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南生:戊戌“第七君子”:张荫桓之死的外交解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324 次 更新时间:2019-07-05 09:55

进入专题: 张荫桓  

袁南生 (进入专栏)  

摘要:戊戌政变之后,慈禧最恨两个人:一是康有为,二是张荫桓,必欲除之而后快。张荫桓获罪的主要原因就是举荐了康有为,因为没有康有为,很可能就没有戊戌维新;没有张荫桓的举荐,康有为很可能就是一个普通书生。


戊戌政变时,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人们将其誉为“戊戌六君子”,怎么会有戊戌第七君子呢?确实有。那就是官至户部侍郎兼总理衙门大臣,曾经赏头品顶戴的著名外交家张荫桓。虽说他遇害不在菜市口,遇害时间也比“六君子”晚了近两年,但他也是因那场变法而获罪,也是面对砍头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成为因变法而殉难的第七位君子。


维新志士


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殉难的戊戌七君子中,张荫桓可列为第一君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张荫桓是整个戊戌变法运动的“幕后大人物”。治近代史者多谓张荫桓为戊戌变法幕后推手,可以说,没有张荫桓,就没有康有为的变法活动,更没有戊戌新政。说白了,张荫桓就是康有为的“后台老板”,是所谓“康党”的主脑人物,是那场变法的关键人物和实际推动者。民初学者黄浚说得好:“张荫桓之生平,则极关政局,为甲午至戊戌间之幕后大人物”。(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中华书局2008年版。) 只有了解张荫桓在戊戌变法前夕的特殊地位,才能理解康有为。康不过六品主事,他为什么能破天荒般地得到光绪皇帝的赏识,成为一颗令人瞩目的政治明星?这同张荫桓在康有为上书活动以及皇帝赏识康氏过程中起的作用分不开,这个过程在当时十分隐秘,不能拿到公开场面上说。所以后来有人说张荫桓“私以康有为进”,一个“私”字可谓道尽了整个玄机。因为把康有为介绍到光绪面前,是张荫桓通过私密手段完成的,当然不敢公诸于众了。长期以来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叙说中,提到张荫桓的并不多,即便提到也是轻描淡写,很难看到这位粤籍大佬发挥过的关键作用,仿佛一切都是康有为、梁启超奋斗的结果。


第二,张荫桓是最早践行条约外交的代表人物。在张荫桓那个时代,中国主导的朝贡体系在西方条约体系、殖民体系的冲击下走向崩溃,中国被迫进入西方主导的条约体系。张荫桓是中国最早践行条约外交的职业外交官之一。1884年,清廷面向全国选拔外交人才,张荫桓以通英语、知外务而被召进京,得到慈禧和光绪赏识,授予三品卿衔,命其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自此,张得以在外交领域展露其非凡才华。时隔一年,张被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和秘鲁的外交大臣。在美3年,张不辱使命,办理了包括华工被害案在内的多项交涉,取得了圆满结果。1889年张荫桓经欧洲回国。第二年受命在总理衙门任职,办理涉外事务。1892年,张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加尚书衔,兼总理衙门大臣。自此,张荫桓一身肩负外交和财政两大重任,成为清廷重臣。


第三,戊戌烈士中,张荫桓地位最高;满朝文武中,张荫桓曾是深得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信任的高官之一。慈禧召见臣下,往往隔着帘子对话;而召见张荫桓,却将帘子卷起来与其交谈,过后还要赏他吃饭。慈禧对他说,“汝办事认真,今予汝外官,当能为国家出力”,“说你有才能会办事,难免遭人忌恨,国家要靠你们辅佐,决不会被那些闲言闲语所干扰。”(《张荫桓日记·三洲日记》中华书局版第3页。)正是慈禧的赏识,张才得以在政坛上平步青云。张在戊戌年春是光绪最信赖的朝臣,没有之一。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说“皇上屡问以西法新政”。了解内情的维新党人王照后来在 《小航文存》评论说:“张荫桓蒙眷最隆,不入枢府(军机处),而朝夕不时得参密沏,权在军机大臣以上”,“是时德宗(光绪帝)亲信之臣,以张荫桓为第一”。王照说这番话确实并非夸张,当时的军机大臣都是集体召见,绝无单独谈话的可能,而张荫桓却享受着连军机大臣都没有的恩宠,也难怪慈禧后来怀疑是张荫桓教坏了皇帝,离间了他们的母子关系。


第四,张荫桓是慈禧太后要抓的头号钦犯。八月初九的抓捕名单,张荫桓排名第一。张荫桓是慈禧最恨的两个人之一。近代史家茅海建认为,戊戌政变之后,慈禧最恨两个人:一是康有为,二是张荫桓,必欲除之而后快。张荫桓获罪的主要原因就是举荐了康有为,因为没有康有为,很可能就没有戊戌维新;没有张荫桓的举荐,康有为很可能就是一个普通书生。如文梯弹劾康有为,称康有为常在深夜到张荫桓家投宿,“盖户部侍郎张荫桓与康有为同县同乡,交深情密”;后来贻谷弹劾张荫桓,亦云康有为夜宿张荫桓家,称二人“无异家人父子”,“数月以来种种悖迹,张荫桓实与康有为同恶相济”。


