的评论,韦森从史实和理论全面探讨了两人理论论战的来龙去脉和理论争论的核心问题。本文节选自其新著《重读哈耶克》,FT中文网获得授权连载,本文为第一则。

 

"在经济学中,你不可能判定你的对手有错;你只会让他愈发相信自己。况且,即使你是对的,如果你自己的阐释和说服力上有瑕疵,如果他脑子里已经充斥了相反的概念,跟不上你向他展示的思路,你也不可能说服他。"

——凯恩斯

"我年轻的时候,只有很老的长者才相信自由市场制度。等我人到中年,除了我自己,就没人相信它了。现在,我很高兴自己活得足够久,看到青年人再次相信它。"

——哈耶克

"Many of the monetary and theoretical issues that were at the heart of the Keynes-Hayek debate have never been resolved; they have just been swept under the rug."

——Roger Garrison 1999, p. x

 

在新近出版的《重新审视凯恩斯革命》(Rethinking the Keynesian Revolution, 201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这本学术专著开篇第一章,英国经济学人泰勒·B·古德斯皮德(Tyler B. Goodspeed, 2012, p.1)就引述了英国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家纪念奖得主约翰·希克斯(Sir John Hicks)勋爵在1967年发表的一篇反思20世纪经济学中"凯恩斯革命"的文章中所讲的这样一些判断:"如果撰写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分析史,这戏剧性一幕中的主角肯定一位是哈耶克教授"。这位"凯恩斯革命"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参与者、倡导者和解释者之一希克斯还接着指出,尽管在今天西方国家大学经济系里的大多数学生几乎都不怎么熟悉哈耶克的著作了,但是在当代经济思想史上"曾经有一个哈耶克的新理论主要对阵凯恩斯的新理论的时代"。希克斯接着还问道:"到底谁是对的?是凯恩斯还是哈耶克?"在希克斯教授提出这一问题后,三、四十年时间转眼之间又过去了。经历了2008~2009年的世界经济衰退之后的今天,在国际经济学思想界中,这一"希克斯问题"又正在成为一个鲜活的话题。

如果细数对20世纪人类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经济学家,恐怕当数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奥地利裔英籍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了。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革命性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凯恩斯《通论》的出版,不但导致了现代经济学的一场革命,产生了宏观经济学,而且对西方世界乃至世界各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持续和经久的影响,从而在当代经济学中就有了"凯恩斯革命"之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各国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50年代后随着核能、航空、航天技术、造船和现代重化工工业发展推动下,加上西方大多数国家都采取过国家干预市场以减少失业的"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历了长达25年之久的"经济繁荣"。结果,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全世界大行其道。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只要一些国家出现的经济衰退和不景气,各国政府就屡屡重试凯恩斯主义的宏观政策,因而可以认为,凯恩斯经济学思想的影响在当今世界仍始终存在着。

与凯恩斯关注短期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不同,哈耶克则注重人类社会长期历史走势,在数十年里坚持宣扬自由社会的核心理念,还从20世纪20至40年代起与奥地利学派的另一个经济学家米塞斯一起,发起了与奥斯卡·兰格和阿巴·勒纳等经济学家为另一方的关于市场社会主义可行性的理论大论战。尤其是他1946年出版的《通向奴役之路》,一面世就震惊了全世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之后数十年中,哈耶克坚持批判计划经济的非可行性和低效率,阐述现代宪政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理念。哈耶克的经济与社会思想及其自由社会之理念,不仅在西方世界而且在中国、俄罗斯、东欧和广大欠发达国家中也产生了巨大和经久的影响。前苏联、东欧、中国等原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无疑都有哈耶克思想的影响在其中,或者说均从他的经济与社会理论中汲取过诸多思想资源。哈耶克与凯恩斯各自的理论贡献,使二人均赢得了世界性的巨大声誉。英国经济思想史学家布劳格(Mark Blaug,1998,p. 101)曾评价哈耶克为"经济学界自亚当·斯密以来最受人尊重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而另一名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Ray F. Harrod, 1951,p.763)则宣称:"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凯恩斯更聪明"。"他既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理论家,同样在应用经济学领域也毫无逊色","是一位全体有识之士均公认的王国的主要支柱,一个无法替代的人物"。哈罗德还发现,"凯恩斯集各种杰出的素质集一身,这几乎是无以伦比的。……他有多方面的天才,而仅仅某一方面的天才就足以使他鹤立鸡群"(同上,p. 766)。对于凯恩斯革命,布劳格(Blaug, 1997, p. 642)在他那本当代影响最大的《经济理论的回顾》第16章则描述道:"凯恩斯革命是经济思想史上最引人瞩目的事件;经济学同行们如此快和如此大规模地投向一种新经济学理论,这在经济思想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在1936~1946年大约10年的时间里,整个西方世界的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转向了凯恩斯的思路。早期转变的许多人感到,自己必须否定过去所普遍接受的经济学的整体理论,而满怀激情地接受凯恩斯的体系,--这种激情通常只与宗教皈依有关"。

