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不可称道的谦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32 次 更新时间:2014-04-18 08:06

陈良  


不可称道的谦让

 

     谦让,无疑是一种美德。在日常生活中,谦让可以避免一些纷争,融洽人际关系。儒家倡导“温良恭俭让”,其中“让”即包含谦让、忍让的意思。一般来说,做人要讲风格,谦让为好。但有时候,尤其在政治生活中,谦让却并非必要。比如,宋初宰相范质的一次谦让,就不值得称道。

     范质(911~964),字文素,大名宗城 (今河北威县)人。历经五代、北宋六朝,先后五朝为官,担任过后周、北宋宰相。960年正月,后周禁军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及其他大臣,迫于情势而拥立新君,赵匡胤由此建立北宋而取代后周,成为开国皇帝宋太祖。宋太祖即位之后,并没有急于对后周旧臣“大换血”,依然任用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为相,并给予优礼封赏。

     然而,面对宋太祖的礼遇,身为首相的范直却表现得过于谦卑,以致做出不合礼制的谦让。《续资治通鉴》记载:“旧制,凡大政事,必命宰臣坐议,常从容赐茶乃退。及(范)质等为相,自以周室旧臣,内存形迹,又惮帝英睿,乃请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帝从之。由是坐论之礼遂废。”

     范质此番谦让,倒是在宋太祖面前做老好人,消除了老板对自己的戒心,以便明哲保身。普通人一次谦让,终究是小事一桩,了不起传为美谈而已。但是,首相范质的谦让绝非小事,因为这个看似细微之举,却悄然改变了原有的顶层设计及运行机制,也打破了朝廷的权力格局,对于整个宋代乃至后来王朝都产了重大影响。客观地说,主要是不好的负面影响。

首先是降低了宰相的地位与尊严。宰相职位在中国由来已久,几乎与帝王相伴而生。宋代以前,宰相地位极高,又称宰辅,主要是辅佐或代理帝王治理天下,颇受帝王尊重。古时礼制,“三公坐而论道”,也就是说,帝王召见文武百官朝议,“三公”(宰相级大臣)得有座位,并且赐茶;宰相通常从容就坐,侃侃而谈,在帝王面前也不失体面,颇有尊严。汉代“三公”如此,唐代宰相依然如此,五代王朝频繁更迭,宰相的地位与朝仪也没变,还是坐而论道。范质等人谦让之后,宰相上朝,也如百官一同站立,不再有座位。表面看,宰相还是宰相,但实际地位与尊荣今非昔比。以往,宰相傍帝王左右而坐,同是国家领导人,如帝王左膀右臂;而今,宰相混在百官中站立,只是帝王俯视的手下,而不是其副手。不过,帝王倒乐意被推上神坛,领受宰相及群臣敬仰与膜拜。

其次是削弱了宰相的职责与权力。就唐代而言,宰相的职责由三省承担,各自履行法定的权力,三省长官即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一项政策或命令发布与实施,都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首先由中书省决策,起草诏书,经皇帝批阅画敕后,送交门下省审议;经门下省复核同意,诏书方可生效;门下省若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驳还,提交中书省重新拟定。每一项诏书或命令,均由中书省起草,必须由门下省审核副署,才能送尚书省执行。由此可见,所谓“圣旨”(诏书),并非代表皇帝的个人旨意,而是宰相集体智慧的体现。这样,宰相拥有决策权和执行权,皇帝只是行使拍板或否决权。范质等人做出了谦让,宰相的职权随之削弱,于是“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也就是说,宰相的决策权主动被放弃,只是充当皇帝的“通信员”,凡事只将情况向皇帝汇报(每事具札子进呈),然后听凭皇帝决断,“取旨”执行而已。由此形成惯例,导致宋代以后宰相的职权不断弱化,以至于愈演愈烈,到明太祖朱元璋时,宰相职位干脆被取消。所以,后世学者批评范质等人不识大体,严重失职。

再次是强化了帝王的集权与专制。范质等人让出原本属于宰相的职权,宋太祖欣然接受,于是皇帝集君权相权于一身。高度的集权,会进一步提高帝王的权威,也会导致独裁或专制,对于国家来说未必是好事。隋炀帝自恃个人能力强,独断专行,最终杀身亡国。唐代张玄素对此论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唐代的宰相制度,体现了分权原则与集体决策,从而限制了君主的专制。遇到重大事项,中书门下二省举行联席会议(或邀请尚书省负责人参加),共同商议决断;这样集思广益,尽可能避免决策失误。当然,唐代也有君主绕过程序而发号施令,但只是特殊,而不是惯例。唐中宗曾不经中书门下二省而封拜官职,自己感到心虚,不敢照常规格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用墨笔。可见,唐中宗还是有所敬畏或忌惮,当时士人对于他私下所封之官也很看不起。实际上,宋代以前并不是帝王的个人意志决定一切,帝王专制是逐渐演变形成的。毫无疑义,宋初这次宰相职权的转让,为后来帝王专制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着宰相职权的弱化,在巩固皇帝集权的同时,进而强化中央集权。鉴于唐、五代藩镇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军阀割据局面,宋太祖将地方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并推出“重文轻武”的国策。他的一系列创制,被后世继任者奉为祖宗家法,因循守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日益显现,尤其是集权太甚,朝中宰臣墨守成规,地方官员不思进取,导致“郡县空虚,而本末俱弱”(见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官冗兵烂,国势衰弱。综观北宋,虽然解除了藩镇作乱的“内忧”,却难以应对邻国侵略的“外患”,与契丹、西夏、金对峙均处于弱势,战场上屡屡失败,不得不向人家贡献财帛换和平,最终也难逃被外敌毁灭的命运。尽管范仲淹、王安石等人,试图通过新政、变法富国强兵,但由于各种势力不能达成共识,从而陷入相互攻讦的朋党之争,以至于新政、新法都中途夭折,无法扭转大宋的国运。假若宋代沿用唐代的宰相制度与决策机制,也许能有效地解决弊病,及时进行自我更新与调整。

历史往往会因一些细微举动而改变。范质等人看似退让一小步,却使古代的政治文明倒退一大步。所以,北宋经济文化虽然繁荣,终究未能达到汉唐时代的强盛与辉煌。当然,范质等人的谦让毕竟事出有因。杯酒释兵权,对他们犹如杯弓蛇影,身为周室旧臣,他们怕领导对自己不放心,只好牺牲宰相的职权,换取明哲保身。说到底,他们还是出于私心。宋太祖虽然行伍出身,却并非鼠肚鸡肠的兵痞了,他很有素养,也很有度量,立下“不杀大臣”的誓约,足以证明他很尊重士人。假如范质等人当仁不让,或据理力争,想必宋太祖不会主动削减宰相的职权,也不会改变对宰相的礼仪。一般来说,权力或权利往往要靠争取获得,原本拥有的职权却轻易让出,确实很不应该。


——原载2014年4月14日《学习时报》

报刊转载本文,请与作者联系QQ:450956819

本文责编:chenlia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404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