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蒂芬斯:美国衰退不利中国崛起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35 次 更新时间:2013-10-14 23:42

进入专题: 美国衰退   中国崛起  

菲利普·斯蒂芬斯  

 

中国崛起是美国制造的。且不提中国人民的聪明勤劳,正是因为借助了美国设计并建立的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国才有可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今中国政府有理由忧心忡忡。美国既然能打造出这套体系,就能毁灭它。

美国政府的财政僵局招致中国的尖锐批评。中国明确告诉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和国会的共和党人,希望美国承担起其全球责任。在这些言辞背后隐藏着严重的担忧。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放缓了。一旦出现另一场冲击,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就可能降到6%或7%以下,而这一增速是中共认为保证其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底线。

现在已非美国权力和声望的巅峰时刻。奥巴马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变化以及愿意与伊朗对话,让传统的阿拉伯盟友愤懑不已。土耳其选择了一套中国的防空系统,而没有采用美国的;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抱怨奥巴马对巴勒斯坦和伊朗的态度太过软弱。这些国家自身都曾犯下大量错误,但中东对美国的质疑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由于美国政府关门,奥巴马被迫缺席了在巴厘岛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和在文莱举办的东亚峰会(East Asia Summit)。他的缺席以及华盛顿正在上演的财政闹剧,让人们很难相信美国政府大肆吹嘘的“重心转移到亚洲”政策。现身这一地区很重要,但奥巴马把舞台让给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就习近平而言,他对美国政策走向有三层担忧。前两层担心很严重,但都是周期性的。第三层担心就很危险了——结构性变化威胁到中国的中长期经济前景。

中国政府当前的担忧是,财政僵局无休止地拖延下去会让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导致市场失控。如果全球储备货币的持有者无法(或者未来无法)按时偿还其债务,全球金融体系有什么未来?中国无法轻易地从美国违约中脱身。

让中国政府心烦的第二个问题是,美元持续疲软,正在降低中国所持巨额美国国债的价值。2013年7月,中国持有美国近1.3万亿美元国债,从而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官员长期以来一直抱怨美国用通胀来缩减债务,把经济调整的负担转移到美元持有大国头上。他们对此无能为力。美国对这种抱怨的回应是耸耸肩,意思是没人让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债务也可以去任何地方。

不过,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美国政策的第三个方面:美国的角色转换,即不再扮演基础广泛的多边规则的担保人,而是选择与朋友结成小规模同盟。美国正在逐步退出其自二战以后创立的自由秩序。

这套秩序让西欧从废墟中站起来,保障了美国的霸权地位,面对苏联威胁时巩固了西方同盟。美国的国家利益完全与其作为全球头号经济大国的责任相一致。对德国、法国、英国和其他国家有利的事情,对美国同样有利,而美国需要强大繁荣的盟友。

正如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的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Tellis)在本周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在巴林举办的一场会议上所言,战后经济格局如今正在分崩离析。美国当初没有料到,大部分新兴大国(尤其是中国)也会从以美国为首的这套体系中受益。

其他国家的崛起打乱了美国的利益与其提供全球公益品之间的关系。中国如今看上去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给一个接下来会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国家赋权,可不是这套战后游戏规划的一部分。

因此,美国正在放弃战后多边主义框架,改为与志同道合的国家达成优先的贸易和投资交易。我听到泰利斯指出,这意味着退出全面贸易安排,转而采纳双边和区域协议,在这样的协议中,美国能够更容易地找出其利益。

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拟议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将构成接下来全面的贸易和投资规定的框架——这是重返多边主义之路。但在美国看来,这更像一种把中国拒之门外的实用策略。当然,这些谈判可能会失败——在贸易问题上,即便朋友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分歧。但道路已经设定好了:正如美国正在缩减它所提供的全球安全服务一样,美国正在采取更理智的眼光看待其作为开放经济体系担保人的角色。

中国政府有理由担心。不管美国政府当前的闹剧在短期内带来多大的不稳定,中国的持久繁荣尤其系于能够进入公平的国际竞技场。若失去美国的强有力支持,多边秩序会进一步崩塌,全球化将让位于碎片化。而自由秩序的最大受益者中国将成为自由秩序消亡的最大输家。

译者/倪卫国

    进入专题: 美国衰退   中国崛起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849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英国《金融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