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打好“控风险”主动仗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71 次 更新时间:2014-06-11 07:43

进入专题: 控风险  

李佐军 (进入专栏)  


打好“控风险”的主动仗,就是要在正视风险的前提下,主动应对,积极作为,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释放风险,另一方面控制风险的扩大和蔓延,并逐步化解风险。

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表示,要“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5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强化风险监测监管,健全金融市场违约、破产处置机制,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而素有“经济定调会”之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可见,中央政府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已有清醒的认识,并致力于主动消弭经济运行中的种种风险。

打好“控风险”的主动仗,就是要在正视风险的前提下,主动应对,积极作为,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释放风险,另一方面控制风险的扩大和蔓延并逐步化解风险。这不仅有利于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维护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在为全面改革赢得时间的同时,也减少改革本身的风险。

毋庸讳言,我国经济当前确实积累了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相互关联的五个方面:一是房地产价格波动带来风险。房价波动牵一发动全身,特别是会影响到地方政府、银行和影子银行的资金链安全。近期房地产市场呈现量价齐跌的态势,风险不可小视。二是人民币汇率波动带来风险。今年年初开始,美国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热钱外流,这会进一步绷紧国内的资金链。三是影子银行过度膨胀带来风险。2008年以来,以信托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高速发展,资金大多投向房地产等领域,房价波动将引发兑付压力。四是地方债务过多带来风险。2014年将有22%的债务到期需要偿还,债务偿还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较高,若房价下行将带来债务偿还压力。五是产能过剩带来风险。随着淘汰过剩产能力度的加大,部分企业可能会破产,这将增加银行的不良资产。

但也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增长供给边制度创新、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还有很大潜力。特别是全面改革的红利仍在释放,控制和化解风险的有利因素不少。因此,只要正视风险,及时应对,有效防控,特别是利用科学的调控艺术有步骤地逐步释放风险,并利用“三大发动机”化解风险,经济风险是可控且逐步消除的。

现阶段打好“控风险”主动仗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要正视风险。有风险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风险视而不见,掩盖风险,拖延解决风险的时间。要认识到,风险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任何经济体的持续高速增长,都会带来风险的累积。

第二,要对风险进行分类处理。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经济风险分为很多类型,如既有局部性风险,也有全局性风险;既有短期风险,也有长期风险;既有存量风险,也有增量风险;既有金融风险,也有非金融风险;既有显性风险,也有隐性风险等。在对现有风险进行详细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对策。

第三,要优先有序释放风险。经济风险就如人身上的毒素,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经济风险不能“以毒攻毒”,即不能通过增加风险的办法来解决风险。正确的方法应是有序释放风险,并在释放中逐步化解风险。必须承认,释放风险本身也存在风险,因此需要积极、稳妥、有序释放风险,以防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第四,要消除存量风险和控制新增风险两手抓。只消除存量风险,不抑制增量风险,风险还是没有控制住。只控制住增量风险,若存量风险还在,风险问题也没有解决。只有一方面消除存量风险,另一方面控制增量风险,才能真正化解风险。当前,如何通过改革和转型消除存量风险,如何通过稳定货币、控制低效投资来化解增量风险,就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第五,要加快全面改革和经济转型步伐。解决存量风险要靠全面改革和经济转型。更重要的是,防范未来的经济风险离不开全面改革和经济转型。只有通过推进全面改革,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才能从根本上抑制风险的形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进入 李佐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控风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538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