正是因为凯恩斯和哈耶克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人类社会进程、世界各国政府的政策和经济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和经久的影响,在英语世界和西方其他国家多年来也出版了很多有关凯恩斯和哈耶克的生平传记,其中有些传记也被陆续翻译到中国来。就翻译到中文中的凯恩斯的传记来看,比较有影响的有罗伊· F·哈罗德(Harrod, 1951)的《凯恩斯传》,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Robert Skidelsky,2003)《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中译本被翻译为《凯恩斯传》)和《凯恩斯:大师的归来》(2009) ,以及海曼·P·明斯基(Hyman P. Minsky, 1975)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保罗·戴维森(Paul Davidson,2007)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等。最近几年,也有一些有关哈耶克的生平和学术传记被翻译成中文,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布鲁斯·考德威尔(Bruce Caldwell,2004)的《哈耶克评传》(英文原名为《哈耶克的挑战》,即"Hayek's Challenge")、阿兰·艾本斯坦(Allan Ebenstein,2001)的《哈耶克传》和安德鲁·甘布尔(Andrew Gamble,1996)的《自由的牢笼:哈耶克传》等等。

读过凯恩斯的传记尤其是哈耶克的传记的学者都知道,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初,在哈耶克与凯恩斯这两大经济思想巨擘之间曾发生了一场长达十多年的经济理论论战。在1946年复活节(4月21日)凯恩斯逝世之后,这场学术争论实际上并没有完全结束,而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譬如,在1975年所撰写的一篇"货币的选择:终结通货膨胀之道"以及在1976年出版的《货币的选择:终结通货膨胀之道》的小册子中,哈耶克还与他30年前就过世了学术宿敌和生活的好友凯恩斯进行理论冥辩,甚至说他这位老友是"一位有着卓越智力但对经济学理论所知有限的人"(Hayek, 1976, p. 10)。

正是认识到了凯恩斯和哈耶克这两位20世纪经济学思想巨擘在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主张上的巨大差异,并观察到在哈耶克与凯恩斯之间论战实际影响了20世纪经济学发展路径和各国经济政策制定,乃至影响到了有上十亿人口的前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的体制改革,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的两位财经作家丹尼尔·叶尔金(Daniel Yergin)和约瑟夫·斯坦尼斯劳(Joseph Stanislaw)在2002年曾出版了500多页的煌煌巨制《制高点:世界经济争夺战》(The Commanding Heights: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随后美国WGBH波士顿音像公司又把《制高点》做成了3集连续文献片。《制高点》的中心思想是,20世纪是人类社会争夺"思想制高点"的一场激烈争夺战,而哈耶克经济社会思想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则是这场人类思想制高点的争夺战两支主力军。按照《制高点》作者的判断,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自由市场理念曾在世界各国占据支配地位,控制着"制高点"。从40年代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则夺得了全世界的"思想制高点"。从80年代英国撒切尔夫人私有化改革和美国里根总统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的推行,尤其是随着80年代中后期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改革深入推进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进行,以哈耶克以及以弗里德曼所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经济自由主义又夺回世界思想的统治地位。

《制高点》的书籍和电视剧出版后,哈耶克与凯恩斯跨世纪的理论论战的故事并没有讲完。在2007~2009年全球金融风暴和接踵而来的世界经济衰退发生后,人们又突然发现,当今世界仍然没有绕出哈耶克与凯恩斯理论论战所界定的理论范围。于是,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近几年内在世界范围内又变成了一个活跃的话题。

