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部分经济学家和政府高官都指责是中国和亚洲的高储蓄引起了本次金融危机。他们的理由是中国经济患上了“厌食症”,生产出来自已又消费不掉的商品(这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储蓄),出口到国外,换回的美元再回流美国,致使后者因资金过多而出现泡沫,并随之陷入泡沫破灭的金融危机。这无疑是美国推卸责任的说法。但是中国的高储蓄确实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高储蓄的原因很多,比如占人口大头的农民收入水平过低;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但国有企业利润从来不给全民分红;以往城市居民的教育、医疗、养老、住行几乎都由国家或国有企业全包,现在国家或企业只管很小的一部分;贫富的两极分化抑制了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等等。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人口结构带来的人口红利,后者是指人口抚养率低带来更多财富的积累。
抚养率低带来财富积累不是好事吗?怎么成了问题呢?我可以通过改写《鲁宾逊漂流记》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假设与鲁宾逊一起漂流到荒岛上的星期五是个女孩,他们结为夫妇并在岛上与世隔绝地生活下去。他们开荒种地生产出很多消费不了的东西。这些消费品不可能保存到他们丧失生产能力的时候再消费。于是他们面临了今天令我们头痛的同样问题。好在很壮健、很聪明的鲁宾逊很快作出了正确的决定,生一大群孩子来解决他们的储蓄问题。他们最终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中国选择对外开放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是通过制成品出口,并持有发达国家金融资产,将当期的生产能力转换成未来的消费能力。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是各国人口结构的差异和劳动力不允许跨境流动造成的。青壮年占比高的中国有更高储蓄和更多贸易顺差。而人口老龄化国家面临更低储蓄和更多贸易逆差(日本似乎是个例外)。当前我们持有的美元金融资产很可能因美国的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能力衰减、政府赖帐而出现不断的价值损失。这就使我们储蓄的跨国保有计划受阻或落空!
我们是否可以把财富藏到人口结构比中国更年青、更贫穷的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呢?结论似乎是否定的。首先中印两国人口已占全球的35%以上,而且印度的高增长表明他们很快也会面临中国今天的问题。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在发展中处于落后地位,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制度和文化环境不利于财富的创造。虽然这些地区不乏短期的盈利机会,但是他们的制度环境会给财富的保值增值带来极大的风险。中国发展模式的选择正面临重大的战略风险。
虽然我们并不排除通过鼓励生育调整人口结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考虑到中国过大的人口基数对资源环境的压力(鲁宾逊时代可没有资源环境问题噢!)以及经济、非经济因素对人口增长的负面影响,也许更为合适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创造全新的投资领域,即有助于延长本国居民工作年龄的年轻化产业,包括降低劳动强度的各种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健康产业、消费服务业等等。想想城市里冬令进补的中医膏方门诊持续火爆,想想资深老中医给居民创造的服务价值,我们不是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吗?
2009年11月5日
评论(0)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