第五,张荫桓是清末体制内官员中认真考察西方政制、思考中国前途的第一等人物。他出任驻美国、日斯巴弥亚(今西班牙)、秘鲁公使,历时5年。出使经历大大开阔了张荫桓的人生视野,加深了他对世界格局和国家前途的认识。三国分别地处北美、欧洲和南美,他将见闻和思考写成《三洲日记》,篇幅宏大。他写各国世情民风之观感,写自己奉使尽职的作为,更多对所历各国社会制度、法制实施、经济运作的观察。他当年看到的华盛顿纪念碑,与我们今日所见一样,他对美国开国元勋的由衷赞美,对 “创为民政”、国“托众权”之肯定,对泰西人杰造就西国强盛之原因,无疑超越了时代。


就义风波


政变发生在戊戌年八月初六,初七奉旨拿办康有为,康已出逃。初八日清晨,步军统领崇礼派部属率数十名兵丁包围了张荫桓的住宅,“邀请”张到提督衙门接旨。张荫桓已有思想准备,他不慌不忙地吃过早餐,在兵丁的押解下上了路。先是到了提督衙门,后来被关进了刑部大牢。同时被捕入狱的还有谭嗣同等一批维新党人。一些嫉恨张荫桓的官员担心洋人得到消息后会出面干预,发生变故,极力怂恿将张立即正法,于是上头决定不经审讯就将张荫桓秘密处决。但是张荫桓被捕和将被处死的消息,还是很快就被外界知道了,于是一场营救张的活动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最先得知张荫桓被捕消息的,是日本驻华使馆的公使林权助,他当即向日本外务省报告了这一消息,并同正在北京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商议援救措施。伊藤这次是来华旅游的,他到京后觐见光绪皇帝,是由张荫桓一手安排并亲自陪同的,伊藤同张是老熟人,因此对张的命运表示关切。初十日晚间,日本使馆正在为伊藤访华举办答谢中方官员的宴会,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派书记官带着他的亲笔信来见林权助,说已获得确切消息,张荫桓将在第二天一早被杀害,请他设法营救。林权助感到事态严重,决定宴会之后即刻去见李鸿章。宴会结束后,林权助即向伊藤博文说明情况,并提出可否以他的名义同李鸿章交谈,伊藤表示同意,并鼓励他好好去干。于是林权助立刻动身前往李鸿章的寓所,约在十一点半左右到达。


日本公使的深夜造访,令李鸿章感到十分惊讶。林权助说,如果张荫桓被杀了,那可是一件不得了的突发事件啊,将会引起列国干涉。伊藤博文先生对这事也很关心呢。李鸿章有些犯难地说,明天时间那么早,你要我怎么办呢?林权助说,军机大臣荣禄明早四五点钟就要上朝,你赶快给他写封信,天亮以前不是就可以把这意见传递给皇太后了吗?李鸿章沉思了一会儿说,那好吧,就照你说的办。而英国公使窦纳乐虽己托付日本公使出面救张,但心中还是没把握,他推测这么大的事情慈禧肯定会同李鸿章商议,于是又给李写了一封信,强调杀害像张荫桓这样一位在西方颇有名望的高官将会引起的严重后果,请李务必阻止这一行动。英、日两国公使把解救张荫桓的途径都集中到了李鸿章身上,但李当时自己的处境也不妙,因他支持变法,有人告他是“康党”,在这种情况下他若主动出面对张施以援手,恐引起更大麻烦。但眼见一个曾经的下属身处危境他不会见死不救。现在好了,有了英、日两国对这件事的强烈态度,他出面运作就比较合适了。正是他的出面使事情有了转机,张荫桓的名字被从死刑名单上删除了,由斩立决改为由刑部看管 。


英、日积极营救张荫桓,一是因张主张联合英、日,获得了对方好感,二是张确实在邦交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与此同时英、日也营救了其他维新志士,康有为由英国人救走,梁启超由日本人救走,黄遵宪也因日方干预而获释;谭嗣同倘若不是执意要留下来,也会得到日方的营救和保护。英、日两国公使联手营救,不仅把张荫桓从虎口捞出来,还帮助摘去了他“康党”的帽子。


转眼是庚子(1900年)之乱,以端亲王载漪为首的一帮顽固分子仇恨维新派,仇恨庇护维新派和偏袒光绪帝的洋人,胁迫朝廷对11国开战,此时的慈禧不必再顾及洋大人的脸面,一贯记仇的她翻出旧账,下令把远在西域的张荫桓处死。七月初六日午间,一道将张荫桓“就地正法”的电旨传到了新疆。有记载说,那道所谓的谕旨传到迪化时,巡抚饶应祺正陪张荫桓吃午饭。饶展开电文一看当即变了脸色。张荫桓探过身子看过电文,仍然谈笑自如。饭后,张取出两幅扇面,为陪伴在身边的子侄作了两幅山水画。随后他穿戴整齐,步入行刑之所。临刑前曾有朋友劝其自尽,他则慨然道,既然是明旨斩决,自尽后仍免不了再挨一刀,与其死两次,不如死一次。说罢移步上前,引颈就戮,以其热血彰显了一个维新志士的无畏和坦荡。算起来,他也只多活了两年。


