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楷:我们都有文革的思想基因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29 次 更新时间:2014-01-17 10:06

进入专题: 文革  

余楷  

 

陈小鲁、宋彬彬等对文革的道歉行为,引起了热议,许多议论集中在“谁最该为文革道歉?”,毋庸置疑,文革是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当然最该道歉的是毛泽东,但这已不可能,那么反思的焦点,就应当集中在怎样消除文革之类荒唐运动发生的条件上。

文革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信息的封闭、宣传的统一和造假、教育的意识形态控制。文革前中国的信息环境如当今的朝鲜,完全与世隔绝,再加上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假话多多的宣传舆论和教育环境,起到了空前的洗脑作用,使全国人民甚至大学生几乎都不会独立思考了,几亿人的大脑都被毛泽东一个人的大脑控制。

许多家庭在文革中分成两派,互相辩论,都为了证明自己更革命。甚至文革中全国各地两派武斗,不惜流血牺牲,都是为了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我自己在文革开始时上小学二年级,亲眼看到过许多文革荒唐闹剧,抄家、批斗、戴高帽游街、武斗等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当年北大清华的两派大学生武斗队员戴着建筑工人的藤条帽,手持大刀长矛,高呼着毛主席语录相互拼死厮杀,都为了证明自己更忠于毛主席。连文化程度很高的大学生都失去了自己的头脑,这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成功也最惊人最可怕的奇迹!

更让人惊叹的是:文革思维的基因已经深深融入大多数中国人的思维中,在当代还在产生着无所不在的影响,但人们大多浑然不觉。虽然我在文革爆发时只是个小学生,也没参加那些抄家、批斗、武斗等活动,但我那时非常羡慕那些能参加运动的中学生和大人们。在那举国狂热的气氛里,如果那时我也有资格当红卫兵,我也会积极参加那些文革暴行的。记得毛泽东第八次接见红卫兵时,我爬到铁道研究院的墙上,看到毛泽东的车队远远驶过时,我激动得当天没吃饭,好几天都睡不好觉。那时的青少年,只要是个正常人,少有不被文革狂潮裹挟的。直到今天,我自己的思想、言行都深受文革影响,表现为容易情绪化,很难听得进不同意见,写文章也喜欢高屋建瓴不容商量的大批判气势,说话也喜欢夸张的口号式语言,很难从多元角度去看待事物,对不同观点缺乏同情的理解,喜欢自我中心感情宣泄,不喜欢客观冷静的逻辑推理,没多少根据便敢轻易下结论,经常被某种社会主流思潮迷惑,还很容易被媒体和各种信息欺骗。我深深觉得,文革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并没有结束,我国许多人其实都是毛泽东的儿子。

看看当今网上众多的愤青,其情绪宣泄毫无理性的乱骂风格与当年的红卫兵批斗没啥区别。遍地开花的中国式辩论赛,每个队都想把对方辩个落花流水,类似文革中不许阶级敌人辩解的大批判。反日游行中的暴力行为,简直就是文革中打砸抢的翻版。许多单位的领导,其专制霸道不讲理的作风,与毛泽东毫无二致。薄熙来式的小毛泽东全国遍地都是。我就见过一位中学校长,在学校里大力倡导公民教育,但他自己却听不得一点儿不同意见,总认为自己绝对正确,高度自我中心和自以为是,像个情绪极易起伏的文艺青年,极为缺乏以科学理性为基础的公民意识。这种从不反省自己的文革遗老遗少随处可见,证明了当今我国许多人还生活在毛泽东时代,思维模式还是文革模式。

因此当今每个中国人最该反思的,是怎样进一步扩大开放,怎样营造说真话的舆论环境,怎样改革教育,特别是怎样清除自己思维中的文革基因,怎样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如果大众普遍都有了基本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即使再有煽动力的领袖,恐怕也难再发动文革之类的运动了。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说过:旧的物理观念是影响很深很难转变的,新的物理观念必须从童年灌输进人的大脑,否则年龄大了,新的物理观念就极难转变了。文革思维模式其实是文革前多年慢慢积淀而成的,要转变起来,比物理观念的转换更难。因此,我国的教育必须致力于清除文革的思维基因,方法是高度重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教育要把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具备了这个能力,学生自己会找到今后的人生道路。 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学,都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但我国的中学却没有开设这种培育独立思考能力的课程。更让人担忧的是,我国病入膏肓的应试教育,将有标准答案的考试放在第一位,这种标准化考试根本与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背道而驰,将使文革的思维基因继续危害下一代。而我国的媒体,在娱乐致死的气氛中醉生梦死,对培育大众的独立思考能力毫无责任感,实际上也在培育文革式的非理性情绪。

只有培育出大批有科学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文革基因才会真正清除,目前看来,还任重道远。

来源: 共识网


    进入专题: 文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文革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152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