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新一代中共领导人绝大多数是改革开放后接受高等教育并逐级走上最高领导岗位西方哲学中有一句名言:"存在决定意识"。中国也有一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都是人们的经历、成长时期的环境等等因素,对一个人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普通人如此,政治家也概莫能外。当世界各国都在纷纷预测、评估,甚至猜测中国执政党新领导人的施政理念和内外政策走向时,笔者以为,通过对中共最高决策层,特别是7人组成的"政治局常委"们以往的经历加以整体性分析,恐怕是得到较为准确与真实的结论的最有益、最简捷的方法之一了。
经受复杂历练 具备广阔视野
从整体上说,中共新领导层成员都经历过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所发动的被称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荡岁月;他们都经历过从"文革"到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变;都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多年中走上了不同的领导职位并且在各种官场职场中经受了复杂的历练。
另外,在新当选的7位"常委"和其他政治局委员中,还有一些人的父辈,曾经在毛泽东和邓小平时代担任过高级官员,甚至是主政一方的大员。父辈的荣辱兴衰会对他们从政后的价值取向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政治家来说,这种家庭式的薰陶是学校的教科书所没有的,它会使后辈们很自然地喜欢上政治,也很真实地明白:个人的命运、家庭的沉浮与国家的兴亡密不可分。这其实也就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大视野和大局观的启蒙。
习近平在不久前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曾经说,人们"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此言一出,立刻赢得了喝彩。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习和他的政治局的同事们的民粹底层意识,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在40多年前被下放到中国农村等最基层的社会单元的那段经历,使得他们对底层公众的生存状况和生活需求有了十分痛切的感受。"那时,我扛着三、四十公斤的麻袋徒步走十公里的路,是平常小事。"习曾对记者说的这种回忆,在新一代中共领导人的早年经历中并不鲜见。因此,我们也就可以想见,他们一定在施政理念中更加注意民生、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
改革受益者 清醒认识弊端
从已公布的个人简历可以看出,新一代中共领导人绝大多数是改革开放后接受的高等教育并逐级走上最高领导岗位的,这说明他们毫无疑问都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共彻底否认"文革",不断解放思想,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任务的结果,是不断清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工作指导方针流毒的结果。
因此,可以相信,中共新的领导人对党内外那种留恋"文革"甚至否定改革开效的极左思潮,绝不会认同,并保持高度的警觉。因为否定改革开放,就等于否定了他们的生长成才之路!李克强近日很明确地说:"改革开放就是我们的最大红利"。从这句很有力度的话中所施放的信息里,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执政党坚持改革的决心与自信。
同样不应忽视,或者说应该更加重视的,是他们在近十多年中在高层职场中的磨练。7位新常委大多数都曾在中国东部地区工作过,有的还曾在最发达的一线省市身居要津。中国东部中部地区这些年的快速推进,与他们的工作紧密相连。同样,为使这些地区担当起中国发展的排头兵,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包括国内外的非议也是空前的。创业与打拼使他们更直接地感受到了中国现有体制机制的利弊。他们对影响经济结构转型的症结,对阻碍各类人才成长的不佳氛围,对行政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的种种弊端,有着比常人更为清楚地观察,更为清醒的认知。
知识结构高 认同多元文化
同样,这种身居高层的经历,也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无论是从为了提高某地的经济实力和吸引外资的水平,还是随后以国家领导人"副职"的身份从事外交(包括民间外交)和对外经贸往来,他们与港澳台地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与地区都有着广泛与频繁的交往。对于今天这个世界,包括海峡两岸关系,他们的认知都是生动的、具体的、形象的,没有老一代中共领导人的那种疏离感和陌生感。尽管造成后者与外部世界相互疏远的主要原因是二战后"冷战"导致的畸形的国际 格局。
令人颇感兴趣的,是中共新领导人对多元文化的认同。这与他们的知识结构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时鼓励中共高级干部要学习哲学、学习历史、学习世界历史就是一例。而对多元文化的认同甚至还与他们的感情生活有关,他的夫人是曾多次在国外演出的一位著名歌唱家并不是秘密。李克强对外文的重视,与他的妻子是颇有造诣的翻译家也不无关系。
如果了解了上述种种,我们就有理由期待,中共新一代领导人在施政理念会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明、也更加通达人心。来源: 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