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善治”成就盛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85 次 更新时间:2015-12-14 10:38

进入专题: 善治  

陈良  


  中国古代曾经有过几度盛世,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令中华儿女引以自豪。汉代出现过文景之治,唐代出现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代出现过康乾盛世。

  文景之治,是中国作为大一统国家所出现的第一个盛世。文景时期,崇尚“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帝王注重节俭,上下不折腾,以致社会安定,百姓富裕。据《史记·平准书》记载:到景帝后期,国家粮仓非常充实,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仓外;府库里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毫无疑义,汉武帝后来征战匈奴、开辟疆土,就得益于文景之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汉语词典里,“治世”是指太平昌盛之世。何以成就治世?顾名思义,治世就是国家和社会得以很好地治理(善治)。何谓“善治”?简而言之,就是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文景之治”之所以出现,关键在于国家和社会得以“善治”。这个时期的君臣大多懂得“善治”,最为通晓“善治”精髓者,恐怕非陈平莫属。

  陈平,阳武人。少时家贫,好读书,有大志。曾为乡里分肉,非常均匀,得到父老乡亲赞扬,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暴发,六国贵族也纷纷起兵,陈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转而投奔项羽。不为项羽重用,又投奔刘邦。作为重要谋士,陈平屡出奇计,屡建奇功,成为汉代开国元勋之一。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后来与王陵同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擢为右丞相。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汉文帝)。鉴于周勃“平乱”功劳更大,陈平主动提出让位,于是汉文帝擢周勃为右丞相,徙陈平为左丞相。

  丞相,即为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历朝历代,国家兴衰与君主的作为紧密相关,同时也离不开宰相的辅佐。汉文帝亲政之后,与左、右丞相进行了一番对话。《史记·陈丞相世家》做了完整的记录,全过程如下所述:

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从这段记述来看,对于汉文帝所问的两个问题,右丞相周勃一问三不知,满面愧色无以答对;而左丞相陈平却对答如流。不过,陈平并没有给予正确的答案,只是随口将问题转让出去,提请汉文帝询问相关官员:若要了解判决案件情况,可以询问廷尉;若要了解钱粮收支情况,可以询问治粟内史。乍一听,陈平也是答非所问,汉文帝为此很不高兴,忍不住责问陈平:既然凡事各有主管之人,那么您这个宰相到底管哪些事情?于是,陈平简明扼要地说出了宰相的职责。汉文帝称赞他回答很好。周勃非常惭愧,感觉自己才能不及陈平,随后托病请求免职,让陈平单独担任丞相。周勃到底是行伍出身,不懂得宰相的职责也是情有可原的,可是他有自知之明并主动让贤,的确难能可贵。

透过陈平的答对,可以看出他具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和行政素养。作为宰相,首先是准确了解自身的职责,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对上下负责,如何处理内政外交,如何使卿大夫胜任各自的职务。其次是合理履行自身的职责,就是依照职位分工行事,处理好分内事务,分外事务让相关官员打理;对他们进行宏观管理,任其做好本职工作,不揽权,不干预。司马迁说过,陈平原本喜好黄老之术。从本质上看,陈平的治国理念倒是源于老子的“无为而治”。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不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做好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有所不为,就是不插手或干预职责范围外的事情。这样,更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职能作用。比如说,廷尉负责决狱,其职责就是秉公执法。如若赋予他独立审判权,他会认真审理每个案件,力争做到司法公正;如若他缺乏独立审判权,宰相、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都可以插手或干预,那么廷尉就可能成为权贵的傀儡,难以做到秉公执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陈平的一番答对,算是给汉文帝上了很好的一堂课。这一课对汉文帝到底产生多大影响,我们难以进行估量。但可以肯定,汉文帝不仅当场认可了陈平的治理理念,而且在日后执政中付诸实践。汉文帝在位期间,始终坚持“清静无为”、“躬修节俭”,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营造了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良好社会环境。与此同时,汉文帝信奉黄老之学“赏罚信”的思想,主张严格执法。他本人就是一位不以个人意志而破坏法律的“循守成法”皇帝。一次,汉文帝出行中路过渭桥,有人突然从桥下走出,使皇帝乘坐的车马受惊而跑。廷尉张释之判处此人交纳“罪金”,汉文帝要求处死。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我们轻易地改变法律,就会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样做才对。”汉文帝认为张释之做得对,当即收回成命。汉文帝以身作则,对于违法乱纪者,即使是皇亲国戚,绝不姑息迁就。他的舅舅薄昭,仗势骄横,竟敢杀死朝廷使者,以为崇尚“孝道”的皇帝拿他没办法。但是,汉文帝让大臣们穿着孝服,去薄昭府上哭丧,逼他伏法自刎。汉文帝依法处死舅舅,严明了朝廷的法度。此后多年,那些骄横的大臣、外戚们不敢目无法纪,胆大妄为。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幸。”国家亦如此,所有的盛世也都相似,那就是“善治”所成就。就唐代而言,最高统治者以老子的后代自居,也崇尚黄老之术,其施政理念与汉代相似。从中央层面看,除了皇权,国家权力分配给三省掌管。中书省负责决策,拟定诏书或命令;门下省负责审议,经过复核,诏书或命令方可生效;尚书省负责执行,率领所属六部履行各自的职能。宰相的职权,分别由三省长官履行,遇到重大事项,三省举行联席会议定夺。这样的制度设计,体现了分权的原则,职责明确,相互制约,相互协作,集体领导,确保权力有序运行,使国家得到很好地治理,故而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到了宋代,在三省之外,设有枢密院,军事、财政、用人三权都有分割和制衡,但是,宰相职权被削弱,皇权得到加强;皇帝履行了宰相的职权,中央包揽了地方的事务。宋代几乎没有正式地方行政长官,朝廷只是指派中央官员暂时兼管地方事务;从中央到地方,管理都比较零散、混乱,故而宋代尽管经济文化发达,但是在政治、军事上没有什么作为,远没有汉唐那么强大。到了明代,朱元璋干脆废除宰相职位,皇帝一人大权独揽。即便是皇帝专断,仍对大臣不放心,乃设置东厂、锦衣卫,实行“特务”监控。明代皇权大包大揽,致使有些皇帝成天忙得焦头烂额,而行政效能低下;有些皇帝嫌麻烦,私下让太监处理公务,结果导致太监专权,政治黑暗腐败。

毫无疑义,人类社会总是离不开权力的治理,问题在于如何使权力运行达到“善治”。古往今来,很多人迷恋权力是个好东西;一旦掌握权力,便偏好大权独揽,统管一切,以为权力越大越集中就越好,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胡子眉毛一把抓。在某些地方或单位,时常出现上级包揽下级职权、主职包揽副职职权、副职包揽下属职权的现象,这样容易导致职责不明、管理混乱,甚至滋生权力腐败。历史是一面镜子,任何时代的兴衰成败,都可以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今天,我们更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提高“善治”智慧和能力。



原载2013年第11期《群言》杂志(民盟中央刊物)


报刊转载拙文,敬请与作者联系:QQ 450956819

E-mail: chenliang6318@163.com


    进入专题: 善治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读史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017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