就在最近两年,英国BBC制作了一个文献节目《哈耶克:货币(经济学)大师》,详细回顾了哈耶克的经济学贡献和理论主张。之前,一个叫"经济故事会"(Econ Stories)的机构甚至制作了一个上、下两集的滑稽说唱剧。在这两集超短滑稽说唱剧中,一个演员扮演凯恩斯,另一个演员扮演哈耶克。这两集滑稽说唱剧,通过凯恩斯和哈耶克的扮演者的唱词把二人各自的学术主张列了出来,并在最后以二人拳击决斗的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 据说目前这个时评说唱剧在全世界已经有数百万的点击量。比较有趣且令人深思的是,在两集连续说唱剧的结尾:本来"凯恩斯"被"哈耶克"重拳一击打趴下了,但是裁判却拉起来已倒下的"凯恩斯",宣布他赢得了拳击赛的胜利。

从20世纪的经济学思想史的理论发展来看,正是因为哈耶克与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论战曾对二次战后世界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各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几乎所有有关凯恩斯和哈耶克的个人传记,都会或多或少地谈到他们二人的这场争论。然而,无论是在西方各国经济学界,还是从国内经济学界来看,绝大多数经济学人对哈耶克与凯恩斯理论争论的问题、内容、实质和意义并不十分清楚。这一方面是因为哈耶克与凯恩斯在货币理论与商业周期关系的理论争论中各自的论辩理路都非常难懂(并不是语言难懂,而是思想和所探讨的问题本身就很难懂),另一方面,当代经济学领域中的学术藩篱和各经济学流派的理论偏见,也往往导致各经济学各流派的学者"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而不去认真研究和思考论敌一方的学术思想和论辩理路。譬如,在多年来散落在西方国家中的一些新一代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们中间,只要一提到凯恩斯,他们就把会他及其门徒当作是政府干预主义的始作俑者和西方各国通货膨胀乃至"滞涨"现象的罪魁祸首而痛骂一通,而根本不去认真研读凯恩斯本人的原著和论文,以弄清凯恩斯最初到底说了些什么,他的经济政策主张到底是怎样的,其政策主张又是在何种情形下提出来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反过来,各种凯恩斯经济学流派(包括正统的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学派以及新凯恩斯学派等等)以及当代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家们,则一直把哈耶克视作为一位社会思想家和经济学的行外人("outsider"--哈耶克自己感觉说)而不怎么认真去研究和对待他的经济学理论,尤其是他在20世纪30至40年代投入研究精力最大、思考最深的货币理论、资本理论与商业周期理论。结果,到目前为止,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世界各国的经济学人中,真正了解和理解对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哈耶克与凯恩斯理论论战之问题和实质的经济学人并不是很多,且不但在中国国内是这样,乃至在国际上来说也是如此。

到了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情况稍有改变。少数像科茨蓝(John P. Cochlan)和格莱赫(Fred R. Glahe)以及G·R·斯蒂尔(G. R. Steel)等一些经济思想研究者,开始从学理上回顾哈耶克与凯恩斯的理论论战了。前两位作者在1999年出版了一本很小的小册子:《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目前的商业周期研究能从中学到什么》(Cochlan & Glahe, 1999),斯蒂尔则在2002年出版了《凯恩斯与哈耶克:货币经济》的学术专著。在2007~2008年的世界金融风暴以及接踵而来的世界经济衰退发生之后,像泰勒·B·古德斯皮德(Goodspeed, 2012)这样新一代年轻经济学者又开始从经济学理论上关注和研究起凯恩斯和哈耶克的原创经济学思想来,依此来反思和批评当下国际上宏观经济学的现状和问题,并试图从理论上解释2008~2009年世界经济衰退之后近几年各国经济复苏步履维艰的原因。

2012年,笔者曾在《华尔街日报》、《读书》、《经济学家茶座》以及其他一些网络和平面媒体上发表了8篇纪念哈耶克逝世20周年的专论文章,对哈耶克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论战做了一些初步的学术思想回顾,也对哈耶克与凯恩斯的学术思想源流以及他们理论论战的大致脉络做了一些介绍。在写作有关哈耶克的这些纪念文章时,笔者发现,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这场理论论战,不仅仅只是具有经济思想史的学术价值,而且有着切实重要的当下理论与现实意义。

