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广:新一届政府的政策着力点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28 次 更新时间:2013-02-19 23:17

进入专题: 发展方式转变  

王小广  

中国将迎来一个新时代,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望在未来几年中实现重大突破,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真正落到实处。

2013年是新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元年”,新一届政府的政策着力点无疑是值得期待的话题。通过研读新领导集体亮相以来的各类官方文件和新闻报道,可以判断政府将在三个层面上实现突破。

首先是“调整”。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是调整,而不像很多人认为的是企稳回升,进入新的增长期。人们普遍期望新一届政府实施“新政”,而其中不少人把“新政”理解为“大干快上”搞投资。这不仅对经济形势是误判,对政策也是误判。

2011年至2012年连续两年运行态势表明,中国经济因最终需求不足,而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调整型增长期。经济增长率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中期趋势。所谓经济回升不过是2012年5月份开始实施的“稳增长刺激政策”的人为“上拉效应”,缺乏中长期回升的基础,因为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这两大最终需求仍然不足,同时,深刻的结构调整过程才刚刚开始。

经济增长调整的压力仍然很大,不大可能出现“持续回升”的趋势。但应可出现的结果是“增长调整、结构调整加快”。这是调整的第一层意思。调整的第二层意思是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包括调整发展目标,调整发展重点和发展模式等,即摆脱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转为以扩大消费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解决最终需求不足和产业竞争力偏低两大瓶颈问题。

其次是“整顿”。其核心是建立新的发展秩序。内容包括加大反腐败力度,这是当务之急,也是极深入民心的长治久安工程。还包括整顿房地产市场,否则经济调整和经济发展新秩序的建立将会面临重大的障碍。另外也包括重塑信用基础和整顿投机取巧的不良社会风气,鼓励勤劳致富和实体经济发展等。

最后是“改革”。具体来讲要围绕着发展的重点实施改革的重点突破。加快城镇化不是走房地产化的老路,而是加快城镇化改革和加强城镇化管理,提高城镇化的效益。通过城镇化的改革释放出城镇化需求,进而消除各种体制障碍。

具体层面,中国必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重大转变,才能真正做好新一届政府的起步工作。

首先是应对危机方式的转变,由被动转为主动。过去几年中国对外部金融危机和自身经济下行压力的应对主要体现为“保”和“稳”,以维持高增长,应对方式是“筑堤垒坝”。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倒逼机制”,强调内外经济调整都是机遇,化经济下行的压力为结构调整的动力。不再强调保增长或稳增长,而是利用外部内部的困难倒逼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把形成新的发展经济方式作为倒逼的重要目标。

其次是对经济发展目标实现重大转变,由快速转为可持续。“快”从中央文件中消失,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受经济增长调整、经济速度趋势性放慢这个事实,开始“去高增长思维”,不再去人为地拉高经济增长速度。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干部的绩效标准也将发生根本改变,不以增长速度高低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而要更加强调经济发展效益与质量指标。

再次是转变经济发展的重点,由数量扩张型变质量效益型。体现为重提“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尤其重要的是,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上,既强调推进城镇化发展在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关键作用,也体现消费优先的新政策取向。如提出要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新消费增长点,预计相关政策方案将在2013年上半年出台。这明显不同于刺激投资、投资优先的发展思路。

最后是国际竞争策略将出现重大转变,由融入转变为自主。过去中国在开放发展上强调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强调出口,但却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苦恼,一些行业原想“以市场换技术”,结果既没换来技术,又对自主品牌形成约束。因此,必须改变这一战略,要更加强调扩大内需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如果说2008~2009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那么十八大的召开可以说是中国经济政策的“分水岭”。中国正结束一个时代(两位数的高增长时代),将迎来一个新时代。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望在未来几年中实现重大突破,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将真正落到实处。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进入专题: 发展方式转变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139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