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韬 林经纬:中国软实力提升:问题与出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57 次 更新时间:2013-07-11 23:52

进入专题: 软实力  

李韬   林经纬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围绕这一课题,我国的软实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蒸蒸日上的硬实力相比,我国的软实力仍显得很不相称。这迫切要求我们深入分析当前影响我国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提出应对之策,在软实力建设方面奋起直追。

一、当前影响我国软实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价值观念的感召力尚需在全球思想激荡的现实中进一步增强。思想价值是软实力的核心。拿破仑说过:“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远看,利剑总是败给思想。”富有感召力的思想价值观念,往往能触及人的灵魂。一个国家在思想价值观念方面的感召力并不与其大小、强弱直接成正比。瑞士、新加坡虽为小国,但其思想价值观念的感召力并不比大国逊色。毛泽东时期我国综合国力并不强,传播能力也有限,但当时富有感召力的革命理念和革命精神超越了国界,不仅鼓舞了广大亚非拉国家人民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甚至影响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国内政治气候。冷战虽然已经结束20余年,但历史还远未终结。我们在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同西方国家的竞争中要赢得优势,就不仅要在发展生产力方面超越他们,还要在思想价值方面更胜一筹。

当前,在全球思想相互激荡的时代,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用经过精心包装、具有很强诱惑力的所谓“普世价值”对他国进行渗透。他们深知诱惑往往比强迫更有效,若能依靠价值理念本身的吸引力使人仰慕并自愿追随,就无需动用大棒。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崛起引发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必须注重用富有感召力的思想价值观念提升软实力,才能赢得其他国家的认可和信服。

(二)话语体系构建相对滞后于内涵丰富的中国道路实践。只有理论话语具有解释力说服力,它所承载的思想价值观念才会有感召力。在当今全球信息一体化时代,谁的话语和叙事更能打动人,谁就更容易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和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持续探索,我们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不能为西方话语所解释,也不是靠贴过去的标签所能解释的。应当承认,目前我国话语体系构建相对滞后,还未完全形成与中国道路的丰富实践相匹配的中国话语体系。国内哲学社会科学主流话语大都来自西方,中国原创的核心概念不多,一些学科阵地已经沦为西方话语的“跑马场”。学术界一些人存在着一种把中国当成病灶、把西方理论当成药铺的心理,从而把西方学术神圣化、把中国问题简单化,在现实中常常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内部已经开始对其传统政治经济制度进行反思,国内一些人却依然将其奉为圭臬。不破除这种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形成独立的话语体系,中国的软实力就难以真正发展壮大。

(三)文化辐射力影响力有待在全球文化竞争中进一步提高。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特别是流行文化中往往包含着关乎个人偏好和消费选择的潜在信息,包含着能对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价值观,能够发挥短期难以觉察的滴漏效应。冷战时期,美国的电影和音乐渗透进苏联并产生深远影响,而苏联的影视作品却极少占领美国市场。约瑟夫·奈曾就柏林墙倒塌感慨:“早在柏林墙倒塌之前,西方的影视就已经‘穿墙而过’影响了一大批人。如果没有西方流行文化经年累月传递的那些影像,光凭锤子和压路机是难以推倒柏林墙的。”欧美等国的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影响力。德国《时代》周报主编约瑟夫·约菲曾指出:“美国文化无论雅俗,其对外传播的力度是自罗马帝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罗马和苏联的文化影响止步于军事边界,而美国软实力统治着整个世界。”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文化方面的辐射力、影响力仍显落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文化呈现给世界的多是太极拳、少林功夫、唐装汉服、中华美食等浅层文化符号。这些无疑也是中国文化魅力独到之处,然而仅靠异国情调的吸引力,很难深入持久地发挥文化的国际影响。我国的图书、影视、音乐等传播深层文化价值的内容产品,在海外依然竞争力较弱、影响力有限。西方国家近年来又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中国文化资源,在影视、动漫等产品中将中国历史文化典故改头换面,植入西方思想价值内核,为传播其价值观念服务。前段时间,我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一些非洲国家热播,潜移默化地传播了中国家庭伦理观,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但总的看这样的文化产品还太少。如何提供更多具有思想价值内涵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依然任重道远。

(四)在国际传播格局中我国仍处于弱势地位。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种思想文化观念只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的国家软实力。美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主导国际舆论走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拥有明显的传播优势。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传播力量,消除国际传播中的“信息逆差”,已成为提升我国软实力的迫切任务。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巧妙地借助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等国际友人的声音传播党的理念,以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要“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但受时代和技术条件限制,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长期比较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当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我们的思想观念还不能完全适应国际传播发展新形势,国际传播中文化主体和文化主权意识不够、思想文化价值内涵有所欠缺,新闻传播还存在平台多内容少、转发多原创少、消息多观点少的状况;国际传播媒介重复建设和市场同质化严重,缺乏资源共享机制;对西方国家与我国政治文化差异的认识不够到位,在国际传播中未能充分考虑海外受众特点,传播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不够,等等。此外,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存有偏见与误解,在国际舆论阵地上经常对中国媒体有意识地进行封堵和抵制。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和效果,制约了我国软实力的提升。

