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加宁:制度不合理导致金融“坏创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99 次 更新时间:2013-05-31 13:33

进入专题: 金融改革   金融创新  

魏加宁  

从源头上观察金融创新,发现至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技术进步引发的金融创新,比如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甚至于现在兴起的第三方金融。对于这类金融创新,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责跟上变化的形势,更新监管方式和技术手段。否则的话,就有可能出现监管真空。

还有一种金融创新,它实际上是由于现行的制度安排不合理而导致的。比如当前的民间金融,像温州、鄂尔多斯等一些地方的民间借贷非常发达。不合理的制度包括:一是行业准入限制,不允许或者严格限制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办民营金融机构;再有就是利率没有市场化,长期的金融压制造成(存款)利率偏低甚至是负利率,资金被迫从正规的金融体系中流出,形成各种形式的民间借贷;再有一个原因是对这块准金融机构的准金融活动,现行的垂直监管部门监管不到,地方政府又没有相应授权,属于金融监管的真空地带,所以它发展快,异常活跃。

这种所谓的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需要通过加快金融改革来解决。比如放开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到正规的金融体系中来,办正规的金融机构;加快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监管体制,把现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式金融监管分成双层,把准金融机构的监管权利和责任下放给地方。

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高企的一个原因也是制度不合理。目前地方政府推行城市化,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这需要超前融资。但是由于目前预算法不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导致另类金融创新蓬勃发展,各地纷纷成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一开始是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由于它是政策性银行,国家信用做担保,从金融市场上可以融到成本比较低、期限较长的资金,贷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尽管很多项目收益不高,投资期限较长,但是风险还不太大。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按理说政策性银行应该往前冲,商业性银行往后撤。但是我们恰恰在这个时候推动国开行商业化。

2009年5月份我跑了五个省市调研,发现问题比较严重,并从当年五六月份开始呼吁关注地方政府融资风险。商业银行给地方平台贷款出现什么情况呢?它们的资金都是短期的,要不是商业银行短存长贷,要不就是地方银行的短借长投,这样出现错位的经营风险。

尽管之后有关部门把平台贷款控制住了,但这两年又可以看到城投债迅速发展,接着是信托,包括一些理财产品……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出来了,都是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帜,实际上转来转去还是转回到这里。链条越来越长,越来越蜿蜒曲折,地方政府债务越来越隐形化,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交叉传染。

要控制这类风险,加强监管是行不通的,你会发现压下葫芦起来瓢。要解决问题就要加大金融财政体制改革,比如说能不能让地方政府堂堂正正的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自己担任风险。这样的话我们的金融创新就会减少一些。

再有一个问题,我们的一些保险公司,购买了上述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又通过各种渠道,投资了地方政府的债券。这样一来跨了三个不同的金融子市场。我们现在的混业经营在推进,资金跨市场流动,但分业监管体系没变,这种结构性特点将来会带来大问题。

怎么解决?光靠银行业是解决不了,首先要解决监管体制本身的问题。三会(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说了,现在合不了。那么暂时并不了,就需要改变决策机制,尽快建立起监管协调机制。能不能在三会之上,建立一个类似像货币政策委员会这样的决策委员会?三会作为它的执行机构。监管委员会里除了三会,还吸纳其他的监管部门作为成员,并邀请一些业内专家,组成科学的监管委员会。把决策监管权利分开,相互协调。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文章根据作者在《银行家》杂志等机构主办的2013年度“中国金融创新奖”评选发布会上的演讲整理。)

    进入专题: 金融改革   金融创新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442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