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梁《迷津集》中《次韵广辉先生〈忆江南o游兰亭〉二首》之二有句:"修竹萧萧添画意,惠风习习引诗缘。"我觉得,上述两句诗既有具象、具体的所指,又有抽象的、普遍性的概括意义,其可以大致地概括这本诗集的基本特点:"修竹萧萧"、"惠风习习"是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添画意"、"引诗缘"则是自然现象触动了作者的诗心,引发了作者的诗情,于是作者写下了诗作。这就是说,作者具有真正的诗心,作者的诗作都是有感而发。
在常人看来可能是是平淡无奇的普通景物,但在李有梁的眼里和笔下却总能"添画意"、"引诗缘"。我们看下面的诗句。"久对窗前听雨声,丝丝点点落心城。"(《午夜听雨》)大自然的"雨声"是"丝丝点点"落在诗人的"心城",可见诗人情感的投入之深。"轻风撩起山头幕,红叶纷纷便是诗。"(《久雨初晴喜作》)这里表现的仿佛就是庄子所描写的"物"、"我"两忘的境界。"碧水轻流,逸兴飞流。"(《一剪梅o从广辉先生用董文友韵》)面对"碧水",作者便自然产生了"逸兴"(诗兴)。"夜夜江波朝北去,何时流尽念家愁。"(《乘车过湘江大桥作》)作者在长沙攻读博士学位,娇妻幼子在"湘江北去"的岳阳,于是面对"江波"自然而生"念家愁"。 "绵绵阴雨多惆怅,明日天晴或可知。"(《和今人师〈阴雨〉》)近年来,全球多极端天气,长时间"绵绵阴雨"即是极端天气之一种,面对"绵绵阴雨"人们"多惆怅"是很自然的;作者接下去"明日天晴或可知"一句,表达了对"天晴"的企盼、期待,也是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摆脱"惆怅"的一种积极方式。作者时常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领悟、提炼出诗境、诗情,显示出作者是真正在诗意地栖居,表明作者在人生旅程中"匆匆赶路"的同时,也在"仰望天空" 。
作者不仅有诗人的"闲情逸致",同时具有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大胸襟、大情怀,作者触"景"所生之"情"更多的时候是社会情、国家情、人民情。《游刘公岛》后四行写道:"马关炙热心长恨,宝岛流离泪满襟。早应全民驱贼寇,不留祸患到如今。"在旅游景点情不自禁地表达出对历史的追忆和反思,爱国主义的情怀溢于言表。汶川地震发生后,作者写了《感事二首》,其中之一写道:"神州一震响惊雷,举目西南意似灰。哀我同胞千万万,几时走出废墟来?"对受灾同胞表达了深切的震惊、哀悼、悲悯、关爱之意。《感事二首》之二写道:"高楼颓坏隐山间,身陷残垣更可怜。十万万人齐努力,定教宇宙换新天。"着重在表达对战胜地震重大自然灾害的信念和信心。《因雪成灾感赋三首》之一写道:"门前雪满山,大道走车难。试问飘萍客,玻窗可抵寒?"对处在极端天气雪灾中旅客("飘萍客") 的遭遇和处境,作者写得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充满同情、关爱之心。
李有梁的不少诗作表达了他对社会、生活、人生乃至生命的思考,富有启发意义,有的诗作具有某种哲理性。《次韵和吴今人师〈人生〉》前四句写道:"世事千千万,最终也有聊。应从萧瑟去,惯把坎坷瞧。"表达了一种有所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惯把坎坷瞧"一句更是特别富有启迪和激励意义。《也和吴师〈晨起口占〉》写道:"我是凡人自爱心,无心哪有血躯身。都如高士参禅去,又倩谁人扫落尘。"将这首诗与《寄内》中的"华彩恰如烟雨过,平常风景最为奇"两句诗联系起来读,我想起了某位作家某作品中的一句话:"一个人甘于平庸他就很不平庸了!"这里表达的是某种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观、价值观。《春日二首》之一写道:"春到江南落叶飞,北人乍见尽称奇。我言此物存天理,总与地情相适宜。"表达了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天理")的宇宙观。《读〈宋史o忠义列传六〉》后四句写道:"潮落潮生犹有信,世衰世盛岂无因。圣贤安有回天策?铁骑来时碾作尘。"读这首诗我想到的是,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国家必须靠实力说话。
诗集中有一首词题为《临江仙o也论诗风--次韵广辉先生》,这是一首论诗的诗(词),其下阕写道:"今时诗歌同嚼腊,读来少有琅琅。时逢盛世乏辞章。黎民多世俗,几个有衷肠?"作者在对时下的浮泛诗风(即缺少"衷肠")表示了明显的批评意见,内含的则是希望诗歌能够诉"衷肠",即要写实感、抒真情。对此我是非常赞同的,如果"为文而造情",是写不出真正的诗的。此外,李有梁的诗词用典较多,几乎每一首诗都有用典,因此几乎每一首诗都有作者自己的注释,就我的阅读感受来看,李有梁诗作的大多数用典自然、贴切,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觉得这也构成了李有梁诗的某种特点和风格,这种特点和风格也许就是学者诗词的特点和风格之一吧。
(载《文坛艺苑》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