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我国经济需在增速放缓中顺势而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79 次 更新时间:2014-05-23 10:19

进入专题: 增速放缓  

李佐军 (进入专栏)  


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历经长期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速的回调具有必然性。要更加理性、辩证地看待经济增速放缓,在看到相关风险和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诸多积极意义,从而在这一特殊发展阶段,科学应对,顺势而为,而不惊慌失措

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速再度放缓。一季度公布GDP的29个省份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省份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增速最慢的黑龙江仅为4.1%。因此,的确需要适时适度地采取稳增长措施,更加精细地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关系。

不过,社会和媒体完全没有必要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表现出过度敏感。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历经长期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速的回调具有必然性。首先,从世界范围看,当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增速均会出现放缓的现象。亚洲的日本、韩国,欧洲的意大利等,都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其次,从中国自身情况看,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原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动力明显减弱。出口增速由一度的20%左右下降到如今的8%左右,而且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还很不稳定;投资也遇到了产能过剩、债务约束、房价松动等瓶颈的影响;消费增速也只能是相对稳定。最后,从中长期看,促进经济增长的供给边“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特别是,这“三大发动机”的运转,也并非以经济增长为惟一目的。以河北为例,要压减过剩产能,就要对钢铁、煤炭等行业实行关停并转。而这恰恰需要以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速下降为代价。

理清了这些因素,也就可以更加理性、辩证地看待此轮经济增速放缓了。一方面,增速放缓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一是随着需求的下降,产能过剩的问题会进一步凸显。因为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间,这些问题或多或少被掩盖了。二是部分企业效益会下降,与经济快速发展同步的企业,习惯了高速增长带来的红利,而大环境变化后,部分企业的盈利能力会下降。三是财政金融的风险会凸显,财政收入会下降,债务风险会增加。

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增长速度放缓也有着诸多积极意义。一是,增速放缓将形成有力的倒逼机制,增加当前改革的动力和压力,更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目标。二是,产业结构将会进一步优化,落后产能会在竞争中被加速淘汰。近年来,我国三产比重更趋合理,经济增长中“三高”产业的比重在下降,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在上升。三是,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会相应减少,随着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降低,资源、生态环境将迎来治理的最佳窗口期。更重要的是,合理区间的增速放缓,会挤出经济中的部分泡沫,释放局部风险,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认清了经济波动的规律,了解了增速放缓的风险和机遇,我们就可以在这一特殊的发展阶段,科学应对,顺势而为,而不必惊慌失措。首先,要保持定力,不搞强刺激,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如果反应过度,则有可能会让前一阶段改革的成果前功尽弃,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的风险。其次,要维护好各个方面的平衡,特别是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防通胀、控风险、惠民生、保环境之间的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稳增长与控风险之间的平衡,既要保证经济一定速度的增长,又不至于增速过快而积累长期风险。最后,要在可控的范围内,逐步释放风险。不可否认,在一定行业、一定区域内,经济确实已存在一些风险。为了避免今后出现更大的风险,目前就不能护着风险。而要利用现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机遇,在可控的前提下,一步步地释放现有风险,让整个经济体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作者 李佐军 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进入 李佐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增速放缓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498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