就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和走势来看,目前仍可谓是复杂多变、扑朔迷离。一方面,在经历了2008-2009年世界性的经济衰退之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复苏之路目前仍然步履维艰、路途漫漫;另一方面,中国则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和广义货币快速膨胀后而目前经济增速正在下行,其他"金砖四国"和新兴经济体的GDP 增速也都呈现出了下移的迹象。在此格局中,无论是在凯恩斯本人原初的经济理论框架中,还是在哈耶克的经济理论遗产中,都含有极其丰富的且仍有现实理论价值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因而,认真挖掘和梳理他们二人经济学思想中的理论遗产,不仅只是一项经济思想史的文献研究性工作,对认识目前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格局,乃至对未来经济学的发展,仍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就此而论,2011年,美国W. W. Norton出版社出版的西方一位作者尼古拉斯·韦普肖特(NicholasWapshot)的"Keynes Hayek: The Clash that Defined Modern Economics"(中译本《凯恩斯大战哈耶克》,2013年4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就有着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了。

这本《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的作者韦普肖特,是英国的一位记者和传记作家。他于1973年毕业于约克大学政治学系,后来成了路透社的一名记者,也曾做过英国《泰晤士报》和《时代周刊》的编辑。除了这本关于凯恩斯与哈耶克理论论战的专门传记外,韦普肖特之前还出版过《里根与撒切尔:政治联姻》以及关于英国著名导演卡罗尔·里德(Carol Reed)的传记。这本《凯恩斯大战哈耶克》应该是作者经过多年广泛文献收集和深入研究后而撰写的一部力作。

从本书所引述和展示的大量历史史实来看,作者显然经过了多年的研究、访谈和"资料挖掘"(data mining)。当然,也读得出来,他在书中也大量引用了之前的哈罗德、斯基德尔斯基和考德威尔这些研究凯恩斯和哈耶克思想和生平的权威作者所写的专门传记中的材料。从他个人的资料挖掘来看,韦普肖特曾在英国剑桥、伦敦和美国的一些资料档案馆收集和挖掘出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也对一些目前仍然在世的这场论战的见证人做了一些访谈。更为可贵的是,通过他的翔实的历史资料占有、广泛阅读和访谈,韦普肖特用他优美的文笔和充分的想象力,在这本专门传记中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关于凯恩斯与哈耶克理论论战的立体的、全景式的乃至活灵活现的"历史画卷"。就此而论,这本专门传记在许多方面是不可替代的,将有着其永久的思想史价值,是未来研究凯恩斯和哈耶克思想不可或缺的必读文献。即使对非经济学专业的一般读者来说,阅读并了解当代经济学殿堂中两大思想巨擘凯恩斯和哈耶克的生平逸事以及他们论战过程的一些具体细节,相信也会收益良多。

当然,这部著作也有其不足之处。其主要不足之处在于,作者在许多地方想象和演绎过多,而不像一本严肃的传记;另一方面,由于作者的专业不是理论经济学,他对这场论战的深层次的经济学理论问题并没有发掘多少出来;这场理论争论的实质和理论意义,也并没能在这本传记中完全深入展示并予以恰当的诠释。还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作者本人显然在情感上更倾向于凯恩斯,而不是哈耶克,因而在书中对凯恩斯的褒奖和赞颂较多,而对哈耶克则有意无意的进行了一些贬抑性的评论,尤其是哈耶克在经济、政治、法学与社会理论方面的诸多巨大贡献(如经济学与知识,他对中央计划经济非可行的数十年持之以恒的批判,以及哈耶克对自由社会的基本理念如自由、法治、宪政与道德的解释和论述),好像并没有进入作者的视野,也从而没有进入他评述的笔端。尽管如此,这本传记对后世人了解哈耶克与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论战的来龙去脉,还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这是这部专门传记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在这篇书评式的学术评论中,笔者将结合对凯恩斯与哈耶克的原著和文章的研读,并参考有关凯恩斯和哈耶克的多种传记,谈一下自己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也希望这一长篇书评,能以史带论,以论释史,勾画出哈耶克与凯恩斯这场世纪理论论战的一付更加简略的"理论图景",并进一步发掘哈耶克与凯恩斯论战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最后,笔者将结合哈耶克晚年对这场论战的回顾以及当代一些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对这场争论的一些看法和评论,谈一点自己所感悟到的哈耶克与凯恩斯理论论战在当下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进入 韦森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哈耶克   凯恩斯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622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