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教:新时代统一战线践行团结奋斗的路向选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928 次 更新时间:2024-03-26 20:42

进入专题: 统一战线  

崔海教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全党工作的重要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团结奋斗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的标题中。同时,团结奋斗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全篇,体现在主题、导语、正文、结束语各个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强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报告在总结过去十年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时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报告在各方面战略部署之后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报告在结语之前以重要段落专门强调团结奋斗的重要性,报告的全文中贯穿“团结奋斗”,报告全篇也以“团结奋斗”四个字结束。“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特别注重团结奋斗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是党的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史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根本指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靠团结而兴。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伟力。

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研究、领悟其中团结奋斗的丰富内涵与核心要义并具体践行,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激发内在自觉是团结奋斗的坚实基础

团结奋斗的基础是团结,没有团结则无力奋斗;团结的基础是同心,没有同心的团结是没有基础的团结。团结奋斗首先要解决人心问题。新时代统一战线要大力弘扬团结奋斗的主题,就要凝聚团结奋斗的内在共识,激发团结奋斗的内在自觉,以内化于心激发外化于行。

一是理论学习激发内在自觉。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进步力量,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进步势力,才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在总结第一国际的经验时指出:“国际的一个基本原则——团结。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切国家的一切工人中间牢牢地巩固这个富有生气的原则,我们就一定会达到我们所向往的伟大目标。”恩格斯指出:“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捏在一起,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共产党宣言》中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有了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就有了胜利。我们的势力越大,胜利的把握就越大,这是很硬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二是传统文化滋养内在自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团结奋斗。《周易》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孟子·公孙丑下》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淮南子·主术训》讲到:“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三国志》写道:“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千人异心,则无一人之力。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说过,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因此,荀子强调,人不能无群。几千年来,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基因。从“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朴素道理到“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的金玉良言,从“五方之民共天下”的大一统观念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统一始终被视为中华民族“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中华文化崇尚和谐,和合文化源远流长,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和为贵”的道德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到今天的“和谐社会”“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都源于传统的和合文化。“和合”是指在承认事物各不相同,有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的和合过程中,取长补短、存优去劣,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生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华先民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积累的智慧结晶,在中华民族不断融合不同文明和多元宗教的历史进程中展开,追求以和谐为导向的多样性共存互补。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曰:“礼之用,和为贵。”道家认为,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佛教则讲因缘和合。和合成为中国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合文化不但是中华文明处理不同文化、宗教、地域、国家、社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文化理念,也是中华民族千年不绝的连续性文化实践。和合文化的根本是引领团结。

三是研读历史体悟内在自觉。“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要真正认识到,只有团结奋斗,中华民族才能凝聚力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四分五裂,一盘散沙,致使国家处在列强入侵、战火频仍、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悲惨境地,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年来,我们党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中华民族才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来看,统一战线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把团结奋斗鲜明写在自己的历史答卷上,不断结合形势任务发展变化提出团结奋斗的新要求,开创团结奋斗的新局面。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赢得伟大胜利的历史。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先后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尽管统一战线在不同时期担负的历史任务有所不同,团结联合的范围对象有所变化、采取的政策策略也有所区别,但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始终没有变,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法宝作用始终没有变。历史的启迪弥足珍贵: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

四是立足现实强化内在自觉。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全局。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勇前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处于关键阶段,必须以团结凝聚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长期存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到了新的动荡变革期,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地区热点事件频发、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等问题依然困扰世界,全球治理体系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进一步扩大,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层出不穷。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以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使得我们责任更加艰巨,环境更为艰难。特别是美国视我国为战略竞争对手,不择手段对我国进行围堵打压,民族、宗教、涉疆、涉藏、涉港、涉台等统一战线相关领域已成为西方反华势力对我进行干扰破坏的重点和焦点,统战工作越来越成为国际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不断巩固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切实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等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十分伟大而又十分艰巨的事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把一切力量都凝聚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依靠团结凝聚力量,围绕中心,向着我们既定的目标不懈奋进。

十四亿多中国人,紧紧团结在一起,就是不可战胜的力量,无坚不摧;反之,如果我们缺乏团结,那就会四分五裂,千疮百孔,不战自败。我们只有形成团结奋斗的内在自觉,真正认识新时代团结奋斗的重要意义,才能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答好团结奋斗的时代问卷。

