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南生:感受国外的送礼和受礼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66 次 更新时间:2013-05-08 15:57

进入专题: 域外传真  

袁南生 (进入专栏)  

送礼在中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见面要礼,临别要礼,办事要礼,行商要礼,感恩要礼,图报也要礼。现在更发展到学生、家长要给老师送礼,同学、同事之间也要送礼,求人办事更要送礼。中国人每年花在礼品上的钱呈上升趋势,礼品市场年需求近8000亿元。2000年,笔者调往外交部,先后到多个国家出任高级外交官,当然离不开送礼和受礼。国外是否流行送礼文化?国外流行什么样的送礼文化?国外对公务员送礼和受礼有何明确规定?送礼和行贿、收礼和受贿如何界定和区别?诸如此类的问题,笔者不仅亲眼目睹,而且还亲身感受。

以“礼”难服人

在国外,既要讲以理服人,也要讲以礼服人。以礼服人的“礼”,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礼貌、礼节;二是指礼物,两者有内在的联系。礼貌、礼节通过礼物来体现和展示,礼物是展示礼貌、礼节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中国人在国外做外交工作也好,做生意也好,一方面离不开“理”,没理,再讲礼、再送礼也终究是白费力气;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礼”,光有理,不讲礼貌,不拘礼节,不顾礼数,包括必要的礼物,办事情往往也会白搭。

笔者接触到的绝大多数外国人,他们办事首先注重以理服人,只要自认为占了理,遇到麻烦时,绝不会想到通过送礼来摆平关系。在国外的不少中国人,遇到棘手的事情,即使占了理,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能不能找到熟人帮忙,总是希望通过送礼来化解麻烦。津巴布韦工商税务部门经常到商店工厂抽查,到白人开的商店或工厂,一般来说,白人对检查人员彬彬有礼,有问必答,主动配合,但一不敬烟,二不泡茶,三不送礼,当然更不会请吃饭,顶多就是一瓶矿泉水。到华商企业,华人华侨老板又是递烟,又是泡茶,又是请客吃饭,又是送钱送物,这一套规范动作他们早已习惯了。久而久之,津巴布韦一些工商税务人员懒得检查白人商店和工厂,有事没事就往华人商店或工厂抽查,华商每次都会对他们“意思意思”,他们每次都会有所收获。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华商本想以礼服人,通过送礼来摆平关系、化解麻烦,但没想到,越送礼,越客气,反而麻烦越大,为什么?因为既然每家华商都送礼,事实上就等于人人没送,反而把一些工商税务人员的胃口搞大了,反而使华人的经商和发展环境逐渐恶化。

在苏里南,不少华商为了获得签证,获得营业执照、获得长期居留许可(绿卡)等等,使用最多的招数就是送礼。苏里南政府贸工部长米希金对笔者表示:到贸工部申请营业牌照是华商应有的权利,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程序办到,不必送礼,这样既方便华商办事,也有利于贸工部的廉政建设,遇到明里暗里索礼、不送礼不办事的欢迎直接向他本人举报,希望中国大使馆能将此意转达给华商。

礼多人也怪

中国人司空见惯的风筝、二胡、笛子、剪纸、筷子、图章、脸谱、书画等等,一旦到了外国友人的手里,往往会备受青睐,身价倍增。礼不在重而在于合适,有时送太贵重的礼品反而会使受礼者不安。国人流行和信奉一句话:礼多人不怪,油多不坏菜。但是,在不少国家不见得这样。而对于公务员接受礼品、礼金或者其他馈赠,许多国家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美国1989年通过的《行政部门雇员伦理行为标准》规定,雇员可以接受的礼物有:每次不多于市场价格20美元的非索取的馈赠,一年内从同一种渠道所接受的馈赠不超过50美元;基于家庭关系或者个人友谊而赠送的物品;在招待费用由发起人承担时,所参加的范围广泛的集会,如会议和招待会;在国外任职期间,在一定的会议或活动中的食物、茶点和娱乐活动。该标准还规定,除为数不多的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如结婚外,禁止下级向上级送礼,违反者将被开除。如果公务员收到20美元以上的礼物怎么办?有两种选择:一是必须将超过的价值部分用现金退还给送礼人,二是将礼物退还。美国对礼物的定义非常广泛:任何赠物、关照、折扣、款待、请客、贷款、债务偿还期延伸或任何有金钱价值的物品。礼物的概念也包含:服务、纪念品、交通运输工具、车船飞机票、报销费用、地方旅游、酒店住宿和餐饮。对于公务员,要想做到一件礼不收、一点便宜都不占很难。所以美国公务员在一些情况下还是可以接受礼物的,但在这方面的限制却非常严格,即使是总统收礼也必须上交。按照规定,总统留为己有的礼品不能超过200美元,200美元以上的就要上交白宫档案馆保管。如果收受礼品总价值超过7000美元(约5.6万元人民币),将对其处以3倍的罚金,并可判处15年以下监禁。

