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陆与台湾两岸关系日益紧密。大陆方面,胡锦涛上任后逐步转变策略,将促进经贸合作作为两岸交往的核心;而自2008年大选胜利后,马英九所领导的国民党也在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方面态度积极。
人们普遍认为,中共之所以不断促进两岸经贸合作,其实质是“以商为政”或“以经促同”,即凭借大陆对台湾经济日益增强的影响力,逐步推进两岸统一。在大陆生活的百万“台胞”,尤其是台商群体,也被看作是影响两岸关系的重要政治力量。
然而台商群体是否真的具有足够大的影响力?大陆所采取的以经济杠杆影响政治的策略又在多大程度上有效?上海财经大学的耿曙与德国图宾根大学的Gunter Schubert曾在《亚洲研究》(Asian Survey)杂志上发表论文讨论上述问题。他们认为,大陆通过台商对台湾政治施加影响的策略很有可能难以成功。
作为背景,作者首先简要回顾了江泽民、胡锦涛两代大陆领导人执政期间两岸关系的差异。他们认为,从台湾的1995-2004年间的民调可看出,在江泽民主政期间,两岸的政治隔离呈加重趋势。自胡锦涛上台后,尽管《反分裂国家法》出台,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软手段”推动经济合作及两岸一体化,同时减少军事威胁,避免引起台湾民众的反感。
作者将台商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定义为四种角色,分别是:大陆的抵押物,大陆的代理人,台湾的缓冲器,以及台湾的游说者。
前两种角色被认为有助于大陆对台湾施加影响,而后两种角色则有利于台湾执政者。通过对四个角色进行分析,作者得出结论,出于两岸的政治经济状况、台湾政治体系运行规律以及台商自身的观念态度三方面的因素,台商的对于两岸政府的政治影响力十分有限。
“大陆的抵押物”是指,如果大陆威胁切断两岸经济联系,将会危及台商在大陆的利益,从而敦促他们向台湾政府施压。但作者认为这一点很难实现。一方面,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形,大陆不会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制裁;另一方面,如果要实施差别对待的经济奖惩策略,则需要克服针对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的质疑,并且平息地方政府和官员的异议。其他的原因包括:台商协会对台湾政治影响力有限,在大陆的多数台商不愿过多参与政治
“大陆的代理人”的含义是指,台商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支持并且帮助宣传大陆的对台政策。但作者认为,在华台商在台湾缺乏足够势力的利益代表,同时也没有对台湾政治直接施加影响的有效途径,因此,这使得代理人的功能也很难实现。
台商是否能成为台湾当局的“缓冲器”呢?文中指出,台商对大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比一般认为的要大很多。近年来,很多地方经济发展依赖于台商投资,台资工厂也在吸纳劳动力和高科技引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东莞及昆山等地官员进行访谈作者还了解到,台商与地方官员的关系日益紧密,使其对地方政治产生很大影响力。但是尽管如此,台商的群体远未达到能够塑造两岸关系的程度。
“台湾的游说者”的角色须依靠台商协会等组织得以实现。然而,目前的台商协会的自治水平很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地方政府影响。而且,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台商协会也倾向于与大陆官员保持良好关系。马英九上台后,大陆的台商协会虽然变得更加活跃,却并未因此而获得更大的自治权,其成员也对影响当地政府的决策缺乏热情。
基于以上分析,文章得出结论,中央政府通过台商影响台湾政治的策略会收效甚微。台商最多只能扮演大陆地方政府的合作伙伴。
不可否认的是,在马英九领导的国民党主政期间,台商在加强与大陆的经贸和社会合作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作者认为这不仅有益于台湾维持与大陆的和平关系,也为其争取了国际行动的空间。民进党则对此持迥然不同的态度。除了不断警告民众大陆对于台湾经济的“破坏作用”外,更主要的还是担心两岸一体化会影响台湾“主权”,并增加大陆军事冒险的可能性。
文章认为,两岸经贸和社会合作的不断深入是“双赢游戏”。在这一过程中,两岸关于主权和统一的争论将会“退居幕后”。此外,随着两岸台商在大陆生活和经商的深入,大陆人眼中的台湾形象也在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大陆对台的政治话语。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去的20年间,在帮助台湾争取国际生存空间和主权方面,台商群体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当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