坚持党的领导是团结奋斗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党、一个国家,没有集中统一,没有党中央坚强领导,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是不行的、不可想象的”。中国是当今世界人口第一、经济总量第二的大国,如果党中央不能实行坚强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就会出现各自为政、自行其是的局面,那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要实现团结奋斗,关键要形成统一领导,根本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形成全党上下一起动手、有关方面协同联动的工作局面。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团结奋斗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团结奋斗,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忠实践行“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党的性质、地位、宗旨和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守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能够焕发出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引领全体中华儿女向着共同目标团结奋斗。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掌握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来指导团结奋斗的具体实践,使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中国共产党有着先进的理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确保了党团结奋斗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是我们能够持续团结奋斗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有着严密组织和铁的纪律,确保了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一贯到底,确保了全党的集中统一、步调一致,并用铁的纪律加以约束,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所不具有的强大优势,也是党团结奋斗的坚强保证。我们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行持续努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攻坚克难,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使全社会更加坚信,中国的各项事业包括统一战线工作必须牢牢坚持党的领导。

二是党的领导重在思想引领。团结的关键在于凝聚共识。不管是集中党内力量还是汇聚党外力量,不管是团结新生力量还是争取中间力量,都必须寻求党内外、海内外不同层面的最大公约数,画好最大同心圆。要坚持最广泛的团结,坚定不移用“四个意识”促进全党大团结、用“四个自信”促进全社会大团结、用中国梦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全世界正义友好力量大团结,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汇聚起强大合力。统战工作要确保统战对象在事关道路、制度、旗帜、方向等根本问题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新时代统一战线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其主要内容明确了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必须解决好人心和力量问题,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必须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必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必须发挥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争取人心的作用,必须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必须把握做好统战工作的规律,必须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阐明了新时代统战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新的飞跃,同时也是对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经验总结,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重要的理论引领力、强大的实践指导力,为新时代团结奋斗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是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要具体落实。首先要落实到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上,落实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党中央统一指挥的合奏中形成和声,决不能变味走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工作中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

四是加强党的领导要强化组织保障,构建党领导下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各级各地各单位要加强团结奋斗和统战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工作摆位中,高度重视团结奋斗,把这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出重点工作安排。统一战线工作涉及部门多、领域广,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这些工作不仅涉及组织、宣传、统战、网信等党的部门,也涉及外交、教育、公安、民政等政府部门,还涉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既要加强统筹协调、协同配合,又要更好发挥各方面优势和作用。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团结奋斗的领导制度,确保党的领导。党委成立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加强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工作、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港澳台统战工作、海外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等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机制的统筹协调,督察推进。

五是团结奋斗中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在团结奋斗中体现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立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团结奋斗。只有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团结依靠人民,才能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才能最大限度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围绕明确目标是团结奋斗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走好团结奋斗这一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必须靠伟大目标凝心聚力,团结奋斗。

要形成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必须有能够凝聚人心和共识的目标来引领。我们党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和策略,紧密围绕各个历史时期的使命任务,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围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的使命,深刻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及其阶级状况,提出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掀起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把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在牢固的工农联盟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统治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把中国革命推到一个新阶段;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团结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奠定坚实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围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使命,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党坚持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作出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科学论断,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改造和赎买政策,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实行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展“三自”爱国运动与宗教制度改革,极大激发各族各界人士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热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围绕“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一使命,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党作出新时期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大政治论断,团结各方面人士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围绕“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这一目标,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共同目标之下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步调,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一百年来,我们党准确地确定自己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并始终牢记自己“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一以贯之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这就是我们党的历史决议中贯穿的最根本的实践探索线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新时代的新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也是一项充满风险挑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宏伟事业,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必须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围绕这一目标团结奋斗。

新时代围绕团结奋斗的目标要注重把握时和势、使命和任务的新变化。

一是要把握“两个大局”下的新变化。我们要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刻把握“两个大局”之间的内在联系。“两个大局”是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的。中华民族复兴既是世界大变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推动因素;世界大变局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提供了条件和机遇,也带来了潜在风险和挑战。特别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统一战线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一战线面临的风险隐患更加复杂,美西方企图从民族、宗教、西藏、新疆、知识分子以及香港、台湾等方面打开缺口,干扰破坏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决同各种围堵、打压、颠覆、分裂活动作斗争,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捍卫国家政治安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新时代出现新特点、新任务,要求我们引领和支持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心怀“国之大者”,把统一战线所长与中心大局所需结合起来,聚焦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发展稳定团结奋斗。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党的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统一战线就要跟进到哪里,智慧和力量就要汇聚到哪里,根据不同类型统战成员的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地推动统战成员、力量、知识、资本、资源直接参与中心工作。

