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尽快制定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国家规划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10 次 更新时间:2013-03-05 21:15

进入专题: 中等收入群体   收入倍增计划  

迟福林 (进入专栏)  

2013年全国两会,中国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新起点。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中国新政”不仅让国内公众充满期待,国际社会也高度关注。

中国经济如何再续“奇迹”?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何在?如何通过调节收入分配让财富分配更加合理?这些问题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是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内需的重要基础,是建设“橄榄型”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务。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是一个大战略,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建议在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基础上,尽快出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国家规划》。

以消费潜力释放拉动经济增长

分析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趋势,需要建立在对国内市场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增长趋势的客观判断上。

中国经济时报:实现“中国梦”,前路鲜花簇拥,也荆棘遍布。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在哪里?

迟福林:我认为,2013年乃至未来几年,中国必须牢牢抓住拉动消费、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不放松。从2012年的情况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估计这一两年消费率有望超过50%。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要以消费潜力释放拉动经济中速增长呢?

迟福林:我认为,消费潜力是我国最大的战略机遇。随着我国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内涵、结构与规模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消费结构正在由生存型需求向发展型需求、由物质性消费为主向服务性消费为主转变。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我国未来5—8年消费升级潜力与提升空间巨大。从过去几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看,“十一五”年均增长18.1%,远高于 “九五”的10.6%和“十五”的11.8%;2011、2012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7.1%和14.3%。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潜在消费规模巨大。初步研究表明,到2020年,城乡居民名义消费总量规模有望达到45万亿元左右;加上相关的投资需求,2020年内需规模有可能接近百万亿元。仅以文化消费为例。目前我国文化增加值占GDP比重还不到3个百分点。据测算,如果“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值增加一倍,至少释放4万亿—5万亿的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巨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分析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趋势,需要建立在对国内市场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增长趋势的客观判断上。有专家认为,依托有利的内需潜力,尽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消费”转变,不仅对我国发展有重要意义,对拉动世界经济也将起到重要作用。初步测算表明,消费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将增长0.76个百分点。如果到2020年城乡居民消费规模达到4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速达到7.66%—8.92%,经济实际增速可达到7%—8%。这表明,如果潜在的消费需求能够比较充分释放,就有条件支撑未来10年7%—8%的增长。因此,巨大的内需潜力、尤其是消费需求潜力,是未来5—10年我国转型发展的突出优势和主要动力,并将决定未来10年的增长前景。2013年,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进一步有所提升。由此,2013年经济增长有望达到8%左右。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

迟福林:从发展趋势看,释放消费潜力、实现消费主导可以分两步走:一是到2016年初步实现消费主导,最终消费率从49%提高到55%;居民消费率从35%提高到45%;消费贡献率稳定在40%以上;二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消费主导,最终消费率进一步提高到60%以上;居民消费率提高到50%以上;消费贡献率稳定在50%以上。

推进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

用5—8年的时间形成以释放国内需求支撑可持续增长的基本格局,这也是2013年改革的重点任务之所在。

中国经济时报: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哪里?

迟福林:我认为,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取决于消费主导转型与改革的实际进程,即能不能用5—8年的时间形成以释放国内需求支撑可持续增长的基本格局。这也是2013年改革的重点任务之所在。一是以改革破题投资转型,实现投资与消费的动态平衡。从短期看,投资是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的,但从中长期看,投资必须有效地转化为消费,才能形成真正的增长动力。也就是说,消费才是增长的原动力,短期的投资要服务于中长期的消费需求,才能保持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否则,以牺牲消费来扩大投资,短期内尽管可以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但却有可能损害增长的内生动力,使中长期增长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二是尽快改变投资结构。要把投资的重点转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领域以及加大消费供给能力的投资。三是以公益性为重点调整国有资本配置,使广大社会成员能够分享国有资本增值创造的社会福利。

尽快制定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国家规划

实现中共十八大报告关于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的目标,不是贫富差距扩大基础上的倍增,而是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

中国经济时报:要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必须以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为重要基础。今年两会,您的提案对此也有所体现。

迟福林:你说得对。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是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内需的重要基础,是建设“橄榄型”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务。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规模过小、身份认同感不强,不仅抑制潜在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还导致社会结构失衡、贫富差距过大、利益矛盾增多。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把“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作为改革目标之一。但如何“扩中”缺乏具体的体制与政策设计。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是一个大战略,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我建议在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基础上,尽快出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国家规划》。

中国经济时报:您能具体谈谈这个建议吗?

迟福林:实现中共十八大报告关于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的目标,不是贫富差距扩大基础上的倍增,而是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为此,建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目标要求。

第一,总体目标:在目前大约23%的基础上,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到2020年努力达到40%以上,由此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从3亿扩大到6亿人左右。

第二,阶段性目标。未来2—3年,即到2015年左右,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到30%左右,规模接近4亿人左右;再用2—3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17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到35%左右,规模达到4.6亿人左右;随后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20年,实现倍增的总体目标。

第三,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国家发展的预期性指标。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是一个综合指标,既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果,也反映社会建设的实际进程,与GDP等单项指标相比,更具综合性。建议把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性指标,并鼓励地方政府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

尽快制定可操作的综合性行动计划

一是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二是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三是尽快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四是以提高财产性收入为目标规范资本市场发展;五是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中国经济时报:怎样才能实现您所提出的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目标?

迟福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一方面时间空间约束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现实条件总体具备,关键是要尽快制定可操作的综合性行动计划。

一是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建议实施大规模的国家减税计划。未来5年,重点是有效控制财政收入过快增长,有效控制行政成本过快增加,使城乡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二是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先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使有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再用2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人口城镇化的制度框架;随后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

三是尽快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进程,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实现农民土地使用权的物权化。近期的重点是尽快改革征地制度,使农民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定谈判主体,保障并提高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权益。

四是以提高财产性收入为目标规范资本市场发展。中等收入群体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是投资收益。我国资本市场的体制性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中等收入群体扩大。需要尽快推进资本市场的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完善上市公司年度现金分红制度,加大给中小股民分红的力度,使城乡居民能够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五是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重点是以提高人力资本为目标,扩大与就业结构相适应的教育投资,建立有利于就业和创业的体制机制,使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等群体尽快成长为中等收入群体。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进入 迟福林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等收入群体   收入倍增计划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178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