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刚: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22 次 更新时间:2012-11-02 14:56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董德刚 (进入专栏)  

■在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精神的问题上,邓小平开拓了新境界

理论周刊: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或真谛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请谈谈您的看法。

董德刚(以下简称“董”):对这个问题,改革开放前后,我们的认识有重大变化。

过去,李大钊和毛泽东把阶级斗争观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根本。李大钊认为:“阶级竞争恰如一条金线”,把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毛泽东说:“记得我在一九二○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直到1949年,毛泽东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仍然这样写道:“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明确说过:“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之点是阶级斗争。人们时常这样说,这样写。但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阶级斗争学说不是由马克思而是由资产阶级在马克思以前创立的,……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列宁看来,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因此把它作为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基本上都是按照列宁的上述观点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在我国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这个思想被反复强调,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主流观点。如果说,在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民主革命时期,把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核心的缺陷还不明显,其积极作用还是主要的话,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这样来看马克思主义,其消极作用就愈来愈突出了。

理论周刊: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有什么变化?

董: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层次性的思想,他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根本点和基本点。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至少包括两个层次:精髓与非精髓、根本点和基本点与非根本点和非基本点,我们要注重把握精髓、根本点和基本点,而不要过分拘泥于那些具体结论和个别论断。再进一步,邓小平又多次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实事求是,是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明概括,他多次讲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这个意义的实事求是,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等等,它们也不是同等重要的。在这些内容中,邓小平着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强调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这就使我们对实事求是的理解进一步深入了,把握住其中的核心和根本。邓小平的这些论断不是从来就有的,不是前人已经阐明的,而是他的一个重大发现和创造。这同我国过去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主流观点具有质的不同。它引导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实现认识上的根本飞跃,开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理论周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什么,现在理论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一种观点认为是生产力标准。究竟哪个更科学、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呢?

董:无疑是后者。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其独特创造——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生产力和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都是由它决定并且以它为转移的。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等都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手段和途径。手段尽管也很重要,但终归是为目的服务的,前者要与后者相适应并随着后者的变化而作调整,后者无疑比前者更根本。恩格斯之所以强调,可以用《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而没有用“消灭私有制”来概括未来社会的主要特征,也表达了目的比手段更重要的基本思想。

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论断不仅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我国现阶段最大的问题恰恰是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生活还不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以此为核心而建构起来。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否定生产力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理论周刊:列宁说过,在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不同方面会被分别提到首位。根据这个思想,能不能说马克思主义有一个确定不移的核心?

董:确实,列宁说过:“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但是,科学理论的基本逻辑必须保持首尾一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否定生产力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历史问题的根本立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正如党的十三大报告所指出的: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时,我们之所以必须把阶级斗争摆在中心工作的位置上,那是因为只有首先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使劳动人民政治上不受压迫,经济上不受剥削,才能解放生产力。现在不同了……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因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样做,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就是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进一步解放仍然受到束缚的生产力,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理论周刊:现在,有人认为,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我们讲得不多。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董: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所强调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可见其地位之重要。不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理论研究的进展,现在,我们对无产阶级专政问题,在文字表述上有一定调整,在内涵解释上有重大变化。

在文字表述上,从1982年以来,我国宪法主要使用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我理解,这主要是因为,人民民主专政把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讲全了,并且把民主置于专政之前,表述更科学一些。尤其在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社会矛盾已经不再具有阶级斗争性质,因而需要更多强调民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实际上对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作出了新的界定,包含着重要的新意:一是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体现了从阶级专政(阶级民主)向人民民主的转变。二是强调依法治国,体现了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此外,还应当看到,我国现在的国家政权与马克思所主张的无产阶级专政存在着重大差别。根据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的论述,无产阶级专政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行直接民主(普选制),没有高薪和特权,没有常备军和国家官吏。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条件,则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因而工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显然,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国家,没有条件建立这样的无产阶级专政,只能坚持其基本精神和方向——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当家作主。

■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精神,关键是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

理论周刊:如何简洁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呢?

董:我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哲学的主要观点来看,一方面,它们反映了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规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是不可违背的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它们又在前者基础上,表达了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具有崇高的人民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科学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求真理和求价值的统一,亦即在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规律的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包括其中的每一个人)谋利益。其中,“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而“为绝大多数人(包括其中的每一个人)谋利益”,则是核心和目的,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

理论周刊:弄清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呢?

董:搞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譬如,马克思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些原则设想,它们在我国现阶段大多不具备实行的条件,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但是,马克思之所以提出这些设想,其深层思想或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效率即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实现最大的社会公平。这个深层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既要把握马克思学说的表层含义包括具体论断,更要注重其深层思想或根本指向。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标准问题。几十年来,我们几乎天天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但究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是什么,还是一个尚未引起重视更未得到解决的课题。不少同志实际上是把是否坚持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所有观点和学说当作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标准。这是不正确的。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能把是否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词句、具体结论直至个别基本原理,当作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一方面,他们关于所有制、分配方式、具体体制以及革命形式等许多论述,都是“历史的科学”,都依赖于具体的历史条件,而这些条件是经常变化的,因此,直接反映它们的理论也必须随之改变。另一方面,这些论述多半属于途径、手段、方法之列,尚属马克思主义的表层,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硬核”即根本。坚持还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标准,是遵循还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只要坚持了这个基本精神,就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所谓“忠于马克思主义”,不是忠于马克思个人,实质应当是忠于科学、忠于人民。由此也可看出,一切反映客观规律、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要求的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或者是同马克思主义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保持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如果问马克思主义同其他科学理论有什么区别的话,可以说,在对待客观规律和人民利益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者在认识上,应当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在行动上,应当更坚决、更完全、更彻底。

进入 董德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861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