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定:中文专业的无穷魅力与独特优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235 次 更新时间:2012-10-10 22:50

进入专题: 中文专业  

余三定 (进入专栏)  

摘要:中文专业的魅力和优势表现在,中文专业作为基础学科很难“实用”,但有“大用”;中文专业最能做到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最能做到将学习和娱乐、休闲相结合;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适应面广。学好中文专业要注意学习方法。

关键词:中文专业;专业魅力和优势;学习方法

根据安排,要我来和中文系2012级新生作一次交流,并且是要求我谈谈对中文专业的看法。我作为在高校学习中文专业、毕业后又在高校中文专业任教三十多年的老师,当然很乐意就这个问题交换看法。我的基本看法是,中文专业有着无穷的魅力与独特的优势。围绕上述基本观点我想谈两个方面的看法:第一个方面就是,我所认识的中文专业的专业特点,也就是我所看到的中文专业的魅力和优势所在;第二个方面就是,谈谈我对中文专业学生如何搞好学习的建议。

一、 关于中文专业的魅力与优势

关于中文专业的专业特点,即中文专业的魅力和优势所在,我想既针对一般情况谈,又针对特殊情况(即针对湖南理工学院的具体情况)谈。我认为中文专业有这样四个方面的特点,即四个方面的魅力和优势。

1、中文专业是一个基础学科。

与基础学科相对的就是应用学科。基础【Foundation】指建筑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构件,它的作用是把建筑上部的荷载传给地基。因此地基必须坚固、稳定而可靠。什么是基础学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财源调查时对基础学科的定义是:基础学科的研究目的是获取被研究主体全面的知识和理解、而不是去研究该主体的实际应用。我们平常讲的一个概念叫“学术”, “学术”这个词拆开来讲,“学”讲的就是学问,“术”讲的就是方法。一般情况下可以说,“学”就是基础性的东西,“术”就是应用性的东西。理工科里面最基础的专业,大家都知道是数学。基础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关系就是,你基础打好了,学什么专业都行;你基础不打好,学其他专业就会有困难。就像我们建这个教学楼,你基础没打好,上面做得再好看,它也不牢固,还存在危险。

如何看待基础专业的特点和重要性,我想引用一位学界权威人士的话来作回答,这位学界权威人士就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平原教授(他刚刚卸任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曾经到我们中文系作过讲座,那是在1998年,当时真是盛况空前。陈平原教授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中文人的视野、责任与情怀》(载《中华读书报》2012年7月4日)。他这篇文章是今年上半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应届毕业生举行毕业典礼的时候的致辞。我念几段给大家听一下:“也许你从小就喜欢文学,进入北大中文系,乃如愿以偿;也许你不是第一志愿进来的,一开始有点委屈。但这都没关系——四年乃至十年的熏陶,定能换来你一声‘不虚此行’的感叹;而且,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你会以曾就读北大中文系为荣、为傲。因为,有些大学乃至院系的好处,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中文系的好看与耐看,必须浸润其间,才能逐渐体会到。”“中文系的基本训练,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各位,十年后归来,中文系的老师们,绝不会检查你是否腰缠千万。生活上过得去,精神上很充实,学术上有成绩,那是我们对于学生的期盼。是否发财,不应该是大学衡量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准;起码,在中文系教授眼中,‘贫穷’并不一定‘意味着耻辱和失败’。”陈平原教授的基本意思就是,学中文的一定要有情怀,除了智商,情商也一定要高。而且中文系专业的魅力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要经过一年两年、三年四年甚至更长时间。

据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另一位老师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包括50年代、60年代前半期、70年代末期,高考时文科中的才子或者是以“才子”自居的人,其第一志愿大都是报北大中文系。在北大校园内一说是学中文专业的,大家都会刮目相看。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到本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文专业不再是“显学”(热门专业),以致文科的高分考生很少第一志愿报北大中文系的,而是去报热门的应用型专业(如经济类、管理类、法律类等)。不过近几年情况慢慢回归正常,已有部分文科的高分考生第一志愿报考北大中文系。

陈平原教授在另一处地方说:“这样来看‘人文’(“人文”主要是指文、史、哲——引者注),你就明白其在现代大学的位置:很难‘实用’,但有‘大用’。只是这个‘大用’,不见得马上被承认,还可能因立场不同而异说纷呈。”(见《大学三问》,载《书城》2003年第7期)由此可见,中文专业作为基础学科的特点,借助庄子的话就是“无用之用”,无用即是大用。