日本于1999年通过《国家公务员伦理法》,禁止公务员同与工作有利害关系的人员往来,包括合同方、接受审批方、被检查方等等;禁止与利害关系人员就餐,接受其馈赠,包括婚丧嫁娶等礼金。也就是说,公务员除了与自己公务上没有关系的朋友之外,公务员不准请客和接受招待,否则就会被开除。一般和领导在一起吃饭,要么是各付各的,要么是领导请客。

英国政府规定,大臣收到价值超过140英镑的礼物必须上报,但也可以选择支付价值超出140英镑的部分,买下礼物。即使首相也不例外,在外事来往中,赠送给首相的礼物如果价值超过140英镑,就属于国家财产,由政府负责保管。如果首相想要保留这些礼物,就必须自掏腰包购买。不仅如此,英国媒体报道说,首相还必须为其购买的所有礼物另行支付增值税和关税。

新加坡《公务员纪律条例》明文规定,不能接受公众人士的礼物和款待;因公务接受的礼品,必须如实报告,礼品价值超过50新元(约合人民币200元)必须交公。

德国《联邦政府官员法》明确规定,政府官员收礼是违法行为,公职人员必须将15欧元(约合140多元人民币)以上的礼品与酬劳上报,不允许收受现金。参加节庆活动也必须经过上级批准,而且只能收取印有主办单位名称作为广告的小礼品,否则将会受到查处。如果官员收了不该收的礼物,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或承担相应的后果。如德国央行行长在参加“欧元货币面世”庆祝活动时,顺便带了家属在柏林住豪华酒店并游玩了4天,结果花去了该活动主办方7600欧元。不久,这一丑闻曝光,德国央行行长迅速偿还了家属所用的3800欧元。不过,老百姓对此并不买账,认为他这样做,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从道义上都说不过去。最后,央行行长不得不宣布辞职。

当然,“礼多人也怪”是就通常情况而言,而且,这种情况更多出现在发达国家。不过,发展中国家有的对公务员收受礼品管理也很严格。例如,笔者多次亲眼目睹,在津巴布韦外交部,如果中方人员向津外交部官员赠送礼品,会见一结束,礼品就被外交部一面孔熟悉的官员收走。但是,在一些国家,包括津巴布韦,“礼多人不怪”的官员,笔者也不止一次见到。

礼尚不往来

礼尚往来是中国的传统,汉语中不少成语表达同样的意思,如投桃报李 、得牛还马。民间用“还礼”来表达这个意思。但在国外,很多时候是礼尚不往来。

例如,出使苏里南以来,笔者多次陪同中国党政领导人,省、部长或大型企业的老总,拜会苏里南国家元首,先是费内西安总统,后是鲍特瑟总统。中方按习惯肯定会向总统送一个礼品,但苏方从来没有回赠过礼品。是不是苏方违反礼仪,怠慢中方呢?不是。如果苏里南总统与来访的中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会见,那肯定会交换礼品,双方事先会通过外交途径将此安排好。苏里南总统接见中方来访人员,对中方人员来说,拜会总统本身是一种礼遇和荣幸,在这种情况下,如建议总统向中方人员回赠礼品,则明显有失礼貌和尊重了。

中方与外方在对等往来中,外方对中方在礼品问题上有时礼尚往来,更多时候是礼尚不往来。也就是说,你送对方礼物,不见得对方回赠你礼物。外方这么做,并非是刻意不在乎中国,并非说外方抠门,不讲礼貌,而是他们自己平常对谁都是这样,颇有“君子之交淡于水”的作派。笔者在津巴布韦常驻时,中方人员访问津巴布韦,中方十之八九会送礼。中国人已把送礼看成是出访的必然程序,不送礼恐怕首先不是对方感觉不舒服,而是中方自己觉得不对劲。但对方回赠像模像样礼品的确实不多。外方一般代表团,包括省部级代表团应邀访问中国,笔者多次到机场为他们送行,基本没有看到过他们会特意为中方准备什么礼品。

外国人对礼尚往来也有较真的时候。津巴布韦石雕世界驰名。津巴布韦国防部长穆南加格瓦应中方邀请访华,为这次访问精心准备礼品,请津巴布韦石雕艺术家特意雕刻了一个超大石雕作品。雕好以后,特意把石雕运到国防部大楼内,邀笔者和使馆武官卓伟大校到国防部看,并商量如何运输和送交。

