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飞力:从魏源政治议程看现代中国起源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中文版序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87 次 更新时间:2013-10-24 21:34

进入专题: 魏源政治议程   现代国家  

孔飞力  


我何以会在这本书的标题中使用了“现代”这个词?对此,最为简单的回答是,我所谓的“现代”,指的是“现时的存在”。然而,近来我在对这一问题的再思考中意识到,这种关于“现代”的简单化理解大概是难以完全令人信服的。至少,“现代”这个词应该会使人们联想到一些更为深广的问题,而若要对这些问题予以进一步探讨的话,那么这本书恐怕就要厚得多了。

“现代”这个概念除了其本身的简单定义之外,还涉及了同史学史演进以及人类规范发展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国家之间的差异和区别是由什么造成的?难道只有在经历了工业化的西欧和北美才会形成可以被称之为“现代”的国家功能、政治结构和社会体系?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上唯我独尊的判断。如果我们接受这种判断的话,那么,产生于西欧和北美以外的所有其他与“现代”相关的历史叙事便都要从“现代”中被排除出去了。由此而导致的,只能是一种结论已被预设的简单化推论:似乎发生于西欧和北美以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是由不可阻挡的外部力量所造成的,而各种不同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体系之间的差异仅仅是一种存在于遥远过去的现象,它们同“现代化”的发生也只存在着次要和带有依附性的联系。

然而,不同国家是可以经由不同的方式走向“现代”的。当我们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便能够将现代化发生的“内部”史观和“外部”史观从方法论上统一起来了。我认为,使一个国家成为“现代”国家的,是它所面临的为我们所处时代所特有的各种挑战: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的短缺,城市化的发展,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等等;而最重要的,则是经济的全球化。对于同样的挑战,不同的国家由不同的历史经验和文化背景所决定,所作出的反应是不同的。而它们的不同反应,往往是通过各自国家的不同特点而表现出来的。在一个“现代性”有着多种形式的存在、也有着各种替代性选择的世界上,政治历史所要强调的,应当是同各种民族文化和历史经验相契合的种种“内部”叙事。当这些叙事涉及不同国家由于受到经济力量的影响和帝国主义强权的威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时,其“外部”方面仍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要回答现代国家何以会具有形形色色的宪政结构这样的根本性问题,仅仅依靠“外部”史观便不能说明问题了。

让我们来看一下魏源为解决政治参与和合法性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参见本书第一章)。魏源认为,应当让更多受过教育的文人参与到政府事务中来,而这种看法本身同民主并无关系,也同由西方经验所造就的其他体制并无关系。就其本原而言,魏源的反应产生于纯粹的国内因素:人口的长期增长,渴望获得官职的文人数量相应的大量增加,以及由腐败、派系活动和无能所造成的清代国家的蜕化,等等。然而,清代中期人口的增长,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以外的发展所造成的。美洲的各种农作物经由东南亚的西方国家殖民港口输入中国,从而为养活更多人口,导致中国人口的扩展提供了条件。到18世纪中叶,中国商人的足迹遍布于东南亚的各个港口,而他们的贸易网络起到了使得中原各省份变得更为充裕的作用。对外贸易增加了中国的银两供应,并进而使得中国国内贸易更为生气勃勃,也大大增加了腐败产生的机会。尽管所有这些背景性因素都是迈向“现代”世界体系的重要步骤,但在魏源的世界观中,却并无这方面的认识。

历史学家们赞扬魏源,因为他意识到了西方对于中国安全所构成的严重威胁,并极力推动中国通过掌握西方军事技术来保卫自身的疆界。他在19世纪40年代初完成的名著《海国图志》中,重新唤起了中国官员及文人们对于海洋战略的长期关切(满清统治者对此很少给予关注)。《海国图志》植根于明代和清代早期关于南洋地区权力关系的研究。魏源写这本书时,实际上回到了一种早先便已存在的学术传统。他为自己所设定的任务是,运用自己关于西方在南洋地区野心的新知识,来对这种学术传统加以更新。他的学术成果之所以能够建立在坚实的国内基础之上,这是因为,他受到了明代知识结构中已为人们所熟知的亚洲海上权力模式的启迪。由此决定,他关于中国战略地位的看法也主要是以南洋为基础的。西方殖民者来自相距遥远的“外洋”环境,在历史悠久的南洋体系中,则是新来者。但魏源觉得,也许可以借助于他们的战略原则来应对新出现的威胁。

一位美国学者通过细致的研究发现,当魏源对“海国”进行探讨时,他所受到的西方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不管怎么说,魏源有意识地运用了中国国内先前便已存在的相关知识,又受益于新的情报资料,这从知识的战略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应是其弱点,而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阶段。魏源的政治议程在于重新界定权势力量和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同样,他关于国家安全的看法,也是以一种得到了充分发展并高度系统化的中国的世界观为基础的。他的出发点是现有的思想材料,他所引用的各种文化上的先例,则是为他所处时代的政治领导层所能够理解的。“权势力量和政治参与”问题同“国家安全”问题的不同之处在于,他通过在讨论中引用种种隐喻和典故,已在认识论上掌握了前者,但他还没有掌握后者,仍然需要以更为精致的全球性知识为基础,对明代的海洋战略予以重新改造。然而,不管是在面对前者还是后者时,他对于新的环境与条件的创造性反应都是通过古老的智慧而表达出来的。

我认为,当环境的变化(包括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形成重大威胁时,人们便会围绕着种种“根本性议程”而开始形成共识。魏源这一代人,是信奉“经世”哲学的一代。这一代人的“根本性议程”的特点,在于他们为变革所提出的建议是从“以史为鉴”开始的,他们巧妙地以产生于中国内部的价值观、而不是以来自于外部的价值观,来为这样的议程辩护。随着19世纪历史的推进,这些议程中也融入了来自外部的思想。然而,即便是这些外来的思想也在融入的过程中受到了中国“特质”的再造。尽管可能会有种种例外,但在我们这个时代,“现代国家”的特点似乎是符合于“根本性议程”或“建制议程”的产生取决于国内文化这一原则的。“根本性议程”的长期影响力,是从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中体现出来的。这里所揭示的,是历史演变在机制上的深层结构。(本文有删节)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美]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陈兼、陈之宏/译,三联书店,2013年10月版

    进入专题: 魏源政治议程   现代国家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历史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886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