2、中文专业最能做到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最能做到将学习和娱乐、休闲相结合。

我先讲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我任中文系主任。在新生报到后的第一个晚自习,我到教室里去看看。看到一个学生在看一本长篇小说,我随意拿过来翻看。当我拿过来看的那一刻,那位同学马上站起来,他非常紧张地说:“老师,是不是不准我们看小说啊?!”我把他从教室里叫出来,问他:“你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他回答说:“我们在中学的时候,老师不准我们看小说,谁如果看了小说,不但要挨批评,而且还要被没收小说。”原来,那位同学在中学阶段时,老师严格要求他们只能围绕课堂和考试学习;而看小说被认为是单纯的娱乐,会影响学习,所以是被禁止的。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看小说就是专业学习,看得越多越好;并且老师会帮助你们看,告诉你们怎么看。

不仅看小说是这样,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看电影、电视、戏曲等也既是休闲、娱乐,又是在进行专业学习。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当中文系主任的时候,还经历了这样一场小争论。那时候星期六上午还要上课。当时学校是每周星期三和星期六晚上放两场电影。那时还没有普及电脑,大家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每次放电影时,绝大部分人都去看电影了。在学校的一次系主任会上,某理科系的系主任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一个星期看两场电影,太影响同学们的学习了,这怎么行?”我马上反驳说:“一个星期看两场电影当然可以!你不要把看电影仅仅看成是娱乐,看电影既是娱乐、又是学习。”那位系主任又反驳我说:“你们中文系的当然可以一个星期看两场电影,因为你们娱乐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娱乐。”你看,连理科系的系主任都知道,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学习和娱乐、休闲相结合,是中文专业的主要特点之一。

3、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适应面广。

当今情况下,上大学考虑将来就业的问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认为,相较而言中文专业毕业生适应面非常广。在今年新生报到的第一天,一位音乐系的新生来找我,说她想要转到中文系来就读。我问她为什么要转专业,她讲了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她说她最喜欢中文专业了,她在高中阶段就看完了《红楼梦》等不少中外名著。第二个理由,她说她现在学音乐,将来的就业面比较小;而学中文专业就会有很多选择,比如考研、考公务员、考选调生、考教师等等。这就是一个音乐系的学生对中文专业的认识,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

我们还看到,在中学里,一个中文背景的老师,让他去教其他课是可以的,只要是文科的课像历史课、政治课、地理课一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反过来让一个学历史、或学政治、或学地理的老师来教语文课,那一般是教不了的。我再举一个我儿子的例子。我儿子当时是考入某师范大学的新闻学院,他自己选择了学编辑出版专业。学了一年以后他要求转入中文专业,他的理由是中文专业的学生主要精力在学学识、打基础;而编辑出版专业(也包括其他新闻专业)的学生主要精力在学技术性的、操作层面的东西。于是我去找我儿子所在的新闻学院的院长,新闻学院院长是我的好友,他和我讲话真诚而又真实,他听说我儿子要从他领导的新闻学院编辑出版专业转到文学院中文专业去,他一点也不反感,反而非常高兴,甚至有点赞赏。新闻学院院长诚恳地告诉我,该校毕业生在新闻系统工作得最有成就的,不是学新闻专业的,而是学中文专业的。为什么呢?因为中文专业培养了学生的学识基础、人文素养。而新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技术性、操作性的东西。技术性、操作性的东西可以在毕业后较短时间内学到,而学识、素养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他说,一般情况下,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到新闻单位去工作,可能适应得很快,但是往往后劲不足;中文专业的毕业生适应可能慢一点,但往往后劲比较足,发展潜力较大。只是由于该师范大学制度上的原因,我儿子转专业的愿望未能实现,至今仍有些遗憾。

4、我们所在的湖南理工学院中文专业有着非常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首先,自然环境非常优美。我们湖南理工学院坐落在美丽的岳阳市南湖畔,湖岸线有五公里多,这在湖南省的高校中是绝无仅有,在全国高校中也极为少见。南湖水面面积达1200公顷。湖面终年碧波荡漾,幽静雅洁,湖岸多湾,港湾曲折,有“一龙赶九龟”的地貌造型,现在被列为自然风景保护区和国际龙舟赛场。唐代诗人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的诗是对南湖的精彩描写。我曾经陪一位已经退休的省里领导和夫人到校园里的南湖边上散步,这位老领导以前到我们学校来过几次,对我们学校比较熟悉,走到哪里老领导总是回忆说这里原来是什么样子。他夫人兴趣极浓,走着走着就忍不住埋怨他先生说:“这么好的地方你怎么现在才带我来看呢?!”后来,她又突然跟我说:“你这个地方好是好,只是到处都是湖,如果有同学遇到问题想不开了要跳湖那怎么得了呢?”我笑着回答说:“恰恰相反,我们有些同学如果想不开,只要跑到南湖边上一看可能就想得开了。因为在南湖畔可以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心旷神怡!”