礼轻情意重

在国外,笔者亲身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礼轻情意重。无论是单位之间的往来还是朋友之间的交往,送礼绝对不是负担。在圣诞节之类的重大节日,在领导人和亲朋戚友等婚丧嫁娶、生日等重要的日子,笔者能清楚地感受到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送礼区别。如果说礼品兼有使用价值和情感价值的话,中国人关注礼品的使用价值,本能地认为越贵越客气。特别是春节来了,拜年送礼肯定涉及到礼品价值多少的问题,趁着逢年过节上上下下打点一番,不少人或多或少还出于某种私心,也出于某种无奈。外国人关注礼品的情感价值,不在乎礼物的贵重,而侧重于浪漫,越温馨越受欢迎。他们追求浪漫、新奇,有时一根鸟的羽毛、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也能让他们非常开心。但是西方人在送礼时十分看重礼品的包装,多数国家的人们习惯用彩色包装纸和丝带包扎,西欧国家喜欢用淡色包装纸。向外国友人赠送礼品时,既要说明其寓意、特点与用途,又要说明它是为对方精心选择的。

圣诞节在西方世界是最重要的节日,是一年当中的送礼大节。圣诞过后几天就是元旦,迎圣诞与迎新年交织在一起。送什么呢?新年贺卡。每年12月,中国驻外使馆将中国国家主席、人大委员长、总理和政协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新年贺卡转送给驻在国相关政要,驻在国领导人也向中国领导人送新年贺卡。作为大使,笔者也会以个人名义向当地政要发新年贺卡,同时视情“送礼”。对总统,送1瓶或2瓶茅台;对部长以上政要,送1瓶中国产红酒,或者1本年历。每年这个时候,笔者会收到大量“礼物”,主要是新年贺卡。其中有些贺卡具有特殊意义,如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夫妇亲笔签名、附有总统夫妇照片的新年贺卡。新年送礼,比较多的另一种礼物是一束鲜花,有时也会收到礼品篮子。篮子上面别着送礼者的礼卡,里面通常装有一瓶红酒、一盒饼干、一盒巧克力、一包糖果和一些水果,篮子很好看,但里面的东西不值钱。

外国人平时相互之间往来更是礼轻情意重,遇到结婚、生日,通常都会举行聚会,当地人欣然应邀而来,但多数是空手而来。仅在苏里南,笔者出席过鲍特瑟总统夫人、阿梅拉里副总统夫人、议长苏摩哈尔乔及夫人、内阁贸工部长等的生日晚会,出席过前自然资源部长公子等的婚礼,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人送礼。使团之间往来基本不送礼,如出席大使在官邸举行的小范围的活动,也就带瓶红酒。一般在赴当地人私人家宴时,也就为女主人带些小礼品,如花束、水果、土特产等。有小孩的,送点玩具、糖果。笔者在国外收到不少包装得十分考究的礼品,打开后往往是一支圆珠笔,或一块巧克力,或一个纪念章。但是,一束鲜花、一瓶红酒,在国外既不小气,也不土气,更不俗气。相反,体现了相融的和气、相惜的雅气和相知的文气。2011年,笔者在苏里南收到了苏里南总统鲍特瑟夫妇为笔者送来的生日花篮。2012年生日时,笔者在北京,使馆同事打电话给笔者,说总统夫妇又送来了生日花篮,还拍下照片,通过网上传给笔者。花篮不值钱,但对笔者来说其分量是不可以用金钱来计量的。

需要指出的是,不少国家虽然对公务员怎样对待送礼和受礼有硬性规定,对送礼和行贿、收礼和受贿的区别在哪里有明确的界定,在廉政建设方面敢于重拳出击,但不等于在这个方面就没有腐败现象了。借生日之机向中方索取高档礼品的事笔者亲历过,以“礼”向中方行贿的事许多人都听说过。近些年来,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洋贿赂”事件可谓是层出不穷。安邦集团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跨国企业在华行贿的事件近10年来一直上升,中国在10年内至少调查了50万件腐败案件,其中64%与国际贸易和外商有关。而在已曝光的案件中不乏西门子、家乐福、IBM等著名跨国企业,其手段之一就是以“礼”行贿。吸取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警惕以“礼”行贿的新动向,对于预防腐败,打击贪污受贿等严重贪腐行为,不无益处。

原载:《清风》杂志2012年第12期

进入 袁南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域外传真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域外传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3744.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