二是关注社会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新变化。要把我国发展得更好,就要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目标离不开理想信念的力量。伟大的目标要靠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支撑。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决定着一个政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决定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发展高度。理想信念的旗帜高高飘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没有远大理想和信念的引领,我们的目标很难高远,我们的团结也很难走远。1986年11月9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指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22]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团结一定有“内核”,这个内核是共同理想、共同事业、共同追求。当前,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立场观点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在新时代,怎么用理想信念引领统一战线的各不同群体,加强理想信念上的团结统一,是我们统战工作的重要课题。

三是把脉我国经济形态、社会结构发生的新变化。当今,我国社会构成更加复杂,社会流动更加频繁,统战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变化都要求我们加强对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政治引领,把更多的统战成员团结在一起,统一战线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作用更为突出。过去基层统战成员比较少,统战工作主要集中在中上层;现在知识分子大众化已从趋势变为现实,民营经济人士不断增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队伍不断壮大,归国留学人员、来内地投资兴业的港澳台侨同胞、回国创新创业的海外同胞也越来越多,种养大户、致富能手、民间艺人等新兴群体不断涌现,他们主要沉淀在县区、社区、园区、高校、科研院所、现代乡村等基层一线,大多在体制外,流动性比较强,思想观念多元,利益诉求多样,迫切需要把各方面基层统战成员更加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现代乡村涌现出来大量新兴群体,被称为“四新群体”:立足城乡融合大趋势、乡村振兴大背景,越来越多下乡创业的企业家、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场主等群体成为“新农民”;返乡创业人员、本乡籍致富带头人、有名望有影响人物、热心公益事业人士等群体成为“新乡贤”;民间工匠人员、民间演艺人员、民间创作人员等成为“新艺人”;归乡或旅居养老的离退休人员、周期性度假人员等候鸟式群体成为“新移民”。“四新群体”的出现并不断壮大,使我们的统战工作需要城乡兼顾。“四新群体”中绝大多数至少是在当地有影响的党外人士,纳入统战工作范围,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进一步扩大统战工作覆盖面,更好发挥统战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在这种发展变化中,我们要注重守正创新,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凝聚团结奋斗的坚强力量,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健全系列保障是团结奋斗的固力支撑

团结奋斗要有内在自觉、统一领导和目标引领,同时,还要不断建立健全相关保障,为团结奋斗构筑有力支撑。

一要加强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始终离不开制度机制的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高度关注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精神、利益需求,切实做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工作的实践创新和制度设计,正确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以及海内外同胞关系,以制度安排凝聚团结之心、激发奋斗之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制度建设的伟大政治创造。要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为团结奋斗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在2022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颁布了包括《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在内的党内重要法规文件,设立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并将统一战线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和应对化解风险挑战的重要制度性安排,为统一战线的团结奋斗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要不断加强团结奋斗的制度和法规建设,及时把一些团结奋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制度和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以更好地达成思想共识、目标认同和行动统一,维护团结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

二要加强机制建设。要落实中央精神,不断探索建立健全团结奋斗的相关机制。一是完善评价考核机制。要建立考核评价制度,让人们明确什么是真团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使人们真正在大局下团结,在团结中奋斗。真的团结讲原则,而不是讲个人好恶、论远近亲疏。在统一战线内,团结不等于没有分歧、不要斗争。以辩证观点看,没有分歧就没有团结,没有斗争也没有团结。有不同意见,通过交流沟通、谈心谈话,批评与自我批评,就能统一思想,集众人之智。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相关制度,明确团结和斗争的范围,使人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党政干部与民营企业家交朋友,是我们党团结各界人士共同奋斗的一种工作方式。怎么样做到交朋友中的亲与清,需要各地结合情况进一步明确界定。实现团结奋进,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检查。各级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担负起督促检查的责任,对团结奋斗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各地工作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广,对发现的问题也要及时督促提醒。强化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对考核结果综合运用。二是完善协商工作机制。要团结奋斗,就要相互协商,在协商中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建立完善同级党委常委联系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制度,经常交流工作、互通情况、谈心谈话;健全沟通协调机制、议政建言机制,加强智库建设,使人们能把问题摆上桌面,把矛盾及时解决;制定提高协商议政质量的意见,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和工作办法,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建立各级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协作配合机制,特别是完善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共同制定规划、共同物色推荐、共同培养教育、共同考察人选、共同研究提名、共同督促检查机制。在动议和讨论决定党外干部的任免、调动、交流前,应当征求统战部门的意见。三是建立完善妥善处置重点问题机制。统战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很强,责任重大。统战工作要团结方方面面的人士,而且是以党外人士为主,更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妥善处置团结奋斗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敏感点。要坚持问题导向,对各种社会思潮和涉及重大是非原则的问题,要高度警觉、严加防范;对统战成员中出现的错误观点、模糊认识、不良现象要敢于批评教育、善于说服引导。要增强斗争精神、敢于亮剑,在事关道路、制度、旗帜、方向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开展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斗争时心明眼亮、行事果断;在摆正“亲”“清”关系、“谁统谁”等根本问题上坚守底线、保持定力。要加强分析研判,见微知著,强化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加强对苗头性问题的分析研究和趋势性预判,把防范化解风险的思路举措充分融入各项工作中,健全完善风险排查、预警管控和应急处置预案。密切关注涉及民主政治、民族宗教、西藏新疆和港澳台侨等舆情信息,紧盯敏感事件节点,及时掌握党外人士思想动态,做好热点问题舆论引导。