其次,人文氛围好。岳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是出文人的地方。历史上的屈原、李白(多次来过岳阳)、杜甫(杜甫客死岳阳)、范仲淹等著名文人大家都熟悉,就不讲了。新时期,由于岳阳在戏剧、小说、诗歌、绘画、评论等方面产生了不少有影响、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被誉称为“文坛岳家军”,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有创作《曹操与杨修》的陈亚先、创作《喜脉案》的吴傲君、创作《八品官》的甘征文、创作《镇长吃的农村粮》的段华、创作《那山 那人 那狗》的彭见明、创作《故乡》的彭东明、创作《通天人物》的艾湘涛、创作《红墙里的桑梓情》的张步真等等。

再次,我们所在的中文专业经过四十余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优良的学风,具备了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较为全备的图书资料。

二、关于学好中文专业的建议

所谓学习建议就是谈学习方法。我提的学习建议只是供你们参考。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千个师傅千个法。就是说各有各的方法,我说的方法可能对大家有参考作用。我一共有六条建议(希望)。

1、希望要认真听课。

什么叫认真听课,就是听课的时候除要全神贯注用心听外,还要做好笔记,并且听完课以后要认真做好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作业)。

2、希望要大量阅读。

我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真正的读书人。我个人认为大学生、甚至大学教师也不一定是真正的读书人。我认为,真正的“读书人”应该具备四个条件:一是真正喜欢读书;二是同时读专业以外的书(一个人如果只看专业书,那只能称他为“专业人士”,而不能称他为“读书人”);三是具有一定的藏书(藏书多少都不要紧);四是能写书,这个“写书”是广义的,包括写文章、写笔记、写日记、写博客等等。学中文的人,除了要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外,还应该有广泛的阅读,特别是要多读历史、哲学方面的书。关于大量阅读我还有一条建议,就是希望同学们要到图书馆看看报纸杂志。报纸杂志要看比较高层次的,少看或不看那些纯消遣性的。前几天我给中文专业大三年级同学讲课的时候,我做了个调查,我说知道《新华文摘》的同学举手,结果居然有一些同学不知道有《新华文摘》这样一个高层次的刊物。接着,我让看过《新华文摘》的同学举手,结果只有一少半举手。这说明中文专业的同学其阅读量太少、阅读面太窄。

3、希望要选择好书读。

我曾经在北京的一个座谈会上听过《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的发言,他的题目叫做《书读得越多越蠢》。这个题目其实是引用毛泽东的话,毛泽东当时讲“书读得越多越蠢”指的是读死书、死读书;而沈昌文讲的意思是,不加选择地乱读,就会越读越蠢,因为有的低层次的、庸俗的书会降低我们的品位,会把我们的人生境界都降低了,当然会读得越多越愚蠢。今年上半年我看到一篇文章,与沈昌文的观点很一致,该文的标题叫《误读书比不读书更可怕》(作者张田勘,载《中国青年报》2012年5月4日),该文写道:“阅读缺失固然很糟糕,但有一种比不读书更糟糕的结果,即误读书。实际上,读书不是问题,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才是问题。”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选好书读。

那么,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先用排除法来回答,即回答哪些书(“不好”的书)不要去读。我在这里引用两篇文章的观点。一篇是《焚书取暖,你想先烧哪本?》(作者张贺,载《人民日报》2012年8月13日),该文写道:“如遭遇一场千年不遇的极寒,你被迫躲进图书馆,只能焚书取暖,你会先烧哪些书?作家马伯庸的选择是将成功学、励志书、生活保健书、明星自传等列为首选。近日,马伯庸的一篇短文《焚书指南》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许多网友认为这类图书太多太滥又缺乏营养,烧了也不可惜。”另一篇是《多少“应景书”,过把瘾就死》(作者范昕,载《文汇报》2012年8月17日),该文写道:“这些年书市颇多“应景书”,上架快下架也快,畅销容易常销难。不少应景书赶火爆新闻事件的场,追一次性行情,加上质量粗糙,过不了多久便进了冷宫。”我个人很赞同上述两文的看法,我的观点比上述两文更加明确,我的观点是:不要读“畅销书”!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畅销书”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下,绝大部分是炒作起来的,绝大部分华而不实,绝大部分是垃圾。第二,“畅销书”并不是读者最多的,销量多并不意味着读者多。不少人把“畅销书”买回去后,自己不看,而是作礼品送给人家,而接受的人也不看,只是摆在家里。第三,我们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而“畅销书”是给一般老百姓看的,所以我们要少读或不读“畅销书”。