(五)个别公民文明素养欠缺和逐利败德行为削弱了国家软实力的微观基础。国家软实力的微观基础是公民个体软实力。那么,公民个体软实力如何体现?恃强凌弱的暴徒、唯利是图的庸人市侩、缺乏社会公德和文明素养者,或许不乏个人硬实力,却谈不上有什么个人软实力。相反,讲信修德、尚礼好义、文明守法的人,能够赢得人们由衷的敬重,有着强大的个人软实力。从微观层面为国家软实力添砖加瓦的正是这样一些人。而当前的一个比较突出问题是,作为国家软实力基础的公民个体软实力和社会层面的道德风尚还不尽如人意。随着社会转型加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社会上弥漫着一股喧嚣浮躁、逐利媚俗的气息,良风美俗日渐受到侵蚀。受此影响,个别公民文明素养欠缺,有违基本社会公德甚至败德行为时常见诸报端。目前我国每年有近一亿人次出境,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其他国家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知。国外媒体曾曝光过中国游客“骑美国华尔街铜牛合影”的行为;前不久,埃及文物上又出现中国学生“到此一游”字样。类似事件接二连三出现,对我国的国家形象造成很大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于国家软实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六)西方反华势力借我国国内问题千方百计遏制我国软实力提升。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消极腐败、贫富差距拉大、房价高企、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敌对势力借此大做文章,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弊端”,归咎于没有实行西式民主政体,肆意诋毁中国道路,力图唱衰社会主义中国。个别媒体盲目跟风,掺杂愤世嫉俗心态,使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中弥漫着一股悲观失望情绪,在相当程度上助推了社会离心力。在这种情形下,我国的软实力建设受到严重掣肘。应该说,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本身就是对我国软实力根基的一种侵蚀和损害。如果任由这些与群众切身利益和国家根本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长期积聚,不但会消解社会建设的正能量,削弱我们党的群众基础,而且会逐步蚕食我国的正面形象。

二、提升我国软实力的基本方略

(一)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感召力,夯实国家软实力之根本。虽然西方国家凭借数百年来积累的各方面优势和对话语权的垄断,使“西强我弱”的总体格局一时难以改变,但我们有自己长远而根本的价值优势。人民民主、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等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当前的关键是要结合时代精神,赋予这些美好价值理念以鲜活的生命力和具体生动的现实内涵,使之具体落实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惠及社会各个阶层、各类人群,让人们深切体会到这些价值理念的魅力,从而心悦诚服并笃信不疑。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利益高度分化,社会思潮空前活跃。我们亟须加强主流思想文化价值的构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现实引领和人心整合作用,提高国家的思想领导力、理论创新力、价值感召力。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释中国梦,这些都为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夯实国民信仰基础,最大限度地增进不同社会成员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共识;通过赋予中国梦以鲜活的政治、经济、社会内涵,不断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感染力;通过体制机制的自我完善和制度创新提高价值理念的感召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体现出优越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发展中切实捍卫公平正义,力求实现共同富裕,在不断完善中国道路的过程中昭示富有感召力的发展理念。

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对外政策在国际社会的道义感召力,增强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要在国际舞台上努力捍卫平等正义原则,阐明中国梦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发展之梦,阐明中国梦对世界的正面意义,以消除国际社会对我国崛起的疑虑,树立我国“兼济天下”、可亲可敬的大国形象。

(二)努力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切实增强国际话语权。构建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前提是要打破对西方的迷信,树立高度的理论自信和话语自信。借鉴吸收西方思想无疑是必要的,但必须养成独立思考和平等对话的态度。对当代西方种种新潮异说不能趋之若鹜,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理论鉴别力,不被所谓“时尚”话语蒙蔽心智。

我们应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构建话语体系。当前,中国道路的丰富实践已让我们的理论研究和话语表述捉襟见肘,广大理论工作者应尽快摆脱盲目照搬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语词、概念、逻辑来分析中国现状的状态,坚持立足基本国情,敏锐把握时代特征,推动话语创新,切实承担起用中国话语解释中国乃至世界的责任。

我们还应立足自身精神文化传统构建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不是无源之水,必须有所凭藉。毛泽东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在传统社会中,我们形成了诸如天下为公、民惟邦本、修齐治平、仁政德政、选贤与能等立足自身文化基因的话语,至今仍不失熠熠光彩。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我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这是在新形势下构建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点。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充分尊重自身精神文化传统,探索传统话语与革命、建设、改革话语的融合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推进理论话语体系创新。

(三)深化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内涵,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近年来我们在文化走出去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现在应乘势而上,努力让中国文化在海外发挥深入持久的影响。作为文明古国,中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要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就不能使外国人停留在对中国文化表象的猎奇式偏好,而要向其展示中国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反映时代精神的核心理念,使其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精神内涵,充分展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以及当代中国的生机活力,为国际社会认知中国提供新的视角。