张荫桓被杀后,英、美等国曾极力要求为其昭雪,恢复名誉。1901年7月2日,辛丑议和时,美公使柔克义照会李鸿章,说张荫桓“出使该国时尽力尽心,使两国邦交加厚,华盛顿人民闻其被戮,均为悼惜”,称其为“美国心契之友、中国宜力之臣”,相信中国政府必将还其公允昭雪,请求“将张荫桓一切罪名开除,赏还原衔,追予溢典”。(《 中美往来照会集》第9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24页)次日英公使萨道义亦照会李鸿章,说张荫桓为祝贺英王在位特使,又为前任公使欧格纳与窦纳乐所敬服,凡属英国旧识,“无不惨悼”。他们一致要求将张荫桓开复原官,以敦邦交。清廷在压力之下终于允其所请。(王树槐:《外人与戊戌变法》,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98页。)


外交之道


张荫桓的外交亲历表明:


拓宽外交人才的选拔渠道是办好外交的题中应有之义。晚清时,朝廷面向全国选拔外交出使人才,张荫桓、郭嵩焘、薛福成、黄遵宪等成为职业高级外交官,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留下了佳话。张荫桓善诗文书画,通达时务,善于处理复杂政事,得到素有政声的前后任山东巡抚阎敬铭、丁宝桢的赏识与拔擢。张荫桓担任地方官员期间,所办如治河、洋务、营造等,极繁冗而劳剧,都能处理得当,明达有效。张荫桓将地方工作经验带入外交实践之中,又得左宗棠、李鸿章赏识,终于完成从地方俗吏到外交能臣的转变。


敢于建言献策是外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庚子(1900)春夏,慈禧听信邪言,向11国宣战,鼓励拳民攻打使馆,杀死德国公使,引起激变。总理衙门大臣许景澄等5位大臣反对宣战,被慈禧太后下令斩首。张荫桓身居西域,深知利害,为了国家利益,不是明哲保身,而是不顾自身安危,通过新疆巡抚进奏,有“‘拳匪’不足恃,外衅不可开”之说 。明知这样说对自己有害无益,但涉及国家的安危仍义无反顾,这正是外交人员的本色。


维护华人华侨的合法权益是外交人员的神圣使命。19世纪末美国怀俄明州发生虐杀华工惨案,即石泉惨案。在这次惨案中,共有近30名华工丧生,数百人被逐出城市,财产损失十分严重。张荫桓接任美国公使后,就石泉惨案向美国政府索赔,他利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为受迫害的华侨讨回公道。张荫桓的强硬态度使中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美国政府答应赔偿华人15万洋银,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向列强索赔成功的案例,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户方在核实赔款时发现了统计上的重复,张荫桓还下令将多余的款项退还美国,这样的诚信赢得了美国的尊重。


外交无小事是外交人员最基本的原则。与外交搭上边的事,就不是小事。以张荫桓的精明,他应该知道官场的一些潜规则是不能违背的,但由于他过于自信,却有意无意得罪了一些看似无关紧要实则相当关键的人物,由此埋下了倒霉的种子。1897年,张荫桓奉旨前往英国参加女王维多利亚在位60周年庆典,之后他又去了法、德、俄、美诸国游历了一圈。在欧洲出访时,张特意选购了两颗宝石准备回国后呈送给太后和皇上。两颗宝石一红一绿,红为红披霞,是送皇上的;绿为祖母绿,是送太后的。两颗宝石都很漂亮,论价格,祖母绿远高于红披霞。


但按通例,大臣给皇上进奉物品,必须经太监总管李莲英过手给太后看过才行;同时必须给李莲英孝敬一份,这已是惯例。但这一次张荫桓只交待李莲英将两颗宝石进呈给两宫,却没给李准备任何礼品。他没料到的是,这太监总管是不好惹的。就在太后满心欢悦地抚弄着这两颗宝石时,李莲英在旁冷冷地说:“难为他如此分辨得明白,难道咱们这边就不配用红的吗?”慈禧一听,赫然变色,马上叫把两颗宝石给退了回去。原来大清祖制对嫡、庶在佩饰上是有规定的,嫡为正室,可以披红,而殡妃为庶,只能着绿。出身西宫的慈禧当然忌讳此事,经李莲英一挑唆,便认为张荫桓有意讥讽自己,自此对张记恨在心。张荫桓一不留神怠慢了李莲英,到头来竟把太后给得罪了。


进入 袁南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张荫桓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703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一枚石头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