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是一种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特有名词。用老百姓的话,就是吃官饭,由国家拨款供养。说起来,它们跟国家机关不大一样,里面的人不属于官员。但是,在中国凡是吃官饭的地方,都有共性,一个共性是都有官阶,科级、处级,局级……,还有一个共性,就是都能养人而且越养越多。
事业单位大体上分成这样几类,有经营服务性的,有行政职能的,也有公益性的,比如学校和医院。不管哪一类,除了它本身的功能之外,最大的一个特性,就是养人,养很多人。改革开放之后,权力含金量大增,依附权力的事业单位多了起来,服务也就顺理成章变成了借权弄钱。有行政部门做靠山,不怕企业不就范。好多挂靠行政机关的协会,都是干这个的。同样,学校和医院,也渐渐有了“店”的模样,本质工作,反而不甚了了了。从某种方面说,他们开“店”,也跟国家养不起,难以全额拨款,同时自己要养的人却越来越多有关。一个县,机关名额相对固定,进去难点,大家想吃国家财政饭,就拼命地往事业单位里挤,挤得每个办公室都满满的。据说,现在全国的事业单位,有126万个单位,有3000万职工。这个数字,显然不包括大量的临时工。
事业单位的改革,早就嚷嚷多时,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终于,现在要下来人了,人影依稀可见。最大的改革,是说要把三类事业单位细分,其中,担任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政府机关,经营服务性逐步转成企业,而公益性的,则通过进一步细分,再分成几类,逐步改革。比较振奋人心的,是砍掉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不让学校和医院有那么多的官。显然,这样的改革这是好事,但还远远不够。最令我们担心的是,我们不知道到底最后能有多少事业单位,挤到政府机关的序列里去,按过去改革的常理,只要改革留这么一个后门,这样的挤,是会很激烈,也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有可能挤破大门,让众多的事业单位,摇身一变,成了政府机关。使本来就臃肿不堪的政府机关,更加臃肿。其实,这类事业单位的职能,本可以由NGO组织来承担,由政府出面,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现他们的职能,国外的经验证明,是行之有效,而且具有效率的。所以,这样的事业单位,可以干脆转成NGO,非政府组织。反过来,变成企业的事业单位,会相当的少,不经强制,这个过程很难实现。当然,改革最不彻底的,还是第三类事业单位,将之分成公益一类和二类,还是一笔糊涂账。实际上,无论一类还是二类,都可以进行市场化改革,任何的学校,医院,都可以实现国立、私立和教会三者并存,没有道理非得由政府包下来,一家垄断。实际上,政府现在对于公立医院和学校,包又包不下来,拨款根本不够人家花的。为了养人,这些单位不得不创收,现在医院的以药养医,学校的乱收费,乱办班,都跟经费不足有关。国立或者现在叫公立的医院和学校少一点,也就可以养得起了。很多医院和学校,包括大学,可以转制,变成私营的。以大学为例,在发达国家,没有说私立大学就办不好。相反,美国恰恰私立大学才是最顶尖的大学。中国人又不比别人差到哪里,别人能办的,我们也应该能办到。民国时,无论大学还是医院,都是国立、私立和教会三足鼎立。回过头来看,那时的医院和大学,尤其是大学,办得相当好。
当然,最难的,恐怕还是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所有这些单位的领导,都会叫起来。别看不是真的政府官员,级别的含金量也不高,但一旦没有厅级,处级这些头衔,所有单位的头头,都会浑身难受的。行政级别,就是他们的灵通宝玉,须臾不可分离。
多少年,所谓的事业单位,至少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养人。连大学,都会因人而设课,只要去了这个所谓的职能,事业单位也就好改了,把养人的地方,变成干事的,这个国家会变得更好,养活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