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桂:社会人心是如何变坏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96 次 更新时间:2011-10-12 11:08

进入专题: 道德危机  

李宗桂  

(编者的话:据《东方早报》报道,老人在路上不慎摔倒鼻子流血,许多路人在旁边看着,不敢出手相助。微博网友发表帖子,希望市民还是要有点:古道热肠)

日前,武汉一电动车主因好心扶起不慎摔倒的八旬老太,反被老太认定是撞人者。就在车主自认倒霉,准备赔200元了事时,在数名现场目击者的坚持下,交警判定这起事故并非交通事故,让车主离开现场。

“跳啊,快跳啊。”8月23日下午,上海闵行区航华二村三街坊152号,一名年轻女子疑因感情纠纷坐在五楼窗台上试图跳楼轻生,犹豫很久后,被楼下大批围观群众拍照甚至起哄。最终,16时41分左右,该女子在起哄声中纵身跃下,幸有安全气垫没有生命危险。

……

近日,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直指“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社会冷漠的现象层出不穷,不禁让人追问,社会人心是如何一步步的变坏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经历了怎样的嬗变?毒化人心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原因又何在?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慢慢成了“看客”,哪怕路遇歹徒当街行凶、目睹落水者拼命挣扎……能救者冷漠、需救者伤心——如此循环下去,社会公德当然无从谈起。我们在试图描绘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过去时,总是不忘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人并不鲜见。只是,我们习惯于站在一旁,愤怒地谴责围观者无动于衷。可是,有多少人会问问自己:如果真正身临其境,自己会不会挺身而出?

经济发展但人心却恶性膨胀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社会各界关于人文精神“寻踪”、“重建”的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其针对的现象,是在社会上逐渐蔓延的物质痴迷症、良知失落症、价值迷失症,期待在社会转型期能够批判性地超越现代化的某些局限,规避乃至消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回归优秀文化传统,吸纳西方优秀文化,创建新型人文精神,以彰显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抵制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推进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升全民族的整体综合素质。始料未及的是,二十年过去了,不良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反而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拓展而恶性膨胀,应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那句老话!其重要表现或者说恶症之一,便是人心冷漠症的加剧。

近日发生在武汉的老人跌倒因无人搀扶而闷死的事例,极为典型,并非个案,近年多有发生。究其原因,是社会风气恶化、人心变坏而导致。被广泛报道的老人倒在地上被人扶起、救起而反诬对方撞倒自己,加害对方的案例,也很多见。人们在同情倒地老人并愿意施以援手的同时,为了保护自己,为了防止被对方诬陷,不得不考虑可能的不利后果。这种对人性恶劣一面的认识,本来已不正常,但严峻的社会现实却逼使人们不得不防。而令人深为忧虑的是,以人心坏、人性恶为价值标准的现象,现在甚至蔓衍到了司法系统。震惊中外的南京彭宇案的判例,就是明证。南京某区法院在判处彭宇扶起从公交车下来跌倒的老人反被诬赖是撞人者案件时,其判决依据竟然是主观的逻辑推导:你没有撞伤老人,那你为什么要去扶起她?可见,人心变坏已经渗透到法院法官的判决逻辑之中。南京彭宇案的判例,其最大的恶劣影响,是从根本上破坏我们这个社会的公序良俗,成为了人心变坏的助推剂。

权力腐败恶化社会心态

更令人震惊的,是近期发生的不但见死不救,反而恶性围观的事件。在围观女子跳楼事件中,看客的人性冷漠居然到了如此地步,真是匪夷所思。鲁迅在解剖国民性的时候,曾经对国人围观日本人杀害自己同胞时,不仅没有悲哀愤怒,反而好像乐在其中,深为震怒,指出看客心理是国民劣根性,他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民早已站起来,中国在世界上和平崛起已经成为现实,但个别国民的劣根性似乎不仅没有彻底消解,反而还有恶性膨胀之势。

一个专家说得好,社会是让一个年轻人的自主性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当一个人进入这个社会后,他对这个社会是不是公正的判断是增强还是减弱了?一个人进入社会以后,体验到的金钱以外的价值是多还是少了?可以说,这是决定一个人的道德和精神状况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可以断定,一般或普遍来说,社会的道德状况只会越来越差。

社会风气的变坏离不开权力生态的恶化。当下腐败“窝案”频发,“裸官”数量惊人——官场生态不佳,对社会道德的冲击可想而知。在“官本位”思想仍有广阔市场的今天,腐败案例的大量曝光,各级腐败官员的前赴后继,刺激着社会神经。所谓上行下效,绝非空穴来风。

官德问题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公权力的难受约束。一些拥有权力者为所欲为,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盛行,既得利益阶层想方设法一再固化并扩大其利益基本盘。如此背景之下,若指望普通民众讲道德、重诚信,确实不是易事。

同时,中国的法治建设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一个基本的认识是,若法治沦丧,则道德必然无以立足。法治守卫的是社会的底线正义,如果底线无法得到保证,那么,更高层次的道德诉求自会流于空谈。诚然,近些年来中国法治建设的进步毋庸置疑,但其中也不乏令人忧心之处。行政权大于司法权情形的存在,导致司法的独立与公正容易流于形式。一些选择性执法的现象,凸显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是何等艰难之事。不得不说,当前社会道德的滑坡,与法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密切相关。

提倡人化,反对物化

社会人心变坏的根本还在于多年来过于热衷“市场”,崇拜“经济”。中国古典社会实行的重义轻利价值观固然有所偏颇,但其倡导的见利思义、以义取利、急公好义的取向,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今天仍然应当发扬光大。

建国以后的头30年,固然经济短缺,唯政治思维流行,但其重视道德修养,追求崇高境界,反对物质主义,提倡“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语),从民族文化精神的培育方面来看,至今值得肯定。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主流价值观是昂扬奋发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锻铸,官方、学界和民间都着力甚多,不能说成就不大。之所以现今社会人心不古,与主流文化价值观相距甚大,根本问题是人文精神不彰,物质主义盛行。

“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主义宣言,甚至可以通过卫星电视来宣扬,来误导社会,贻误青年!只要能够赚钱,只要能够达到现实的功利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成为不少人自觉不自觉的信条。深陷学历门的某大企业集团的高管,竟敢公然宣称:能够骗倒所有人就是本事,真是无耻之尤!更为无耻的是,江苏某高校居然邀请该人去讲学。这样的大学,是要对大学生进行什么样的价值观引导,不是很清楚的吗?

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就是要讲效率讲现实,但工业化并不仅仅是物质产品的大量创造,而是同时伴有现代制度文明的产生,伴有现代精神文明的增长。人的现代化,人的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平民化自由人格的形成,这些才是现代化的根本方面。说到底,反对物质主义,提升道德自我,重视精神境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光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应对人心变坏的局面,解决人心冷漠症病根的治本之道。一句话,建构并践履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提倡人化,反对物化,是我们文化建设的应有取向,是全社会都应具备的文化自觉意识,也是应当承担的文化责任。否则,消解我们社会的价值观颠倒的乱象,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复兴伟大的中华文明,都将流于空谈。 (作者为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来源: 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总第341期)

    进入专题: 道德危机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506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