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借钱,借不借,是个问题。
如果此人手有余钱,彼人正好有困难,用此之钱解决了彼的困难,岂非好事一桩?所以肯坦言困难向朋友借钱,和以助人之心借钱给朋友,都是一种君子风度。但这会碰到另一个问题:借了朋友的钱,要不要还?这个问题一开始当然是肯定的,但事情到了后来,答案往往会往否定方面变化。
一般来说,朋友向你借钱,当时肯定是想着将来要归还的。但是如果借到手的这笔钱没有能够如愿增值,而是在投资或周转过程中损失贻尽,借钱人的心态或许就会起变化了。到期还不出这笔钱,他会因境况不佳而羞于提起;如果债权人出于情面也羞于提起,那么债务人便暗自庆幸这笔钱可以不必偿还了。这时候,当初借钱时的君子风度,也就随着囊中羞涩而羞涩了。这种羞涩可以原谅,不应该原谅的是涩而不羞。有的人从此对借钱一事进行选择性遗忘,见了朋友不再提起,而如果朋友明白要求还钱,甚至会恼羞成怒,责怪朋友不够朋友,或者退避三舍,或者反目成仇。最好的情况是,彼此依然一团和气,但是心底已不可避免地有了嫌隙,原先的信任已不复存在。
所以朋友借钱,借与不借,是个难题。
我一向认为如果你的余钱能帮助朋友解决困难而不损失,这是闲钱最好的去处。但一个人的朋友是有限的,社会上需要钱来投资和周转的人是无限的,于是银行这类金融机构便为互相不认识的人来解决这个问题。你向银行借钱,可以,但要有信誉和抵押。否则人人借钱不还,银行怎能维持?朋友之间借钱,可以不要抵押,但是须有信誉。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是祖宗留下的老话。但在当今世上,祖宗留下的坏毛病,我们没丢掉多少;祖宗传下的好习惯,我们却丢了很多,比如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特别是这个“信”字,很多人都已不信了。现在社会上,借钱不还的人不在少数,所以一般的朋友要向你借一笔较大的钱,你敢信他吗?如果是特别好的朋友向你借钱,出于情谊你不能不借,但借出的同时,你就是在冒一个大风险:好的结果是,钱在,朋友也在;坏的结果是,钱没了,朋友也没了,起码已不复是以前那个可以信赖的朋友了。所以有些洞悉人性弱点的人,比如钱锺书,从来不借钱给朋友,朋友要借一大笔,我宁可送你一小笔,不指望你还钱,以免钱、情两失。但这样也有个问题,对于真正需要一大笔钱来度过难关的朋友,只能是杯水车薪。
一杯水固然无助于解车薪之急,但是很多杯水聚成一桶,就不一样了。这让我想起了小唐借钱还钱的故事。小唐姓唐名建新,苏州人氏,是我在前钱话剧团的同事,舞美设计师。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小唐从团里转业,想自费赴德国留学,但囊中羞涩,无论是微薄的工资还是他的家境都无法支持他的这一理想,而身边的朋友同事谁也不可能借那么一大笔钱给他。于是聪明的小唐采取了一个化整为零的办法:向他认识的每一个熟人借钱,每人不多借,三五百元而已,并且给每个人都认认真真地写下借条。因为所借不多,大家都乐意解囊,并且都没有把他的借条当一回事,同事、朋友一场,几百元钱,只当送了。小唐当然也向我借钱,那时我家刚被小偷洗劫一空,只把仅有的一百美元借给了小唐。小唐照例认真地写了借条,但我只当是一点点赞助,借条早不知扔到哪里去了。说实话,小唐人缘不错,团里的同事都是以借为送,因为钱少,谁也不指望小唐还。
小唐拿这笔集资款自费去了德国,在那里学成并定居了。时间一长,大家都淡忘了小唐,也淡忘了小唐借钱这件事。没想到数年之后,他的一位好友受他之托,拿着小唐当年借款时的登记本,挨家挨户的登门还钱了。这一事情使团里的同事们大为惊讶,这事我们早都忘了呀,没想到小唐没忘,真的来还钱了!几百块钱的事,这么认真!
小唐是个很有想法的舞美设计师,1989年时我们曾有过一次合作机会,后来我那个戏因为当时的政治原因不能排了,他的设计方案也就废掉了。时过境迁,小唐已多年没有联系了,但团里的同事,都会记得小唐还钱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