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官本位问题就一直扰攘不已,朝野上下颇为关注,如今更烈。什么是官本位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其实,直白地说,所谓“官本位”,就是整个社会以官场、官员阶层为根本的价值定位,官方所好官员所好,便是社会所好民间所好。个人价值的高低,以官阶高低为标准,官大权力大,官大真理大,唯官是从,唯上是从。官场内部按照这一定律运转,非官场的整个社会,则是比照官场规则进行操作,以此确定各自的社会价值和地位。关于官场的官本位已经有不少人给予评说,这里着重谈谈官场之外的官本位现象及其背后反映出来的迷思。
老师、学生都求官心切
学校本来是“育英才”的地方,是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但这些年在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学校成了官本位理念的传播地和试验场。近年来,遍及全国影响海外的全社会公务员考试热,其发轫地便是高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生生不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以考上公务员为职志,以读书做官为标榜。一个中央部委的科员,竟然有将近5000人报考!更有甚者,本应以传播和践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基本价值观的大学教授,为了在学校挣得一官半职,不惜趋炎附势、卑躬屈膝、谄媚官员。南方某大学,一个处长职位拿出来公选竞聘,竟然有五十来个教授去“竞争上岗”!有的在国外留学多年、获得博士学位并且做了博士后研究回国的“海归”,在国内重点大学工作,不去教书不去研究,直接去了行政管理部门,担任副处长继而“荣升”处长,自己乐不可支。
更有好笑之事:某年,某全国重点大学某系的研究生会换届,当选者居然自己发布大红海报,宣布“阁揆”及“内阁”组成名单!一个小小的系研究生会主席自比为“阁揆”,想象自己是内阁总理或者古代的宰相,姑且不说这里对政治学、行政学常识的无知,其当官野心之膨胀、官本位理念之痴迷,也足可见一斑!难怪该校研究生院一位领导气愤地说:他可能还想当“国务院院长”或者“政治局局长”呢!
在中学里面,为了当上学生干部而对同学请吃请玩兼送礼的、“腐蚀”老师的,大有其人,大有其事。当年引发全国关注的湖北小学生“五道杠”干部事件,更是奇观。少先队干部,数十年都是一道杠小队长、二道杠中队长、三道杠大队长,形成了制度,也形成了人们的认知习惯。但为了突出官上之官,湖北某地想当然地突破制度和习惯,设置了“少先队总队”,其“总队长”佩戴的少先队干部袖标是“五道杠”。此事一经披露,全国哗然,舆论一边倒地给予严厉批判,北京相关管理部门也给予了严厉批评。至于小学生自己印名片,黑体大字标注自己的官位(班长、文娱委员之类)不说,有的还在名片上标注“父亲是副县长”、“母亲是教育局副局长”之类的文字,也是不乏其人。显然,我们的学校,从大学到中学到小学,都浸染了官场习气,都充斥着官本位理念的接受者、传播者和实践者,改革开放初期激荡人心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已被唯利是图的功利心所熏染变质。
社会组织、群众团体扭曲成了“二政府”
社会组织、群众团体本来是民间的,是对于官方组织和官方管理的一种补充,但在官本位的社会机制下和社会心理中,早已被扭曲成了“二政府”,成为官本位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诸多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基本都披上了官衣或者隐性官衣。正部级、副部级的全国性社团,正处级的省级社团,比比皆是。有的全国性学术社团,由于具有正部级的地位和待遇,于是不少官员往里面钻。相对于党政官员,尽管社团官员没有什么实权,但毕竟能够解决身份级别和待遇。原本是副厅的官员,到了一定年龄,晋升无望,于是通过关系到了某个全国性社团,当个秘书长之类,解决正厅职务和待遇。同理,正厅官员到了一定年龄,晋升无望,于是通过关系到某全国性社团担任副职,以解决副省地位和待遇。不少省份的学术文化团体的负责人是所在省份的原省委或省府的领导人。
这些现象表明,即使所谓民间化、社会化的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也摆脱不了官本位的制约,甚至刚好成了官本位的载体,成了仅次于官府的“二政府”。好在现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在对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进行整顿,使其回归正位,行使其社会职能和学术文化职能,但要彻底清除官本位的影响,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企业官场化,“企业家”官员化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经济力量。以发展经济提供物质产品为责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是企业的原则。但我们的国企长期以来被划分为各种官位级别,正部级、副部级企业,正厅级、副厅级企业,乃至正处副处正科副科级别的企业。规模越大,政府投入越多,企业级别越高,企业领导人的官位越大,至于该企业是否效益卓著,那就另当别论了。由于企业成了变相的官场,企业领导人不是现代企业家而是上级任命的官员,有时甚至就是根据某个官员的喜好而赏赐的乌纱帽,该企业的领导人自然不会把追求卓越、创造效益当作宗旨,不会对企业负责,不会对企业员工负责,而只是对上级负责,特别是对握有生杀大权的上级官员负责。这样官场化的企业和官员化的“企业家”怎么能够引领企业进步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由于我们整个社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官本位的泥沼,泥沼上空迷雾阵阵,所以出现了一切向官看,以官员的是非为是非、以官场的标准为标准的种种乱象。某些企业领导特别是某些私企负责人,看似热心社会公益,捐款捐物,修桥铺路,其背后却跃动着一颗想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心。有人不无尖刻地说,某些企业家的政协委员头衔是捐款捐物捐出来的,固然可能有失偏颇,但社会上很多富人老板在经济发达之后想方设法弄个一官半职,至少是搞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当当,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日常生活中,“九五至尊香烟”、“皇室麦片”、“潮庭(谐音朝廷)酒家”、“棕南海(谐音中南海)桑拿”之类的消费品或消费场所,其背后的价值支撑,无疑是官本位的理念,甚至是封建皇权理念。银行贷款,公务员不论职级,起码可以贷款30万。某省一个副厅级官员,因为买房而向银行贷款,银行开始热情洋溢,满口答应的贷款额度也很高。没过一月,该官员被组织派到大型国企担任党委书记,级别未变,收入比原来增加,但银行马上变脸了,明确说,你现在是企业啊,不是公务员,不是省厅的领导了,不能按照原来的条件和额度贷款给你。
在社会地位划分方面,从官方到民间,习惯以官场的官阶为换算单位。某省曾经以省政府文件方式表明:教授相当于处级。某省某所省属重点中学办得很好,省里有关部门认为该校校长贡献大,而省属重点中学也仅是处级单位,故特意安排该校长挂任该省某大学的副校长,不用去上班,仍在原中学工作,但由此具有了副厅身份和待遇。我们的组织人事部门就是这样来衡量人的贡献并给予相应“奖励”的。
综上可见,官本位的价值理念,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集体无意识,成为我们的文化下意识。这样一种官本位的价值观,显然与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截然相悖,应当给予清理,并通过现代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理念的建设,予以矫正。至于官本位的思想文化渊源,早则源于封建社会的权力崇拜和个人独断,近则来自计划经济体制的绝对权力对于社会资源的全面控制,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实。要破除官本位的社会迷局,要超越官本位的错位迷思,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在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下大功夫,花大力气。
(作者为中山大学教授、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