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95年到1925年的30年间,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这两类矛盾结构演变成的的巨型历史事件接踵而至。历史转折和社会转型孕育了宏伟的戏剧性冲突;光辉的英雄和伟大的人物层出不穷,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英雄年代。民族精英们不屈不挠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既有奋不顾身的探索精神,又有放眼时代与世界的胸怀;既有理性思考的智慧光芒,又开创了民主探讨方式的先河。他们把中国引向思想解放的大海,不断地引导中国攀登人类共同文明的高峰,形成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的汹涌波涛。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魂魄和生命,是永远照耀神州大地的灿烂群星。中国人今天不能把他们忘了。
这段历史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宝贵资源,蕴藏的巨大美学价值也是文学、影视艺术创作的源泉。受到如此诱惑,我们不禁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想用一根主线把这段历史串起来作全景式、史诗般的艺术再现,也是自我挑战。
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求自己,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史学成果为依据,特别重视近20年的新成果、新结论。问题是学术界仍在讨论之中,用谁的。不用谁的,我们必须自己拿主意。对李鸿章、慈禧、袁世凯的定位,我们总的想法是,第一,尽量把他们放回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中去(列宁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绝对要求),也就是说尽量靠拢(不敢说还原)历史;第二,把他们还原成人,而不是简单的脸谱;第三,历史的局限性、环境的复杂性、人性的脆弱性形成人物的多重性格。
我认为,直到现在为止我们仍在大步走向共和,它是“现在完成进行时”,我们一直走到现在,还在走。虽然我们不主张历史剧干预现实,实际上以史为鉴是有意义的,我把它叫做“探讨历史,观照现实”。
政治文明和两岸统一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两大课题。我们的戏观照这两个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走向共和》是一个民族大戏,也是时代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