应把影视、图书、音乐、动漫等作为文化走出去的重点,在这些作品中巧妙地体现中国文化内涵,推动其进入境外主流社会和人群。在此过程中应坚持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并重,但无论雅俗,都应坚持内容为王,突出文化艺术品位和价值基准,依靠精神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打动人、感染人。既要积极抢占海外市场,又要反对票房、收视率、码洋至上,反对歪曲历史、嘲弄经典、哗众取宠,使文学艺术作品始终能够弘扬我国主流价值、展示大国形象。影视文学音乐创作者应多修炼内功,努力创造出思想健康、内容感人、旋律优美、艺术性强的传世经典,以作品本身的高质量高品位确保文化走出去。应发挥好语言在文化传播中的基础性作用,搞好对外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学与传播,进一步办好孔子学院等机构,使之从简单的表层文化符号传递过渡到深层精神文化理念的推广。还应大力开展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有意识地借助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民间学术文化艺术机构的力量,通过更紧密更深层的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培养西方本土的中国文化研究者、宣介者。

(四)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尽快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我们要把提升传播的思想价值内涵和吸引力感染力摆在首要位置,在加强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国际传播的思想力建设,重点解决好“传播什么、如何传播”的问题。主流新闻媒体应注重新闻报道内容和视角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主动设置议题,先声夺人,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力求在重大国际事件和国际新闻上体现中国视角、发出中国声音,防止不假思索地充当“二传手”,跌入所谓“价值中立”的陷阱,不自觉地传播了西方价值立场。要树立立体国际传播意识,拓宽传播视域和渠道,由传统单一的新闻传播向包括多种传播业态的“全媒体”传播转变。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整合现有不同种类的国际传播资源,加强科学论证和绩效评估,避免重复建设和市场同质化现象,努力实现各类传播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我们还要顺应当前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传播手段不断翻新的形势,在战略布局上更加突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国际传播能力,提高本土互联网平台等新兴媒体在海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从而更有效地打破西方的信息垄断。应根据网络时代的传播特点改进国际舆论引导,对国际社会各种误解、歪曲中国的言论及时予以回应,积极抢占国际网络舆论制高点。同时,还要重视研究国际传播艺术,大力改进文风,消除说教灌输,考虑不同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因素,适度推进本土化战略,努力增强国际传播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中国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使之成为国外民众普遍重视和信赖的信息源。

(五)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注重敦风化俗,展示文明中国形象。公民素养与社会风尚如何,直接关系国家形象与软实力。我们应通过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公民文明素养,使国家软实力具备坚实的基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倡导修身自律、文明守法,使我们的国民具备与大国风范相匹配的文明与教养、大气与担当,实现“礼义之邦”的回归。

与此同时,还要下大力气整饬社会风尚,努力铲除拜金主义、奢靡浪费、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滋生的土壤,破除喧嚣浮躁、功利媚俗的社会心理基础,推动社会风俗回归淳朴厚重。人总是需要有一些神圣、超越的情怀的,一旦彻底功利化、世俗化,很难得到世人的敬重。要谨防市场的逻辑从经济领域扩张到政治、社会、文化等一切领域,吞噬人世间一切美好情怀。古人说:“放于利而行,多怨。”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精致的利己主义、庸俗的消费主义和功利的实用主义,防止陷入精神虚无的泥潭。当今时代,有必要重温中国自古“义利之辨”传统和古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教诲,以激发超越情怀,使公民的价值坐标不在世俗化社会中迷失方向,使社会的良风美俗不在市场化浪潮中枯萎凋零。我们决不能因为前行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也不能因为前行得太快而使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脚步。

(六)努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以消弭噪音杂音,为软实力提升营造良好环境。我国在短短几十年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在数百年的发展进程中渐次暴露出来的问题,也难免在短短数十年间以相对集中、猛烈的方式显现于我国社会。我们的公民和媒体要以尽可能客观公正、包容理性的心态看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防止极端化、情绪化的舆论瓦解社会共识。与此同时,要认识到敌对势力遏制我国软硬实力提升、阻碍我国和平发展的心态和行为将是长期的,对西方的抹黑、中伤要有理有力有节地予以针锋相对的批驳。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从根本上挫败西方遏制中国的图谋,切实提升国家软实力,归根结底还要靠“练好内功”,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我们固然不能奢望毕其功于一役,但也决不应以“成长的烦恼”之类的托辞作为忽视问题、消极无为、敷衍塞责、文过饰非的借口,而是必须迎难而上,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积极回应民众期待和利益诉求,以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毫不妥协的斗争态度和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昭示世界。我们要注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同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严格加以区别,既不因道路、理论和制度优势而对具体问题视而不见,又不因这样那样的具体问题动摇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总之,正如马克思所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努力让社会充满生机活力,使中国梦焕发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光芒,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来源:红旗文稿

    进入专题: 软实力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563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