我现在从正面来回答什么样的书是“好书”。我借用一句话来回答:“真正的读书就是读经典。”这是《在今天,该怎么做一个读书人》(作者刘士林,载《光明日报》2012年7月3日)一文中的第一个小标题,该文写道:“当今有一个概念叫‘信息爆炸’,这是很多人说没有时间读书,或纷纷选择‘快餐式阅读’的一个重要借口。但我完全不赞成这个判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和‘信息爆炸’几乎同样流行的高频词叫‘泡沫 ’。这些‘泡沫 ’本身并没有提供什么新知识和新经验,不符合‘信息 ’的基本界定,所以如果只是‘泡沫 ’喷涌和膨胀,就不能称作是‘信息爆炸 ’。而之所以很难判断是否存在‘信息爆炸’,是因为我还固执地相信知识的增长是有极限的。如同GDP不能代表经济真正的增长一样,借助现代传播技术而大量复制的意见和言论,尽管体量庞大,但却完全不同于知识本身的增长和进步。而那些在深层决定着各学科基本知识形态的东西,在我看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一旦拂去熙熙攘攘的喧哗和骚动,它们的数量很有限,要读完也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对经典的要求不仅是通读,要熟悉到如数家珍,而且还应当做枕边书反复读。”“所以在我看来,真正的读书就是读经典。”“而如果想尽可能少上当受骗,唯一的办法就是选择经典,特别是古人、前辈认可的经典。”我以为,我们中文专业的学生读经典,就是要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如古代小说中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等,古代戏剧方面如《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等,古代诗词方面如李白、杜甫的诗等等,还有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的名著等等。就我个人的爱好来说,我最喜欢的经典,第一是《庄子》,第二是鲁迅的著作。

4、希望注意锻炼自己的理性思辨能力。

大学中文专业的同学阅读文学作品不能停留于单纯的感性欣赏,要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对作品有所评析和研究,从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希望同学们平时的课外阅读除了阅读文学作品外,还要阅读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章和著作。我建议同学们在候车和坐火车时,有意识地选择理论文本(包括论文和著作)阅读,这是锻炼理论思维的一种好方法。

5、希望善于提问题。

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学问学问,学本乎问》(作者孙玉祥,载《羊城晚报》2012年7月29日)。该文写道:“学问学问,学本乎问,非问无以成学。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有共识,中国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其实就是‘问’,是人类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所以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至于西方,英国哲学家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为什么问比学重要?爱因斯坦回答:‘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史学大师蒙文通晚年任教于四川大学,斯时他给学生的印象是———‘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当然,更让学生大开眼界的是他的考试方式:蒙文通考试,不是老师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老师。考场也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如何考呢?考试那天,学生按指定分组去陪蒙先生喝茶,喝茶之际,由学生向先生提问,蒙先生回答。这是一着高棋,说它高,首先是因为这种方式真正将学生变成了考试的‘主体’,享有相当的自由度。其次,老师根据学生提问的水平,完全可以判定学生的专业水准。学生虽然变被动为主动了,但是如果没有掌握所学,没有读懂指定的参考书,一开口就要现相。所以,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即能考出学生的学识程度。更重要的,当然还是这种方式能真正培养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在与老师的互动中逐渐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6、希望积极参与实践。

我这里所说的“实践”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方面就是指要动笔。这里说的动笔可以是在自己的书上做标记、写评语,可以是在读书笔记本上写提要、做摘录,还可以是写读后感和心得体会。第二方面是指可以尝试一下“写”。包括写小说,写散文,写评论,写小论文等等。第三方面就是要把阅读与自己的人生实践联系起来。有一篇文章题目叫《“艺文儒术,斯之为盛”——宋人的读书境界》(作者张全明,载《北京日报》2012年7月23日)。 该文有一部分专写“宋人读书追求高雅境界”,文中写道:“两宋时期,不仅读书之风盛行,而且宋人读书多表现出一种对高雅境界的追求。这种高雅的境界,既有‘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又有积极的入世情怀与执着追求修身齐家的精英品格;同时也有无数以读书为终身爱好、或以读书为乐的普通读书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手不释卷,长年累月,坚持不辍;即使身处困境或逆境,仍是读书终日,以书疗饥,以书御寒。应该说,这就是读书的一种高雅的境界,是一种智慧的心态,是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因此,我觉得一个人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联系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上文为2012年9月12日为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2012级新生讲座的录音整理稿。感谢贺波彬等帮助整理!)

进入 余三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文专业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文学与文化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8000.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