三要加强平台建设。搭建统战工作服务平台,给党外干部和各界统战对象建设一个温暖的“家”。一是共同学习平台。组织开展政治学习和统战知识理论学习沟通交流平台,为团结奋斗凝聚共识。二是建言献策平台。支持各民主党派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开展调研,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三是联谊交友平台。着力通过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两新组织”和商会中的党组织,依托民主党派、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工商联及所属商会、各类统战联谊组织及其所联系的自组织,努力实现各类组织的全域覆盖,团结、服务更多的统战对象。推进各党群服务中心(站点)和具备条件的楼宇、园区及“两新组织”党组织设立统战委员,推动落实楼宇、园区统战工作站全覆盖,将各领域代表人士充分吸纳进来,定期开展活动,让组织真正活起来。四是问诊服务平台。由党政领导主持召开相关会议,组织商会协会代表和相关涉企部门,分析研判发展趋势,研究解决问题,集中“会诊”,当场“开方”。五是合作共进平台。在共同奋斗中的团结才更有价值,才更牢固。搭建创新创业论坛等平台,吸引各方面人士围绕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公益慈善、教育医疗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在共同奋斗中加强团结。

四要加强能力建设。团结奋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思想上认同团结奋斗,更要提升团结奋斗的能力水平。统战工作是一项特殊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政策性强、人情味浓、艺术性高,掌握原则方法尤为重要。要不断提升能力水平,练就几把团结奋斗的硬刷子。一是政治能力。统战工作是党的政治工作,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党对统战工作最鲜明最集中的要求。在团结奋斗的进程中,要强化政治意识,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提升把握大局、大势、大事的能力水平,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发力,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作为,在团结更多力量上发挥更大作用;在各种统战工作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统战干部必须牢记“越是做党外工作越要心中有党”,把党的科学理论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更好团结引领各方面统战成员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统战工作政策性很强,能不能全面掌握政策,能不能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政策,直接关系统战工作的成效,特别是基层一线情况复杂,对准确贯彻执行统战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吃透政策,把握好“度”,这样才能切实做好党的特殊群众工作。二是业务能力。团结奋斗是系统工程,有其内在规律,没有很强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做不好的。新时代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工作领域更加宽广、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工作范围包括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及其在大陆的亲属,华侨、归侨及侨眷,其他需要联系和团结的人员等,呈现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如果不了解统战成员的个体心理和群体意识,不知道如何找准团结引导党外人士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就难以达到入脑入心、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党外代表人士大多是各行业各领域的顶尖人才,统战干部要丰富知识结构,才便于交心交友。这就要求统战干部树立本领恐慌的忧患意识,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统战工作重大问题的超前研究谋划,善于见微知著,把握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并解决团结奋斗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推动团结奋斗工作实现新跨越。三是联谊交友能力。联谊交友是尊重激发统战对象敞开心扉、坦诚相见的重要方法艺术。每名领导干部、党员干部、统战干部都必须掌握这种能力,这样才能在民主平等、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中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真真切切赢得党外人士的拥护和认同。与团结对象交朋友,要亲更要清。四是民主协商能力。民主协商能力是团结奋斗的重要形式。统战工作通过民主协商,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意义重大。五是斗争中求团结能力。要善于把方针政策原则性和对策举措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讲求工作艺术,改进工作方法,在原则问题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具体小事上讲风格礼让,善求同存异。必须指出,在强调团结奋斗的进程中,不要忘记又团结又斗争的原则。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要与丧失原则、损害集体的人和行为坚决斗争,才能团结绝大多数人。对统战对象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错误倾向,必须加以分析,并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向他们指出,有些应当提出批评,或加以讨论,以达到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改正错误的目的。毛泽东同志指出,认为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可以只要团结、不要斗争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的任务是:既要反对关门主义的“左”的偏向,又要反对同错误思想和平共居的右的偏向。

统一战线践行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内在自觉、围绕明确目标、健全系列保障,这是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必须综合把握,全面推进。

(作者系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编辑,本文刊发于《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

    进入专题: 统一战线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17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