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冯应谦日前发表最新一次的国民身分调查,随即引起《环球时报》署名文章批评。《环球时报》被视为官方宣传中央取态的风向标,有别于坊间舆论。近年中央媒体与个别官员,评点香港学术研究渐见高调。今次我们作为当事人,以平常心面对指摘,但同时希望透过本文,让公众及内地官员,了解香港学术界的运作,不要进一步损害香港学术自由的环境,并以这项研究为案例,说明多年努力,是基于学术热诚及理念,而非出于任何政治谋略。
香港之可贵
香港之可贵,学术自由是其中一面。学者本于个人志趣,思考具学术价值的研究项目,上下寻索,以学界认可的方法,作出有效分析。多年以来,值得港人自豪的是,香港学界一直坚持学术并非为政治服务,此一共同肯定的学术道德,令香港思想多元,概念创新,在国际学术界取得骄人成就。而研究项目是否严谨、是否及格、属优属劣,香港学界自有严格标准。由申请经费,到学术出版,层层关卡,均有行规。学术成果进入公众论坛,欢迎批评指正。然而,若政权直接间接的点名批评,并因应政治方针,在千百个研究项目中,抽出有违主旋律的几个,评判其学术优劣,令学者除了关心国际学术准则之外,顾忌政治风险,若此变成风气,将会损害香港学术自由,对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打击尤甚。国内学术界为国家、为党服务的风气,长年伤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本。
1996年我回母校中大执教,当年李金铨与陈韬文两位前辈,拿到一笔经费,研究政治与传媒变迁,邀请我加入,负责一项身分认同调查。我在香港出生,家乡在广州,九七回归前后,我对自身的本土与国民身分甚感兴趣,而这份志趣,亦变成我自博士研究至今,十多二十年没有放弃的研究重点。我的量化统计不精,于是伙拍精通统计的冯应谦进行问卷调查,自此一做16年,合作无间。冯应谦对学术研究充满热诚,活跃于国际学术界,集中研究普及文化,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这项坚持多年的身分调查,是基于其中的学术价值,研究产生的政治效果,我们无法(亦不应)控制。
不自贬也不会自吹自擂
有关此研究不够严谨的批评,我们不自贬也不会自吹自擂。多年数据,我们分别撰写多篇论文及专著,通过多重评审,发表于国际学刊及信誉良好的学术出版社。可以肯定的说,在香港既有的学术行规之下,此项研究在学术上是及格的。至于是否迎合今天中央的政策?是否在政治上及格?我们不会多想。若香港学者把心思放在政治及格的问题上,香港学界将受到深入骨血的伤害。
或许在下文我们集中谈一谈香港身分调查的时代意义。询问受访者是香港人、中国人,还是香港中国人,有评论指是伪命题,还有一些文化评论者批评这类研究是社会学家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身分区别(这一组问题于80年代由社会学家刘兆佳、关信基开展)。伪命题的批评,是昧于香港当下处境的独殊性。出现香港人 / 中国人在价值观及情感认同上的分野,有其殖民地的背景。无论社会体制、政治格局、普及价值观,内地与香港在九七前后,均有明显分别。当然,北京、上海的居民,其城市认同大多从属于中国人的身分之下。然而,香港这个城市,在普世价值方面,仍与国内有颇强的分野感。所以,在九七前后,探测港人认同上的微妙变化,在学术与政策方面,都甚有参考价值。
其一是说明国族认同,并非生而有之、并非血缘关系的必然,而是一个历史政治的过程;其二是说明身分认同的复杂性,内含多元价值取向。我们的研究之中,媒体报道集中于香港人 / 中国人的身分选项,其实只是研究的小部分,更大的部分是以24项价值特质,追查港人的自我评价,以及对内地中国人的印象。两者印象差距愈大,香港人与中国人的认同感愈见矛盾。多年数据可知身分认同之中多元价值的消长。这方面的数字变化,既可供学者分析身分认同的内在性质,亦可让我们细致掌握港人的价值转变。例如,港人对平等、自由等价值甚为紧张,亦对内地是否重视自由平等有所保留;2012年数字显示,香港与内地的印象差距大升。这些价值差异,造成认同香港与认同中国的矛盾心理。
其三,此项调查有别于其他同类调查,当中有很长篇幅测试身分认同的情绪内容,就多项标记(如万里长城、维港、解放军、国旗等),问及港人有否自豪、亲切、抗拒的感受。这些情绪指标,在身分认同研究领域之中,是较为创新的研究设计。除学术价值外,亦可作政策参考。综观多年结果,港人对国旗国歌的自豪感,自1997年后一直每年攀升,至2008及2010年达五成有多。当年数字较有利于爱国宣传,《文汇报》大幅正面报道,我们亦被一些香港论政者批评为爱国打手。我们一直坚持下去,不为政治批评所动,为的是努力追踪民情转变,让港人与官员掌握时代脉搏。
这个城市在这个时代所独有
我们深知,香港人 / 中国人的拉扯,是我们这个城市在这个时代所独有。50年前,香港人并未有强烈的本土自觉,香港人 / 中国人是个伪命题。50年后,要不香港内地化为中国城市,要不中国民主化而香港自由价值不再与国内有太大分别,到那时,香港人 / 中国人将会是个伪命题。但在九七前后这个特殊而暧昧的时代,是个不可多得的研究机会,让我们以实证数据,记下香港身分认同蜕变的篇章。
正如冯应谦多次回应传媒,我们会以平常心继续进行研究。几年后,若香港全面内地化,或内地展开政治改革,内地与香港价值差距收窄,又或内地与香港互动而创新局面,到时我们的研究设计将会失效,亦是我们功成身退之时。当然,我们期待的,是内地的民主化,而不是香港的内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